发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35369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声装置,该发声装置在维持衔铁的振动特性的同时,提高衔铁的固定部、连结部的刚性,由此,能够提高衔铁整体的耐冲击性。该发声装置具备:振动板;衔铁,其由磁性材料形成;磁铁,其与衔铁对置;磁轭,其支承磁铁;线圈;以及传递体,其将衔铁的振动向振动板传递,衔铁以固定部和可动部经由连结部折回的方式形成,在衔铁中,固定部被固定,并且在可动部处产生振动,在固定部或连结部形成有肋。

Phona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声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通过衔铁的振动使振动板驱动而发声的发声装置。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声转换器构成为具有一对永磁铁、线圈、以及簧片衔铁(reedarmature)。在该电声转换器中,簧片衔铁安装为使其中央部贯通设置于线圈的通道,并且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在一对永磁铁间振动。并且,在该电声转换器中,在簧片衔铁的中央部的两面设置有成型体,或在线圈与磁铁之间、或者在线圈的通道的磁铁侧的端部设置有限制簧片衔铁的偏离的限制体。由此,即使有脱落等的冲击,也能够抑制簧片衔铁产生较大的偏离,因此能够在线圈的通道内、一对永磁铁间防止簧片衔铁、磁铁、或线圈破损。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平8-502635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声转换器中,虽然在施加了冲击时,能够抑制线圈内、一对磁铁间的簧片衔铁的较大的偏离,但有可能由冲击引起的外力传递到簧片衔铁的固定部分、弯曲部,使该固定部分破损、或使该弯曲部塑性变形。另外,通过设置成型体、限制体,簧片衔铁的振动特性、例如谐振频率发生变化,由此,有可能对于作为发声装置的输出而言无法得到所期望的频率特性。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声装置,该发声装置在维持衔铁的振动特性的同时,提高衔铁的固定部、弯曲部的刚性,由此,能够提高衔铁整体的耐冲击性。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技术的发声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振动板;衔铁,其由磁性材料形成;磁铁,其与衔铁对置;磁轭,其支承磁铁;线圈;以及传递体,其将衔铁的振动向振动板传递,衔铁以固定部和可动部经由连结部折回的方式形成,在衔铁中,固定部被固定,并且在可动部处产生振动,在固定部或连结部形成有肋。由此,能够在维持衔铁的振动特性的同时,提高衔铁的固定部或连结部的刚性,因此能够提高衔铁整体的耐冲击性。在本技术的发声装置中,优选的是,衔铁由金属板材构成,肋以固定部或连结部的一部分向板厚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高精度且容易地制造衔铁的可动部、固定部、连结部、以及肋。在本技术的发声装置中,优选的是,固定部与振动板相互对置地配置,振动板具备鼓出部,该鼓出部以能够将形成于固定部的肋收容于内部的方式突出。由此,肋不易被振动板的移动干涉,因此能够将振动板和衔铁相互接近地配置,由此能够使发声装置整体小型化。在本技术的发声装置中,优选的是,形成于固定部的肋沿着固定部从连结部延伸的方向形成。另外,在本技术的发声装置中,优选的是,肋设置于连结部与可动部的连结部位和连结部与固定部的连结部位这两个部位。由此,在具有规定的振动特性的衔铁的结构中,能够提高固定部、连结部的刚性。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发声装置,该发声装置在维持衔铁的振动特性的同时,提高衔铁的固定部、连结部的刚性,由此,能够提高衔铁整体的耐冲击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发声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发声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的发声装置的剖视图,并且是与图2的III-III’线对应的位置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衔铁、传递体、以及振动板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图5中(a)是表示比较例1的衔铁的结构的立体图,(b)是表示比较例1中的位移分布的侧视图,(c)是从固定部侧观察比较例1的位移分布的俯视图,(d)是表示比较例1中的应力分布的侧视图,(e)是从固定部侧观察比较例1的应力分布的俯视图。图6中(a)是表示实施例1的衔铁的结构的立体图,(b)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位移分布的侧视图,(c)是从固定部侧观察实施例1的位移分布的俯视图,(d)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应力分布的侧视图,(e)是从固定部侧观察实施例1的应力分布的俯视图。图7中(a)是表示实施例2的衔铁的结构的立体图,(b)是表示实施例2中的位移分布的侧视图,(c)是从固定部侧观察实施例2的位移分布的俯视图,(d)是表示实施例2中的应力分布的侧视图,(e)是从固定部侧观察实施例2的应力分布的俯视图。图8中(a)是表示实施例3的衔铁的结构的立体图,(b)是表示实施例3中的位移分布的侧视图,(c)是从固定部侧观察实施例3的位移分布的俯视图,(d)是表示实施例3中的应力分布的侧视图,(e)是从固定部侧观察实施例3的应力分布的俯视图。图9中(a)是表示实施例4的衔铁的结构的立体图,(b)是表示实施例4中的位移分布的侧视图,(c)是从固定部侧观察实施例4的位移分布的俯视图,(d)是表示实施例4中的应力分布的侧视图,(e)是从固定部侧观察实施例4的应力分布的俯视图。图10中(a)是表示实施例5的衔铁的结构的立体图,(b)是从弯曲部侧观察实施例5的衔铁的结构的立体图,(f)是从可动部和固定部各自的前端侧观察、且从弯曲部成为里侧的方向观察实施例5的应力分布的俯视图。图11中(a)是表示比较例2的衔铁的结构的立体图,(b)是表示比较例2中的位移分布的侧视图,(c)是从固定部侧观察比较例2的位移分布的俯视图,(d)是表示比较例2中的应力分布的侧视图,(e)是从固定部侧观察比较例2的应力分布的俯视图。图12中(a)是表示比较例3的衔铁的结构的立体图,(b)是表示比较例3中的位移分布的侧视图,(c)是从固定部侧观察比较例3的位移分布的俯视图,(d)是表示比较例3中的应力分布的侧视图,(e)是从固定部侧观察比较例3的应力分布的俯视图。图13中(a)是表示比较例4的衔铁的结构的立体图,(b)是表示比较例4中的位移分布的侧视图,(c)是从固定部侧观察比较例4的位移分布的俯视图,(d)是表示比较例4中的应力分布的侧视图,(e)是从固定部侧观察比较例4的应力分布的俯视图。图14是表示比较例1和比较例3中的谐振频率的图表,并且是(a)表示一次模式,(b)表示二次模式,(c)表示三次模式的图表。图15是表示比较例1、实施例1~5、以及比较例4中的谐振频率的图表,并且是(a)表示一次模式,(b)表示二次模式,(c)表示三次模式的图表。图16是表示比较例1和比较例3中的模拟结果的图表,并且是(a)表示最大位移,(b)表示最大应力,(c)表示弹簧常数的图表。图17是表示比较例1、实施例1~5、以及比较例4中的模拟结果的图表,并且是(a)表示最大位移,(b)表示最大应力,(c)表示弹簧常数的图表。附图标记说明:11发声装置11A结构体12壳体13下壳体13a底部13b侧壁部13c开口端部13e配线孔13f第一凹部14上壳体14a顶板部14b侧壁部14c开口端部14d发声口14e内表面14f第二凹部21振动板21b自由端21c支点侧端部21da、21db、21dc肋21e安装孔22挠性片22a外周缘部22e孔部30磁轭30c收容空间31上部磁轭31a下表面31b接合面(上表面)31c端部32下部磁轭32a底面部32b侧面部32c内表面34上部磁铁34a下表面35下部磁铁35a上表面37线圈38末端部40衔铁41可动部41a前部41b前端面42固定部43弯曲部(连结部)44肋50传递体51上端部52下端部g间隙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发声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声装置11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发声装置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振动板;衔铁,其由磁性材料形成;磁铁,其与所述衔铁对置;磁轭,其支承所述磁铁;线圈;以及传递体,其将所述衔铁的振动向所述振动板传递,所述衔铁以固定部和可动部经由连结部折回的方式形成,在所述衔铁中,所述固定部被固定,并且在所述可动部处产生振动,在所述固定部或连结部形成有肋。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4.24 JP 2018-0832331.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振动板;衔铁,其由磁性材料形成;磁铁,其与所述衔铁对置;磁轭,其支承所述磁铁;线圈;以及传递体,其将所述衔铁的振动向所述振动板传递,所述衔铁以固定部和可动部经由连结部折回的方式形成,在所述衔铁中,所述固定部被固定,并且在所述可动部处产生振动,在所述固定部或连结部形成有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衔铁由金属板材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沼田大志井口修司土屋明广青木大悟渡部渚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