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型平板音组喇叭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3357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薄型平板音组喇叭,包括BOX壳体,BOX壳体包括BOX前壳和BOX后壳,BOX前壳与BOX后壳盖合形成容纳平板单体的BOX背腔;其中:所述BOX前壳上设置有多个组装部,平板单体组装于每一组装部上;平板单体之间通过电子线采用串联的方式组成平板音组同时发音;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一个BOX壳体里面组装多颗厚度不超过3.5mm的超薄型平板单体,组成一个超薄型平板音组喇叭,可以降低BOX壳体的整体高度,解决超薄型电视机及画屏等终端产品的结构装配问题;采用多颗平板单体组成一个音组,同时发音,可有效提高平板音组的音量,展现立体声及实现全频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薄型平板音组喇叭
本专利技术涉及喇叭
,特别地是一种超薄型平板音组喇叭。
技术介绍
目前的电视机喇叭体积都比较大,特别是喇叭产品高度都在25mm以上,鉴于这样的结构限制就注定了不能使用在超薄型电视机上面;通常为了满足整机结构装配需求,只能把单体喇叭做薄,磁钢减薄,通过拉高FO来减小喇叭的冲程,但这样就会产生扬声器低频感不强,音量小,扬声器超负荷的工作,也会给品质带来隐患。目前电视机市场趋势都在走向超薄型方向发展,需求的电声产品都要体积小、超薄形、低频好、功率大等,这样目前的电视机喇叭结构设计就不符合要求,很难满足市场所需。现有电视机喇叭结构的缺点:1.体积大,特别是喇叭BOX比较厚,与整机装配干涉。2.由于厚度限制,不能满足市场超薄型电视机的应用需求。3.高度限制,喇叭冲程小,FO高,低频感不优越。4.喇叭音量小,不能发挥全屏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BOX壳体里面组装多颗超薄型平板单体,多颗平板单体同时发音,可有效提升音量的超薄型平板单体喇叭。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超薄型平板音组喇叭,包括BOX壳体,BOX壳体包括BOX前壳和BOX后壳,BOX前壳与BOX后壳盖合形成容纳平板单体的BOX背腔;其中:所述BOX前壳上设置有多个组装部,平板单体组装于每一组装部上;平板单体之间通过电子线采用串联的方式组成平板音组同时发音。进一步地,所述平板音组包括平板单体一、平板单体二、平板单体三、平板单体四、平板单体五、平板单体六、平板单体七和平板单体八;所述组装部包括组装孔一、组装孔二、组装孔三、组装孔四、组装孔五、组装孔六、组装孔七和组装孔八;平板单体一、平板单体二、平板单体三、平板单体四、平板单体五、平板单体六、平板单体七和平板单体八依次分别组装在组装孔一、组装孔二、组装孔三、组装孔四、组装孔五、组装孔六、组装孔七和组装孔八上。进一步地,所述平板音组还包括电子线一、电子线二、电子线三、电子线四、电子线五、电子线六、电子线七和电子线八;电子线一正极前端与平板单体一正极连接,电子线一负极前端与平板单体一负极连接;电子线二正极前端与平板单体二正极连接,电子线二负极前端与平板单体二负极连接,电子线三正极前端与平板单体三正极连接,电子线三负极前端与平板单体三负极连接,电子线四正极前端与平板单体四正极连接,电子线四负极前端与平板单体四负极连接,电子线五正极前端与平板单体五正极连接,电子线五负极前端与平板单体五负极连接,电子线六正极前端与平板单体六正极连接,电子线六负极前端与平板单体六负极连接,电子线七正极前端与平板单体七正极连接,电子线七负极前端与平板单体七负极连接,电子线八正极前端与平板单体八正极连接,电子线八负极前端与平板单体八负极连接。进一步地,电子线一负极后端与电子线二正极后端连接,电子线二负极后端与电子线三正极后端连接,电子线三负极后端与电子线四正极后端连接,电子线四负极后端与电子线五正极后端连接,电子线五负极后端与电子线六正极后端连接,电子线六负极后端与电子线七正极后端连接,电子线七负极后端与电子线八正极后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平板单体一、平板单体二、平板单体三、平板单体四、平板单体五、平板单体六、平板单体七和平板单体八的厚度均≤3.5mm的双驱动SPK。进一步地,所述BOX壳体的高度≤7mm。进一步地,所述BOX后壳的中部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上设置有贯穿所述BOX后壳的泄漏孔。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槽的表面设置有调音网。进一步地,所述BOX前壳的边框对应所述电子线一、电子线二、电子线三、电子线四、电子线五、电子线六、电子线七和电子线八设置有八个线路孔;所述电子线一、电子线二、电子线三、电子线四、电子线五、电子线六、电子线七和电子线八依次穿过对应的线路孔分别与所述平板单体一、平板单体二、平板单体三、平板单体四、平板单体五、平板单体六、平板单体七和平板单体八连接。进一步地,每一所述组装部还设置有定位卡槽;每一所述平板单体的顶部设置有定位卡凸;每一所述平板单体通过定位卡凸与定位卡槽配合卡接组装于每一所述组装部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在一个BOX壳体里面组装多颗厚度不超过3.5mm的超薄型平板单体,组成一个超薄型平板音组喇叭,可以降低BOX壳体的整体高度,解决超薄型电视机及画屏等终端产品的结构装配问题。2.采用多颗平板单体组成一个音组,同时发音,可有效提高平板音组的音量,展现立体声及实现全频效果。3.多颗平板单体设置于BOX背腔内,多颗平板单体共用一个BOX背腔,可增加BOX背腔的容积,从而达到提高音组的低频听感效果的目的。4.超薄型平板音组喇叭体积小,音量大,采用8颗平板单体,组成一个完整的音组,音质质量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超薄型平板音组喇叭整体结构爆炸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超薄型平板音组喇叭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超薄型平板音组喇叭的电子线与平板单体电路连接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超薄型平板音组喇叭的BOX壳体与BOX后壳组装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超薄型平板音组喇叭的BOX前壳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超薄型平板音组喇叭的平板单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在此以本专利技术的示意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在此以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说明用来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需要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前端、后端、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如涉及“一”、“二”、“三”“四”……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一”、“二”、“三”“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超薄型平板音组喇叭,包括BOX壳体1,BOX壳体1包括BOX前壳11和BOX后壳12,BOX前壳11与BOX后壳12盖合形成容纳平板单体21的BOX背腔;多颗平板单体21共用一个BOX背腔13,可增加BOX背腔13的容积,从而达到提高音组的低频听感效果的目的;其中:所述BOX前壳11上设置有多个组装部14,平板单体21组装于每一组装部14上;平板单体21之间通过电子线22采用串联的方式组成平板音组2同时发音,可有效提高平板音组2的音量,展现立体声及实现全频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每一平板单体21的厚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薄型平板音组喇叭,包括BOX壳体,BOX壳体包括BOX前壳和BOX后壳,BOX前壳与BOX后壳盖合形成容纳平板单体的BOX背腔;其特征在于:所述BOX前壳上设置有多个组装部,平板单体组装于每一组装部上;平板单体之间通过电子线采用串联的方式组成平板音组同时发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薄型平板音组喇叭,包括BOX壳体,BOX壳体包括BOX前壳和BOX后壳,BOX前壳与BOX后壳盖合形成容纳平板单体的BOX背腔;其特征在于:所述BOX前壳上设置有多个组装部,平板单体组装于每一组装部上;平板单体之间通过电子线采用串联的方式组成平板音组同时发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薄型平板音组喇叭,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音组包括平板单体一、平板单体二、平板单体三、平板单体四、平板单体五、平板单体六、平板单体七和平板单体八;所述组装部包括组装孔一、组装孔二、组装孔三、组装孔四、组装孔五、组装孔六、组装孔七和组装孔八;平板单体一、平板单体二、平板单体三、平板单体四、平板单体五、平板单体六、平板单体七和平板单体八依次分别组装在组装孔一、组装孔二、组装孔三、组装孔四、组装孔五、组装孔六、组装孔七和组装孔八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超薄型平板单体喇叭,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音组还包括电子线一、电子线二、电子线三、电子线四、电子线五、电子线六、电子线七和电子线八;电子线一正极前端与平板单体一正极连接,电子线一负极前端与平板单体一负极连接;电子线二正极前端与平板单体二正极连接,电子线二负极前端与平板单体二负极连接,电子线三正极前端与平板单体三正极连接,电子线三负极前端与平板单体三负极连接,电子线四正极前端与平板单体四正极连接,电子线四负极前端与平板单体四负极连接,电子线五正极前端与平板单体五正极连接,电子线五负极前端与平板单体五负极连接,电子线六正极前端与平板单体六正极连接,电子线六负极前端与平板单体六负极连接,电子线七正极前端与平板单体七正极连接,电子线七负极前端与平板单体七负极连接,电子线八正极前端与平板单体八正极连接,电子线八负极前端与平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光发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强乐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