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防工程除尘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13273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6 14: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人防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防工程除尘室结构包括相倚靠设置的滤毒室和风机室以及倚靠于所述滤毒室的扩散室和除尘室;所述扩散室的一侧与非人防区通过悬板活门连通,另一侧通过除尘器与所述除尘室连通;所述除尘室与所述滤毒室之间存在封堵墙,且所述除尘室通过风管与所述滤毒室内的滤毒罐连通;所述滤毒室与风机室之间存在封堵墙,且所述滤毒室的滤毒罐通过风管与所述风机室连通;所述风机室通过风管与人防区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发明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防工程除尘室结构,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建筑空间不足时存在无法满足除尘室或人防风管的设计要求的技术问题。

A structure of dust chamber in civil air defense enginee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人防工程除尘室结构
本技术涉及人防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人防工程除尘室结构。
技术介绍
人民防空是政府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中袭击、消除后果采取的措施和行动,简称人防。它同要地防空、野战防空共同组成国土防空体系,是现代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防工程”是人民防空工程,也叫人防工事,是指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人民防空指挥、医疗救护而单独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如图1所示,为了保障人防区域内战时空气质量,确保人员安全,人防送风口部应采取除尘、滤毒措施,除尘室、滤毒室分别是对空气除尘,过滤毒气的人防功能场所,亦是人防通风设施安装场所。在进风机的作用下,空气从室外经过悬板活门1进入扩散室,然后通过风管经过除尘室内中的除尘网2到入除尘室内,再顺着风管经过滤毒室中的滤毒罐,最后经过风机房送入室内,其中门3和门4为检修门,在风机运行过程中为关闭状态。空气必须经过除尘室上的除尘网2以及滤毒室中的滤毒罐,达到除尘滤毒的效果。由于日常设计中经常会碰到建筑空间不够,无法设置除尘室或者即使能设置下除尘室也无法安装下人防风管的情况,致使除尘室或人防风管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防工程除尘室结构,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建筑空间不足时存在无法满足除尘室或人防风管的设计要求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人防工程除尘室结构,包括人防区和非人防区;在临近人防区的位置设置有人防送风口部;所述人防送风口部包括相倚靠设置的滤毒室和风机室以及倚靠于所述滤毒室的扩散室和除尘室;所述扩散室的一侧与非人防区通过悬板活门连通,另一侧通过除尘器与所述除尘室连通;所述除尘室与所述滤毒室之间存在封堵墙,且所述除尘室通过风管与所述滤毒室内的滤毒罐连通;所述滤毒室与风机室之间存在封堵墙,且所述滤毒室的滤毒罐通过风管与所述风机室连通;所述风机室通过风管与人防区连通。优选的,所述人防区与非人防区之间通过密闭通道连通;所述密闭通道通过第一检修门与所述滤毒室连通;所述滤毒室通过第二检修门与所述扩散室连通;且所述第一检修门与第二检修门为常闭状态。优选的,所述滤毒室包括形成有第一检修门和第二检修门的通道部分以及设置有滤毒罐的滤毒部分;所述滤毒部分由人防墙体围成;所述滤毒部分内的滤毒罐与所述通道部分的检修门之间通过所述人防墙体隔挡。由上可知,应用本技术提供的人防工程除尘室结构,可以得到以下有益效果:将除尘器放在扩散室的墙体上,相当于把除尘室跟扩散室合并,减少了除尘室所占用的空间,同时留出足够的空间安装人防风管;在抗力的效果上,以前人防墙体上设置风管改为设置除尘片,因为有悬板活门的作用,优化后的布局方式对扩散室抗冲击波的能力影响不大,确保了扩散室的抗冲击能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人防工程除尘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人防工程除尘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由于日常设计中经常会碰到建筑空间不够,无法设置除尘室或者即使能设置下除尘室也无法安装下人防风管的情况,致使除尘室或人防风管无法满足设计要求。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请参见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人防工程除尘室结构,包括人防区和非人防区,在临近人防区的位置设置有人防送风口部。该人防送风口部包括相倚靠设置的滤毒室30和风机室40以及倚靠于滤毒室30的扩散室10和除尘室20。其中风机室40与人防区连通,在风机室40内产生风力,对人防区内的空气完成空气对流;扩散室10与非人防区连通,用于吸入战时外界带有灰尘或者具有毒性的气体,通过人防送风口部的其他功能室完成空气除尘以及消毒作用。具体的,扩散室10的一侧与非人防区通过悬板活门11连通,另一侧通过除尘器21与除尘室20连通。除尘室20与滤毒室30之间存在封堵墙,且除尘室20通过风管与滤毒室30内的滤毒罐连通。滤毒室30与风机室40之间存在封堵墙,且滤毒室30的滤毒罐通过风管与风机室40连通。风机室40通过风管与人防区连通。上述结构使得非人防区、扩散室10、除尘室20、滤毒室30、风机室40和人防区依次连通形成除尘及消毒风道。在风机室40内的风机启动时,依次在滤毒室30、除尘室20和扩散室10内产生负压;扩散室10内的负压将非人防区带有灰尘和毒性的气体通过悬板活门11进入扩散室10,带有灰尘和毒性的气体在扩散室10内完成初步扩散;除尘室20内的负压将扩散室10内的带有灰尘和毒性的气体通过除尘器21进行除尘室20,此时除尘器21对通过其的气体进行除尘,此时进入除尘室20内的气体则仅含有毒性气体;毒性气体通过风道从除尘室20进入滤毒室30的滤毒罐内,滤毒罐对毒性气体完成滤毒;再由风机室40排入人防区;此处排入人防区内的气体则为无尘无毒的气体,满足人防区内的人们的呼吸需求。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人防工程除尘室20结构,将除尘器21放在扩散室10墙体上,同时除尘墙体做人防墙体,将除尘前室跟扩散室10合并,减少了除尘室20所占用的空间,同时留出足够的空间安装人防风管;另一方面,在抗力的效果上,以前人防墙体上设置风管改为设置除尘片,因为有悬板活门11的作用,优化后的布局方式对扩散室10抗冲击波的能力影响不大。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人防工程除尘室20结构,包括人防区和非人防区,同样还包括相倚靠设置的滤毒室30和风机室40以及倚靠于滤毒室30的扩散室10和除尘室20。扩散室10的一侧与非人防区通过悬板活门11连通,另一侧通过除尘器21与除尘室20连通。除尘室20与滤毒室30之间存在封堵墙,且除尘室20通过风管与滤毒室30内的滤毒罐连通。滤毒室30与风机室40之间存在封堵墙,且滤毒室30的滤毒罐通过风管与风机室40连通。风机室40通过风管与人防区连通。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人防区与非人防区之间通过密闭通道50连通。密闭通道50通过第一检修门51与滤毒室30连通;滤毒室30通过第二检修门52与扩散室10连通。其中第一检修门51与第二检修门52为常闭状态,并且要确保风机室40启动时,第一检测门和第二检测门为关闭状态,避免滤毒室30与密闭通道50之间连通,存在毒气泄漏的风险。并且,滤毒室30还包括形成有第一检修门51和第二检修门52的通道部分31以及设置有滤毒罐的滤毒部分32。其中滤毒部分32由人防墙体围成,滤毒部分32内的滤毒罐与通道部分31的检修门之间通过人防墙体隔挡。采用上述结构的人防工程除尘室20结构,维修人员能够通过第一检修门51进入滤毒室30内,对滤毒室30内的设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防工程除尘室结构,包括人防区和非人防区;在临近人防区的位置设置有人防送风口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人防送风口部包括相倚靠设置的滤毒室和风机室以及倚靠于所述滤毒室的扩散室和除尘室;所述扩散室的一侧与非人防区通过悬板活门连通,另一侧通过除尘器与所述除尘室连通;所述除尘室与所述滤毒室之间存在封堵墙,且所述除尘室通过风管与所述滤毒室内的滤毒罐连通;所述滤毒室与风机室之间存在封堵墙,且所述滤毒室的滤毒罐通过风管与所述风机室连通;所述风机室通过风管与人防区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防工程除尘室结构,包括人防区和非人防区;在临近人防区的位置设置有人防送风口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人防送风口部包括相倚靠设置的滤毒室和风机室以及倚靠于所述滤毒室的扩散室和除尘室;所述扩散室的一侧与非人防区通过悬板活门连通,另一侧通过除尘器与所述除尘室连通;所述除尘室与所述滤毒室之间存在封堵墙,且所述除尘室通过风管与所述滤毒室内的滤毒罐连通;所述滤毒室与风机室之间存在封堵墙,且所述滤毒室的滤毒罐通过风管与所述风机室连通;所述风机室通过风管与人防区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浩陈行飞左丹龚平平徐志强郑晓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人防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