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1275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6 13: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该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包括:针座;以及针体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针本体以及设置在针本体的尾端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针头,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具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为150°‑170°,针本体的长度为75mm‑85mm,管厚为0.3mm‑0.8mm,内径为0.8mm‑1.2mm,针头的内径等于针本体的内径,针头具有包括尖头的尖头部以及钝头部,尖头部的长度大于钝头部的长度,尖头部的长度为4.5mm‑5.5mm,针头的管厚沿针头的周向自尖头部至钝头部逐渐增大从而在尖头部形成最小针头管厚,在钝头部形成最大针头管厚,最小针头管厚等于针本体的管厚,最大针头管厚为0.5mm‑1mm,尖头的端面与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夹角,钝头部的端面呈圆弧状。

A safe epidural puncture need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
技术介绍
目前,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广泛采用需要置入硬膜外导管的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硬膜外镇痛及硬膜外持续给药的疼痛治疗方式。操作时,医护人员先通过硬膜外穿刺针进行穿刺操作,将针尖穿刺到硬膜外腔或其他目标部位,如肌筋膜间隙;然后将硬膜外导管从硬膜外穿刺针尾部穿入,经过空心针针体,再从针尖穿出,根据需要置入适当的长度;确认硬膜外导管没有置入血管内或蛛网膜下腔后,退出硬膜外穿刺针,硬膜外导管尾部接注药连接器,进行注药。但是,在医护人员退出硬膜外穿刺针时,会出现针头端割断硬膜外导管而使断裂后的硬膜外导管残留在患者体内的情况,使得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二次手术,从而不仅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还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增加了手术的风险。综上,目前亟需提供一种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以克服上述的缺点和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解决上述缺点或不足,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能够刺入患者的硬膜外腔从而引导硬膜外导管进入该硬膜外腔,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用于刺入患者的硬膜外腔从而引导硬膜外导管进入该硬膜外腔,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座,具有通孔;以及针体,呈管状,固定设置在针座的尾端,用于套设在硬膜外导管的外壁从而在刺入硬膜外腔后引导硬膜外导管进入硬膜外腔,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针本体以及固定设置在该针本体的尾端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针头,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具有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为150°-170°,针本体的长度为75mm-85mm,管厚为0.3mm-0.8mm,内径为0.8mm-1.2mm,针头的内径等于针本体的内径,针头具有包括尖头的尖头部以及与该尖头部相对的钝头部,尖头部的长度大于钝头部的长度,尖头部的长度为4.5mm-5.5mm,针头的管厚沿该针头的周向自尖头部至钝头部逐渐增大从而在尖头部形成最小针头管厚,在钝头部形成最大针头管厚,最小针头管厚等于针本体的管厚,最大针头管厚为0.5mm-1mm,尖头用于刺入硬膜外腔,该尖头的端面与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为45°-60°,钝头部的端面呈圆弧状,使得在针体退出时能够避免硬膜外导管被钝头部的尾端刮破。本技术提供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第一夹角为160°。本技术提供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第二夹角为45°。本技术提供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针本体的长度为80mm。本技术提供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针本体自靠近针头处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刻度线,相邻的两个刻度线之间的间隔为1cm。本技术提供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刻度线的数量为7个,靠近针头处的四个刻度线的颜色为黑色,其余三个刻度线的颜色为红色。本技术提供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针本体的管厚为0.5mm,内径为1mm。本技术提供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针头的内径为1mm。本技术提供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尖头部的长度为5mm。本技术提供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最大针头管厚为1mm。技术的作用与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因为具有针体,呈管状,能够套设在硬膜外导管的外壁从而在刺入硬膜外腔后引导硬膜外导管进入硬膜外腔,该针体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针本体以及固定设置在该针本体的尾端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针头,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具有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为150°-170°,针本体的长度为75mm-85mm,管厚为0.3mm-0.8mm,内径为0.8mm-1.2mm,针头的内径等于针本体的内径,针头具有尖头部以及与该尖头部相对的钝头部,尖头部的长度大于钝头部的长度,尖头部的长度为4.5mm-5.5mm,该尖头的端面与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为45°-60°,正是因为尖头部具有这种结构和尺寸,从而能够能够快速地刺入硬膜外腔。而且,针头的管厚沿该针头的周向自尖头部至钝头部逐渐增大从而在尖头部形成最小针头管厚,在钝头部形成最大针头管厚,最小针头管厚等于针本体的管厚,最大针头管厚为0.5mm-1mm,钝头部的端面呈圆弧状,正是因为针头具有这样的尺寸和结构,使得在针体被取出后,硬膜外导管能够避免被钝头部的尾端刮破甚至割断残留在患者体内,且结构简单,易于推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针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具体阐述。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100用于刺入患者的硬膜外腔从而引导硬膜外导管进入该硬膜外腔,包括针座10以及针体20。针座10用于进针时手指握持,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通孔(图中未示出)。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针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针体20呈管状,固定设置在针座10的尾端,用于套设在硬膜外导管的外壁从而在刺入硬膜外腔后引导硬膜外导管进入硬膜外腔。该针体20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针本体21以及固定设置在该针本体21的尾端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针头22。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θ,该第一夹角θ为150°-170°,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夹角θ为160°。针本体21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刻度线,相邻的两个刻度线之间的间隔为1cm。该针本体21的长度为75mm-85mm,管厚为0.3mm-0.8mm,内径为0.8mm-1.2mm。在本实施例中,针本体21的长度为80mm,管厚为0.5mm,内径为1mm。针本体21上设置有7个刻度线,7个该刻度线自靠近针头22处依次分别为1-7cm,其中,1cm刻度线与针头22的尾端在第一方向的投影的距离为1cm。1-4cm为黑色标注,5-7cm为红色标注,用于在医护人员进针到5-7cm位置处时提示医护人员注意把控进针深度。针头22具有包括的尖头部221以及与该尖头部221相对的钝头部222。尖头部221的长度大于钝头部222的长度,以便尖头部221先刺入患者体内。该尖头部221的长度为4.5mm-5.5mm,在本实施例中,尖头部221的长度为5mm。该尖头部221包括尖头221a,用于刺入硬膜外腔,该尖头221a的端面与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夹角α,该第二夹角α为45°-60°,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夹角α为45°。钝头部222的端面呈圆弧状,使得在针体22被医护人员取出时能够避免钝头部222的尾端刮破硬膜外导管甚至使该硬膜外导管断裂而残留在患者体内。针头22的内径等于针本体21的内径,管厚沿该针头22的周向自尖头部221至钝头部222逐渐增大从而在尖头部221处形成最小针头管厚,在钝头部222处形成最大针头管厚,最小针头管厚等于针本体的管厚,最大针头管厚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用于刺入患者的硬膜外腔从而引导麻醉导管进入该硬膜外腔,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座,具有通孔;以及针体,呈管状,固定设置在所述针座的尾端,用于套设在所述麻醉导管的外壁从而在刺入所述硬膜外腔后引导所述麻醉导管进入所述硬膜外腔,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针本体以及固定设置在该针本体的尾端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针头,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具有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为150°‑170°,所述针本体的长度为75mm‑85mm,管厚为0.3mm‑0.8mm,内径为0.8mm‑1.2mm,所述针头的内径等于所述针本体的内径,所述针头具有包括尖头的尖头部以及与该尖头部相对的钝头部,所述尖头部的长度大于所述钝头部的长度,所述尖头部的长度为4.5mm‑5.5mm,所述针头的管厚沿该针头的周向自所述尖头部至所述钝头部逐渐增大从而在所述尖头部形成最小针头管厚,在所述钝头部形成最大针头管厚,所述最小针头管厚等于所述针本体的管厚,所述最大针头管厚为0.5mm‑1mm,所述尖头用于刺入所述硬膜外腔,该尖头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为45°‑60°,所述钝头部的端面呈圆弧状,使得所述麻醉导管在退出所述针体时能够避免被所述钝头部的尾端刮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用于刺入患者的硬膜外腔从而引导麻醉导管进入该硬膜外腔,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座,具有通孔;以及针体,呈管状,固定设置在所述针座的尾端,用于套设在所述麻醉导管的外壁从而在刺入所述硬膜外腔后引导所述麻醉导管进入所述硬膜外腔,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针本体以及固定设置在该针本体的尾端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针头,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具有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为150°-170°,所述针本体的长度为75mm-85mm,管厚为0.3mm-0.8mm,内径为0.8mm-1.2mm,所述针头的内径等于所述针本体的内径,所述针头具有包括尖头的尖头部以及与该尖头部相对的钝头部,所述尖头部的长度大于所述钝头部的长度,所述尖头部的长度为4.5mm-5.5mm,所述针头的管厚沿该针头的周向自所述尖头部至所述钝头部逐渐增大从而在所述尖头部形成最小针头管厚,在所述钝头部形成最大针头管厚,所述最小针头管厚等于所述针本体的管厚,所述最大针头管厚为0.5mm-1mm,所述尖头用于刺入所述硬膜外腔,该尖头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为45°-60°,所述钝头部的端面呈圆弧状,使得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薄禄龙王春邓小明卞金俊王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长海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