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11323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6 10:59
除湿机(1)具备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第二冷凝器(33b)、框体(10)及送风风扇(21)。在框体(10)的内部,在第一冷凝器(33a)与第二冷凝器(33b)之间形成有混合空间(41)。利用送风风扇(21)取入到框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依次通过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并向混合空间(41)输送。利用送风风扇(21)取入到框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并向混合空间(41)输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除湿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除湿机。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除湿装置。该除湿装置具备压缩机、冷凝器、减压装置及蒸发器。专利文献1记载的除湿装置利用由压缩机、冷凝器、减压装置及蒸发器构成的制冷循环,对空气进行除湿。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除湿装置的内部,独立地形成有除湿风路和散热风路。在该除湿风路中配置有冷凝器的一部分和蒸发器。另外,在散热风路中配置有冷凝器的一部分。散热风路是不通过蒸发器的风路。由此,根据专利文献1记载的除湿装置,能够将通过蒸发器的空气的风量和通过冷凝器的空气的风量分别设为不同的量。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8741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通过蒸发器并热交换后的空气和没有利用蒸发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分别通过冷凝器。即,温度分布的偏差较大的空气通过冷凝器。因此,在该冷凝器中,没有高效地进行空气与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得到能够将通过蒸发器的空气的风量和通过冷凝器的空气的风量设为适当的量,且能够更高效地进行该冷凝器中的热交换的除湿机。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除湿机具备供热介质通过的蒸发器、压缩通过了蒸发器的热介质的压缩机、供利用压缩机压缩后的热介质通过的第一冷凝器、供利用压缩机压缩后的热介质通过的第二冷凝器、框体及送风部件。框体在内部收容蒸发器、压缩机、第一冷凝器及第二冷凝器。送风部件将空气取入到框体的内部,并向框体的外部输送取入的空气。在框体的内部,在第一冷凝器与第二冷凝器之间形成有混合空间。利用送风部件取入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依次通过蒸发器及第一冷凝器并向混合空间输送。利用送风部件取入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及第一冷凝器并向混合空间输送。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除湿机具备蒸发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框体及送风部件。在框体的内部,在第一冷凝器与第二冷凝器之间形成有混合空间。利用送风部件取入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依次通过蒸发器及第一冷凝器并向混合空间输送。利用送风部件取入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及第一冷凝器并向混合空间输送。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得到能够将通过蒸发器的空气的风量和通过冷凝器的空气的风量设为适当的量,且能够更高效地进行该冷凝器中的热交换的除湿机。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主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剖视图。图3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热介质回路的图。图4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框体的内部的风路的图。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第一变形例的图。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第二变形例的图。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第三变形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各图中的同一附图标记示出同一部分或相当的部分。另外,在本公开中,对于重复的说明,适当简化或省略。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可包含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中的能够组合的结构的所有组合。实施方式1.图1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主视图。图1示出除湿机1的外观。例如以使室内的湿度下降为目的而使用除湿机1。图2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剖视图。图2示出图1中的A-A位置处的剖面。图2示出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内部的结构。如图1及图2所示,除湿机1具备框体10。框体10能够独立(日语:自立)地形成。在框体10上形成有吸入口11及吹出口12。吸入口11是用于从框体10的外部向内部取入空气的开口。吹出口12是用于从框体10的内部向外部送出空气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口11形成在框体10的背面。吹出口12形成在框体10的上表面。需要说明的是,吸入口11及吹出口12可以设置在任意的位置。例如,吸入口11可以形成在框体10的侧面。吸入口11形成在不是框体10的背面的部分的除湿机1能够在该框体10的背面接触或接近墙壁的状态下使用。作为送风部件的一例,除湿机1具备送风风扇21。送风风扇21收容在框体10的内部。在框体10的内部形成有从吸入口11向吹出口12连通的风路。送风风扇21配置在该风路中。送风风扇21是将空气取入到框体10的内部,并向框体10的外部输送取入的空气的装置。另外,除湿机1具备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如图2所示,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收容在框体10的内部。除湿机1具备除湿部件。除湿部件用于除去空气中的水分。除湿部件由热介质回路构成。热介质回路是供热介质循环的回路。图3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热介质回路的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介质回路由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一冷凝器33a、第二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形成。热介质在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一冷凝器33a、第二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中流动。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一冷凝器33a、第二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经由供热介质流动的配管连接成环状。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是用于进行热介质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压缩机32是压缩热介质的装置。减压装置34是使热介质减压的装置。减压装置34例如是膨胀阀或毛细管等。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一冷凝器33a、第二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分别具有热介质的入口及出口。蒸发器31的出口与压缩机32的入口连接。通过蒸发器31的热介质流入压缩机32。压缩机32压缩流入该压缩机32的热介质。利用压缩机32压缩后的热介质从该压缩机32的出口流出。压缩机32的出口与第二冷凝器33b的入口连接。第二冷凝器33b的出口与第一冷凝器33a的入口连接。利用压缩机32压缩后的热介质向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流动。第一冷凝器33a的出口与减压装置34的入口连接。通过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的热介质流入减压装置34。减压装置34使流入该减压装置34的热介质减压。利用减压装置34减压后的热介质膨胀。减压装置34的出口与蒸发器31的入口连接。利用减压装置34减压后的热介质流入蒸发器31。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介质依次通过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二冷凝器33b、第一冷凝器33a及减压装置34。通过减压装置34的热介质再次在蒸发器31中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介质按这种方式在热介质回路中循环。需要说明的是,热介质回路中的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的连接顺序也可以相反。图4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框体的内部的风路的图。图4相当于示意地示出图2的剖视图的一部分的图。参照图2及图4,更详细地说明形成在框体10的内部的风路及配置于该风路的各部件的结构。如图2及图4所示,形成热介质回路的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配置在从吸入口11向吹出口12连通的风路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配置于送风风扇21与吸入口11之间。在从吸入口11向吹出口12连通的风路中,第二冷凝器33b配置在送风风扇21的上游侧。另外,在从吸入口11向吹出口12连通的风路中,第一冷凝器33a配置在第二冷凝器33b的上游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凝器33a与第二冷凝器33b在相邻的状态下排列。在第一冷凝器33a与第二冷凝器33b之间有预先设定的尺寸的间隙。在本公开中,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除湿机,其中,具备:蒸发器,所述蒸发器供热介质通过;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压缩通过了所述蒸发器的热介质;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凝器供利用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热介质通过;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二冷凝器供利用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热介质通过;框体,所述框体在内部收容所述蒸发器、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冷凝器及所述第二冷凝器;及送风部件,所述送风部件将空气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并向所述框体的外部输送取入的空气,在所述框体的内部,在所述第一冷凝器与所述第二冷凝器之间形成有混合空间,利用所述送风部件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依次通过所述蒸发器及所述第一冷凝器并向所述混合空间输送,利用所述送风部件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所述蒸发器及所述第一冷凝器而向所述混合空间输送。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2.23 JP 2017-0323011.一种除湿机,其中,具备:蒸发器,所述蒸发器供热介质通过;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压缩通过了所述蒸发器的热介质;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凝器供利用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热介质通过;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二冷凝器供利用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热介质通过;框体,所述框体在内部收容所述蒸发器、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冷凝器及所述第二冷凝器;及送风部件,所述送风部件将空气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并向所述框体的外部输送取入的空气,在所述框体的内部,在所述第一冷凝器与所述第二冷凝器之间形成有混合空间,利用所述送风部件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依次通过所述蒸发器及所述第一冷凝器并向所述混合空间输送,利用所述送风部件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所述蒸发器及所述第一冷凝器而向所述混合空间输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中,在所述框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所述第一风路以利用所述送风部件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依次通过所述蒸发器及所述第一冷凝器并向所述混合空间输送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二风路以利用所述送风部件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所述蒸发器及所述第一冷凝器而向所述混合空间输送的方式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露木元柴田英雄中村博史明里好孝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三菱电机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