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减压降水体系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305832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6 05: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基坑减压降水体系及施工方法,采用导向套箍、井管吊箍及控位拉索控制降水井管的下沉方向和速率;通过收集槽底板和收集槽侧壁围合成的槽形空间回收降水井管侧壁的污物;采用滑槽立板在滑槽底板上形成拦网立板和柔性拦网环形布设的槽道;在抽水管外侧设置校位套箍及管侧校位体,在抽水管相接部位设置了刚性连接管、柔性连接管和连接竖杆;在降水井管外侧和顶端分别设置了第一封闭囊袋和第二封闭囊袋;在第一灌注体内设置第一截水板和第二截水板,并可通过膨胀填充体对第三隔水板及隔水侧板施加横向顶压力。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提升降水井管和管侧填充体的布设质量,降低降水井管清污和抽水施工的难度、提高封堵结构的整体性。

Foundation pit decompression and dewatering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坑减压降水体系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基坑工程领域,涉及一种可以提升降水井管和管侧填充体的布设质量、降低降水井管清污和抽水施工的难度、提高封堵结构整体性的基坑减压降水体系及施工方法,适用于基坑减压降水施工工程。
技术介绍
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基坑内侧和外侧的水位常常是基坑稳定性控制的要点。实际施工时,通常采用减压降水井来控制基坑开挖影响区域内的水位,其降水井的施工质量和效率通常会对工程降水效果影响显著。现有技术已有一种基坑高水头减压降水井封井结构,包括伸入降水井井管内的引流钢管和位于降水井井管内的止水钢环板;引流钢管由上部引流钢管和下部引流钢管组成,上部引流钢管和下部引流钢管通过螺纹活动连接;下部止水钢环板和上部止水钢环板通过焊接与下部引流钢管连接;下部引流钢管顶部设有堵头,堵头与下部引流钢管顶部通过螺纹密封连接;在下部止水钢环板与上部止水钢环板之间从下往上依次设有粘土球层与混凝土层一;上部止水环钢板上方设有混凝土层二。该施工结构虽可解决基坑高水头承压水抽水问题,然而,在提升降水井施工效率、改善排水效果等方面尚存可提升之处。综上所示,现有施工技术在适宜的工况下取得了较好的施工效果,但在提高降水井管和管侧填充体的布设质量、降低降水井管清污和抽水施工的难度等施工技术,且在提升封堵结构的整体性方面尚存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但可以提升降水井管和管侧填充体的布设质量,而且可以降低降水井管清污和抽水施工的难度,还可以提高封堵结构整体性的基坑减压降水体系及施工方法。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坑减压降水体系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1)施工准备;2)降水井管吊放;3)管侧填充体填充施工;4)降水井管清污施工;5)降水井管围挡设置;6)井外抽水装置布设;7)井内抽水装置布设;8)降水井封闭施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一基坑基坑减压降水体系,根据其上提到的施工方法施工得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的特点和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导向套箍柔性限定降水井管的下沉方向,并通过井管吊箍及控位拉索动态控制降水井管的下沉速率,提高了降水井管沉放控制的准确度。(2)本专利技术管顶罩帽与降水井管通过帽侧套环连接,导料漏斗与周边土体通过密闭垫环连接,同步通过平衡吊重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可有效提升结构的自稳能力。(3)本专利技术可通过刮浆板控位栓控制槽板刮浆板与降水井管的连接情况,并可通过收集槽底板和收集槽侧壁围合成的槽形腔体回收降水井管侧壁的污物,提升污物清除的效率和质量。(4)本专利技术由滑槽立板在滑槽底板形成拦网立板和柔性拦网环形布设的槽道,降低了降水井管围挡布设的难度;在拦网立板和柔性拦网外侧沿环向设置条形光带,可进一步改善安全防护的效果。(5)本专利技术在抽水管外侧设置管侧撑架及管侧校位体,可对抽水管进行精确控位;同时,在抽水管相接部位设置了刚性连接管、柔性连接管和连接竖杆,可有效降低抽水管连接的难度;抽水装置可与移动撑柱一同移动,降低了抽水装置安装布设的难度。(6)本专利技术密闭封盖与降水井管之间通过盖底凸隼和盖底密闭环连接,可降低降水井管布设的难度;同时本专利技术在降水井管外侧和顶端分别设置了第一封闭囊袋和第二封闭囊袋,并可通过加压泵实现对降水井管的快速、双重密封。(7)本专利技术在第一灌注体内设置第一截水板和第二截水板,并使第二截水板与夹筋隔层相连,可有效提升第一灌注体的整体性;同时,本专利技术通过膨胀填充体对第三隔水板及隔水侧板施加横向顶压力,并可通过预应力压板控制第二灌注体的竖向变形,可进一步改善结构的隔水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基坑减压降水体系施工流程图;图2是图1降水井管吊放施工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导向套箍与降水井管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管侧填充体填充施工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降水井管清污施工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槽壁刮浆板结构立面示意图;图7是图5槽壁刮浆板结构横断面示意图;图8是图1降水井围挡结构平面布置图;图9是图8拦网立板与滑槽底板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1井外抽水装置布设示意图;图11是图10管侧校位体与管侧撑架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井内抽水装置布设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降水井封闭施工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第一灌注体施工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3和图14第一截水板辅助定位装置示意图。图中:1-降水井管;2-降水井筒;3-周边土体;4-控位底板;5-控位撑柱;6-控位撑板;7-导向套箍;8-井管吊箍;9-控位拉索;10-拉索提拉机;11-连接吊环;12-管顶罩帽;13-导料漏斗;14-帽侧套环;15-密闭垫环;16-平衡吊重;17-填料填充管;18-管侧填充体;19-提拉吊杆;20-收集槽底板;21-槽壁刮浆板;22-刮浆板控位栓;23-收集槽侧壁;24-槽壁排水孔;25-刮浆板转轴;26-滑槽底板;27-拦网立板;28-柔性拦网;29-滑槽立板;30-立板连杆;31-条形光带;32-抽水管;33-校位套箍;34-管侧校位体;35-移动撑柱;36-柱底横板;37-柱顶横板;38-移动滚轮;39-标高调节体;40-刚性连接管;41-柔性连接管;42-紧固箍环;43-潜水泵;44-水泵吊环;45-水泵吊索;46-第一封闭囊袋;47-密闭封盖;48-第二封闭囊袋;49-盖底凸隼;50-盖底密闭环;51-盖顶压重体;52-第一截水板;53-连接吊槽;54-刚性吊杆;55-辅助定位管;56-土工隔层;57-加筋隔层;58-第二截水板;59-第一灌注体;60-第三截水板;61-第二灌注体;62-预应力压板;63-管底封盖;64-连接锚墩;65-刚性套箍;66-柔性套箍;67-刚性刮板;68-柔性连板;69-校位螺杆;70-校位螺栓;71-校位撑架;72-校位转轴;73-撑架底板;74-撑架立杆;75-撑架斜撑;76-抽水装置;77-抽水连接管;78-第二连接横板;79-第一连接横板;80-连接竖杆;81-连杆转动铰;82-压气管道;83-加压泵;84-吊槽连杆;85-连接球铰;86-隔水侧板;87-板顶连接板;88-板底连接板;89-渗透连接孔;90-膨胀填充体;91-墩顶横梁;92-加压螺栓;93-井侧填充体;94-漏斗连接杆;95-井管通过孔;96-导向螺栓;97-弹性控制杆。具体实施例降水井管制作施工技术要求、现场吊装施工技术要求、型钢轧制及焊接施工技术要求、螺栓紧固施工技术要求等,本实施方式中不再赘述,重点阐述本专利技术涉及方法的实施方式。图1是本专利技术基坑减压降水体系施工流程图,参照图1所示,基坑减压降水体系及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1)施工准备:降水井管(1)现场位置复核,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和现场施工工序,准备施工需要的材料和装置;2)降水井管吊放:在降水井筒(2)外侧的周边土体(3)上设置控位底板(4)和控位撑柱(5),控位撑柱(5)置于控位底板(4)上,在控位撑柱(5)的顶端设置控位撑板(6);将降水井管(1)吊装至降水井筒(2)的上方,并使降水井管(1)穿过控位撑柱(5)内侧的导向套箍(7)后,在降水井管(1)的侧壁上设置井管吊箍(8),使控位拉索(9)一端与控位撑板(6)上的拉索提拉机(10)相连,另一端与井管吊箍(8)侧壁上的连接吊环(11)相接,通过控位拉索(9)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坑减压降水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施工步骤:1)施工准备:降水井管(1)现场位置复核,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和现场施工工序,准备施工需要的材料和装置;2)降水井管吊放:在降水井筒(2)外侧的周边土体(3)上设置控位底板(4)和控位撑柱(5),控位撑柱(5)置于控位底板(4)上,在控位撑柱(5)的顶端设置控位撑板(6);将降水井管(1)吊装至降水井筒(2)的上方,并使降水井管(1)穿过控位撑柱(5)内侧的导向套箍(7)后,在降水井管(1)的侧壁上设置井管吊箍(8),使控位拉索(9)一端与控位撑板(6)上的拉索提拉机(10)相连,另一端与井管吊箍(8)侧壁上的连接吊环(11)相接,通过控位拉索(9)控制降水井管(1)的下放高度;3)管侧填充体填充施工:降水井管(1)沉放完成后,将管顶罩帽(12)与导料漏斗(13)连接成一整体;使管顶罩帽(12)底端的帽侧套环(14)与降水井管(1)连接牢固,使导料漏斗(13)底端的密闭垫环(15)与周边土体(3)连接紧密;在导料漏斗(13)与管顶罩帽(12)之间设置漏斗连接杆(22),平衡吊重(16)连接于漏斗连接杆(22),通过平衡吊重(16)控制导料漏斗(13)及管顶罩帽(12)的稳定性,通过填料填充管(17)向降水井管(1)外侧的空腔内填充管侧填充体(18);4)降水井管清污施工:使提拉吊杆(19)底端与收集槽底板(20)相连,提拉吊杆(19)的侧壁与槽壁刮浆板(21)之间设置刮浆板控位栓(22),收集槽底板(20)与收集槽侧壁(23)连接,槽壁刮浆板(21)旋转连接于收集槽侧壁(23),在收集槽侧壁(23)上设置槽壁排水孔(24)和刮浆板转轴(25),使刮浆板转轴(25)与槽壁刮浆板(21)相连;5)降水井管围挡设置:在降水井管(1)外侧依次设置拦网立板(27)和滑槽底板(26),拦网立板(27)之间设置柔性拦网(28),使拦网立板(27)与柔性拦网(28)一同沿滑槽底板(26)上表面的滑槽立板(29)滑移,使拦网立板(27)与滑槽立板(29)通过立板连杆(30)连接;在拦网立板(27)和柔性拦网(28)外侧沿环向设置条形光带(31);6)井外抽水装置布设:降水井管(1)外侧的井侧填充体(93)和降水井管(1)的内壁清污施工完成后,将抽水管(32)插至管底封盖(63)的上部,将校位套箍(33)设于抽水管(32)的外侧,并通过管侧校位体(34)控制抽水管(32)的横向位置,其中管侧校位体(34)置于周边土体(3)上且位于降水井筒两侧,移动撑柱(35)的两端分别与柱底横板(36)和柱顶横板(37)连接牢固后,先通过柱底横板(36)下部的移动滚轮(38)将移动撑柱(35)移至设定位置,再通过柱底横板(36)下的标高调节体(39)调整柱底横板(36)的平整度;抽水管(32)外侧设置彼此连接的刚性连接管(40)和柔性连接管(41),并使刚性连接管(40)与抽水管(32)连接,使柔性连接管(41)与抽水连接管(77)通过紧固箍环(42)连接;7)井内抽水装置布设:在降水井管(1)内部插入抽水管(32)和潜水泵(43),并使抽水管(32)与潜水泵(43)连接;使潜水泵(43)两侧的水泵吊环(44)与水泵吊索(45)相连,水泵吊索(45)置于周边土体(3)上的密闭封盖(47)上;在抽水管(32)的外侧设置第一封闭囊袋(46),在密闭封盖(47)与井侧填充体(93)及周边土体(3)之间设置第二封闭囊袋(48),;在密闭封盖(47)下表面设置盖底凸隼(49),与降水井管(1)相接处设置盖底密闭环(50);在密闭封盖(47)的上表面设置盖顶压重体(51);抽水施工时,通过加压泵(83)对第一封闭囊袋(46)和第二封闭囊袋(48)加压,再通过潜水泵(43)抽水;8)降水井封闭施工:使第一截水板(52)的内侧与连接吊槽(53)连接牢固后,通过刚性吊杆(54)将第一截水板(52)压入周边土体(3)内,连接吊槽(53)的顶部旋转连接吊槽连杆(84),镜像相对的吊槽连杆(84)旋转连接刚性吊杆(54);在辅助定位管(55)的外侧依次设置土工隔层(56)和加筋隔层(57),外侧壁与第二截水板(58)焊接连接;先将第一灌注体(59)灌注至第二截水板(58)的上部后,再将辅助定位管(55)取出,然后将第三截水板(60)置于设定位置;先进行第二灌注体(61)灌注施工,并通过预应力压板(62)控制第二灌注体(61)的变形。...

【技术特征摘要】
1.基坑减压降水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施工步骤:1)施工准备:降水井管(1)现场位置复核,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和现场施工工序,准备施工需要的材料和装置;2)降水井管吊放:在降水井筒(2)外侧的周边土体(3)上设置控位底板(4)和控位撑柱(5),控位撑柱(5)置于控位底板(4)上,在控位撑柱(5)的顶端设置控位撑板(6);将降水井管(1)吊装至降水井筒(2)的上方,并使降水井管(1)穿过控位撑柱(5)内侧的导向套箍(7)后,在降水井管(1)的侧壁上设置井管吊箍(8),使控位拉索(9)一端与控位撑板(6)上的拉索提拉机(10)相连,另一端与井管吊箍(8)侧壁上的连接吊环(11)相接,通过控位拉索(9)控制降水井管(1)的下放高度;3)管侧填充体填充施工:降水井管(1)沉放完成后,将管顶罩帽(12)与导料漏斗(13)连接成一整体;使管顶罩帽(12)底端的帽侧套环(14)与降水井管(1)连接牢固,使导料漏斗(13)底端的密闭垫环(15)与周边土体(3)连接紧密;在导料漏斗(13)与管顶罩帽(12)之间设置漏斗连接杆(22),平衡吊重(16)连接于漏斗连接杆(22),通过平衡吊重(16)控制导料漏斗(13)及管顶罩帽(12)的稳定性,通过填料填充管(17)向降水井管(1)外侧的空腔内填充管侧填充体(18);4)降水井管清污施工:使提拉吊杆(19)底端与收集槽底板(20)相连,提拉吊杆(19)的侧壁与槽壁刮浆板(21)之间设置刮浆板控位栓(22),收集槽底板(20)与收集槽侧壁(23)连接,槽壁刮浆板(21)旋转连接于收集槽侧壁(23),在收集槽侧壁(23)上设置槽壁排水孔(24)和刮浆板转轴(25),使刮浆板转轴(25)与槽壁刮浆板(21)相连;5)降水井管围挡设置:在降水井管(1)外侧依次设置拦网立板(27)和滑槽底板(26),拦网立板(27)之间设置柔性拦网(28),使拦网立板(27)与柔性拦网(28)一同沿滑槽底板(26)上表面的滑槽立板(29)滑移,使拦网立板(27)与滑槽立板(29)通过立板连杆(30)连接;在拦网立板(27)和柔性拦网(28)外侧沿环向设置条形光带(31);6)井外抽水装置布设:降水井管(1)外侧的井侧填充体(93)和降水井管(1)的内壁清污施工完成后,将抽水管(32)插至管底封盖(63)的上部,将校位套箍(33)设于抽水管(32)的外侧,并通过管侧校位体(34)控制抽水管(32)的横向位置,其中管侧校位体(34)置于周边土体(3)上且位于降水井筒两侧,移动撑柱(35)的两端分别与柱底横板(36)和柱顶横板(37)连接牢固后,先通过柱底横板(36)下部的移动滚轮(38)将移动撑柱(35)移至设定位置,再通过柱底横板(36)下的标高调节体(39)调整柱底横板(36)的平整度;抽水管(32)外侧设置彼此连接的刚性连接管(40)和柔性连接管(41),并使刚性连接管(40)与抽水管(32)连接,使柔性连接管(41)与抽水连接管(77)通过紧固箍环(42)连接;7)井内抽水装置布设:在降水井管(1)内部插入抽水管(32)和潜水泵(43),并使抽水管(32)与潜水泵(43)连接;使潜水泵(43)两侧的水泵吊环(44)与水泵吊索(45)相连,水泵吊索(45)置于周边土体(3)上的密闭封盖(47)上;在抽水管(32)的外侧设置第一封闭囊袋(46),在密闭封盖(47)与井侧填充体(93)及周边土体(3)之间设置第二封闭囊袋(48),;在密闭封盖(47)下表面设置盖底凸隼(49),与降水井管(1)相接处设置盖底密闭环(50);在密闭封盖(47)的上表面设置盖顶压重体(51);抽水施工时,通过加压泵(83)对第一封闭囊袋(46)和第二封闭囊袋(48)加压,再通过潜水泵(43)抽水;8)降水井封闭施工:使第一截水板(52)的内侧与连接吊槽(53)连接牢固后,通过刚性吊杆(54)将第一截水板(52)压入周边土体(3)内,连接吊槽(53)的顶部旋转连接吊槽连杆(84),镜像相对的吊槽连杆(84)旋转连接刚性吊杆(54);在辅助定位管(55)的外侧依次设置土工隔层(56)和加筋隔层(57),外侧壁与第二截水板(58)焊接连接;先将第一灌注体(59)灌注至第二截水板(58)的上部后,再将辅助定位管(55)取出,然后将第三截水板(60)置于设定位置;先进行第二灌注体(61)灌注施工,并通过预应力压板(6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泉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江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