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油组件、包括该吸油组件的压缩机及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9309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5 0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油组件、包括该吸油组件的压缩机及电器,该吸油组件包括可变形的油管组件,所述油管组件设有供润滑油流通的通道,所述通道的第一端伸入于压缩机的油池中、第二端与压缩机的泵体组件相连接,所述油管组件的密度小于液态冷媒的密度、以使所述通道的第一端位于所述液态冷媒的液面位置或所述液态冷媒液面以上的位置。如此设置,通道的第一端能够跟随液态冷媒的液面高度而变化,且与润滑油相接触,润滑油经由通道吸到压缩机的泵体组件的位置,为泵体组件的工作提供润滑油,避免泵体组件出现异常磨损、密封不良的问题。

An oil suction assembly, a compressor and an electrical appliance comprising the oil suction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油组件、包括该吸油组件的压缩机及电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压缩机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吸油组件、包括该吸油组件的压缩机及电器。
技术介绍
对于卧式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请参考图1,一般通过吸油管组件1给压缩机的泵体组件提供润滑油3。吸油管组件1包括一根铜制吸油管,吸油管的一端套在下法兰轴径上,另一端伸入压缩机腔体下端的油池中。然而,压缩机停机后,由于系统冷媒迁移,大部分冷媒回迁到压缩机内部腔体中,液化为液体,如图2所示。液态冷媒2的密度一般为1.05g/cm3,而润滑油3的密度一般为0.9g/cm3,液态冷媒2的密度大于润滑油3的密度,导致液态冷媒2沉积在压缩机腔体的下端,润滑油3浮在液态冷媒2的上面,吸油管的下端便处在液态冷媒2中。压缩机在启动后的一端时间内,吸油管吸入的是液态冷媒2而不是润滑油3,会导致压缩机的泵体组件异常磨损、泵体密封不良等严重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压缩机在启动后的一段时间内,吸油管吸取的是液态冷媒,导致泵体组件异常磨损、密封不良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油组件、包括该吸油组件的压缩机及电器,解决现有技术中压缩机在启动后的一段时间内,吸油管吸取的是液态冷媒,导致泵体组件异常磨损、密封不良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吸油组件,包括可变形的油管组件,所述油管组件设有供润滑油流通的通道,所述通道的第一端伸入于压缩机的油池中、第二端与压缩机的泵体组件相连接,所述油管组件的密度小于液态冷媒的密度、以使所述通道的第一端位于所述液态冷媒的液面位置或所述液态冷媒液面以上的位置。优选地,所述油管组件包括可变形的吸油管和设置在所述吸油管的第一端的浮块,所述吸油管的第二端连接压缩机的泵体组件,所述浮块内设有吸油道,所述吸油道的一端连通压缩机的油池、另一端与所述吸油管相连通。优选地,所述吸油管包括波纹管,所述波纹管与所述吸油道之间相连通、且密封连接。优选地,所述吸油管包括软管和套设在所述软管外的波纹管,所述软管与所述吸油道之间相连通、且密封连接。优选地,所述液态冷媒的密度为ρ1,润滑油的密度为ρ2,所述油管组件的密度为ρ,ρ2≤ρ<ρ1。优选地,所述吸油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吸油段和第二吸油段,且所述第一吸油段和所述第二吸油段组成折弯结构,所述第一吸油段与所述吸油管相连接,所述第二吸油段用于连通压缩机的油池。优选地,所述第二吸油段设有至少两个,且均与所述第一吸油段相连通。优选地,所述油管组件为可变形的吸油管,所述吸油管的管腔形成所述通道。优选地,所述吸油管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优选地,所述吸油管的管壁的厚度范围为0.5毫米~1毫米。优选地,所述波纹管的材质为钢或铝或塑料。一种压缩机,包括吸油组件,所述吸油组件为上述的吸油组件。优选地,所述压缩机为卧式压缩机。一种电器,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为上述的压缩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吸油组件包括油管组件,油管组件设有供润滑油通过的通道,通道的第一端伸到压缩机的油池中,通道的第二端连接压缩机的泵体组件,油池中的润滑油经由油管组件的通道流到压缩机的泵体组件处,为泵体组件的工作提供润滑油。油管组件的密度小于液态冷媒的密度,并且在力的作用下可变形,使得通道的第一端位于液态冷媒的液面上或者液态冷媒的液面以上。压缩机停机后,压缩机内部腔体中有润滑油和液态冷媒,润滑油浮在液态冷媒的上面,通道的第一端能够与润滑油相接触,油管组件为泵体组件的工作提供润滑油。如此设置,解决了压缩机在启动后的一段时间内,吸油管吸取的为液态冷媒,导致泵体组件异常磨损、密封不良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中处于运行状态中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停机一段时间后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处于运行状态中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停机一段时间后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油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浮块的俯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停机一段时间后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图1-图7中:1-吸油管组件,2-液态冷媒,3-润滑油,4-吸油管,5-浮块,6-泵体组件,7-波纹管,8-软管,9-吸油道,10-第一吸油段,11-第二吸油段,12-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所保护的范围。本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油组件,解决压缩机在启动后的一段时间内,吸油管吸取的是液态冷媒,导致泵体组件异常磨损、密封不良的问题。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
技术实现思路
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请参考图3-图7,在本实施例中,吸油组件包括油管组件,油管组件设有供润滑油3流通的通道12,通道12的第一端伸入到压缩机的油池中,通道12的第二端连接压缩机的泵体组件6,油管组件的密度小于液态冷媒2的密度,并且油管组件可变形。油管组件在液态冷媒2和润滑油3中会受到重力、浮力、牵引力等,在力的作用下油管组件能够发生形变,并且使通道12的第一端位于液态冷媒2的液面上或者液态冷媒2的液面以上。如此设置,当压缩机内部腔体中有液态冷媒2时,油管组件受到浮力等力的作用使通道12的第一端处在液态冷媒2的液面位置或者液面以上的位置,压缩机启动的一段时间内,油管组件吸入的为润滑油3,不再完全是液态冷媒2,泵体组件6的润滑效果较好,避免压缩机出现异常磨损、密封不良等问题。请参阅图3-图6,在本方案的一实施例中,油管组件包括吸油管4和浮块5,浮块5连接在吸油管4的第一端,吸油管4的第二端与压缩机的泵体组件6连接,浮块5内设有吸油道9,吸油道9的一端与压缩机的油池连通、另一端与吸油管4的第一端相连通。油管组件的通道12由吸油管4的管腔以及吸油道9共同组成。吸油管4能够在浮力等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使得浮块5的位置能够跟随液态冷媒2的液面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压缩机停机之后,大部分冷媒回迁到压缩机内部腔体中,并液化为液体。液态冷媒2的密度一般为1.05g/cm3,润滑油3的密度一般为0.9g/cm3,所以润滑油3浮在液态冷媒2上面。由于浮块5和吸油管4组成的整体的密度小于液态冷媒2的密度,并且浮块5的位置能够跟随液态冷媒2的液面高度的变化而变化,使得浮块5一直处于液态冷媒2的液面及以上的位置。浮块5的吸油道9接触润滑油3,润滑油3由吸油道9进入吸油管4内,再被吸到压缩机的泵体组件6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油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变形的油管组件,所述油管组件设有供润滑油(3)流通的通道(12),所述通道(12)的第一端伸入于压缩机的油池中、第二端与压缩机的泵体组件(6)相连接,所述油管组件的密度小于液态冷媒(2)的密度、以使所述通道(12)的第一端位于所述液态冷媒(2)的液面位置或所述液态冷媒(2)液面以上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油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变形的油管组件,所述油管组件设有供润滑油(3)流通的通道(12),所述通道(12)的第一端伸入于压缩机的油池中、第二端与压缩机的泵体组件(6)相连接,所述油管组件的密度小于液态冷媒(2)的密度、以使所述通道(12)的第一端位于所述液态冷媒(2)的液面位置或所述液态冷媒(2)液面以上的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组件包括可变形的吸油管(4)和设置在所述吸油管(4)的第一端的浮块(5),所述吸油管(4)的第二端连接压缩机的泵体组件(6),所述浮块(5)内设有吸油道(9),所述吸油道(9)的一端连通压缩机的油池、另一端与所述吸油管(4)相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管(4)包括波纹管(7),所述波纹管(7)与所述吸油道(9)之间相连通、且密封连接。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管(4)包括软管(8)和套设在所述软管(8)外的波纹管(7),所述软管(8)与所述吸油道(9)之间相连通、且密封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态冷媒(2)的密度为ρ1,润滑油(3)的密度为ρ2,所述油管组件的密度为ρ,ρ2≤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少波吴小鸿林锋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