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邢健专利>正文

多用艾灸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7334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3 2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用艾灸器,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下端开口,上端面中心设置有一支撑筒,支撑筒上端凸出上端面,下端延伸至底座内腔,支撑筒下端开口;底座下端面外缘向外延展,在底座侧面和延展面过渡处设置有多个透气孔,多个透气孔沿环形均匀分布;所述底座下端直径大于上端直径,所述底座侧面由上至下形成两级台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多用艾灸器能适配艾柱、艾灸头和艾绒纸筒进行艾灸,一座多用,普适性强。通过粘贴于底座延展面底面的双面胶贴固定在人体上,避免因人体动作使艾灸器倒掉导致艾柱燃烧产生的灰烬火星掉落到人体上烫伤人体;通过防风罩减小气流扰动,避免因气流扰动将灰烬吹落至人体上烫伤皮肤。

Multi-purpose moxibustion apparatu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用艾灸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艾灸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用艾灸器。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艾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灸法对百余种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历史上曾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灸法是随着火的应用而产生的,并在其应用实践中不断发展。灸法究竟是何时,由何人专利技术的已经无从考察。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艾灸治病就已经很流行了,那么艾灸的出现就应该更早。目前可以看到的艾灸治病的医案不是记录在医书当中,而是记录在史书《左传》中。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得了一场大病,于是请当时的名医,秦国太医令医缓来医治。医缓检查晋景公的疾病后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晋朝杜预注解,“攻”指艾灸,“达”指针刺。这段文字是说,医缓认为晋景公的病治不好了,因为病位于“肓之上,膏之下”,既不能艾灸,也不能针刺,吃药也治不了了。这也是成语“病入膏肓”的来历。虽然医缓没治好晋景公的病,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战国时期,艾灸就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了。以前,认为在医学专著中,灸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但是,随着考古发现,对艾灸的认识也在不断的修正。1973年在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号汉墓,这是一次颠覆历史的重大考古发现。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发现了3篇记载有关经脉灸法的帛书,是目前见到的《内经》以前的珍贵医学文献,也把对中医艾灸的认识大大提前了。通过这3篇残缺不全的文字,我们依然能够窥测远古先民以火治病的起源、方法和应用。艾灸法是一种独立的治疗保健方法,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人们利用火以后,被火灼伤,发现具有治病、疗伤的效果而逐渐产生的。艾灸法的专利技术来源于北方。在医学专著中,最早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凛冽,其民乐野处而觅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应用,同寒冷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所谓艾灸疗法,是利用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在历代的针灸著作中,多数将针刺与艾灸并列论述,不过由于灸法对人体易产生灼伤,故逐渐失传,现在各中医院的针灸科只见针刺而不见艾灸,实属中医的悲哀。近几年由于中医养生文化重新兴起,人们又重视起具有神奇疗效的艾灸疗法。尤其是现代艾灸疗法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的艾灸疗法的燃烧及污染环境,操作不便,易灼伤患者等难题,使中国博大精深的艾灸疗法的普及成为可能。现有常用的艾灸耗材一般包括艾灸头、艾柱和艾绒纸筒,对应不同的艾灸耗材需要选用不同的艾灸器,艾灸器的普适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匹配艾柱、艾灸头和艾绒纸筒进行艾灸的多用艾灸器。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多用艾灸器,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下端开口,上端面中心设置有一支撑筒,支撑筒上端凸出上端面,下端延伸至底座内腔,支撑筒下端开口;底座下端面外缘向外延展,在底座侧面和延展面过渡处设置有多个透气孔,多个透气孔沿环形均匀分布;所述底座下端直径大于上端直径,所述底座侧面由上至下形成两级台阶。优选地,上级台阶的踢面沿周向均布有多个凸块,凸块外端面为水平延伸的锯齿面或波纹面。优选地,下级台阶的踢面沿周向均布有多道竖直的加强筋。优选地,所述支撑筒下端包括多瓣成周向均布的卡爪,所述卡爪包括夹持臂和托板,所述托板为夹持臂端部水平向内延伸形成。优选地,在延展面的底面粘有双面胶贴。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技术多用艾灸器能适配艾柱、艾灸头和艾绒纸筒进行艾灸,一座多用,普适性强。通过粘贴于底座延展面底面的双面胶贴固定在人体上,避免因人体动作使艾灸器倒掉导致艾柱燃烧产生的灰烬火星掉落到人体上烫伤人体;通过防风罩减小气流扰动,避免因气流扰动将灰烬吹落至人体上烫伤皮肤;在艾柱底端缠绕锡箔纸,避免艾柱燃烧至底端时烧焦或烧熔底座导致底座损坏无法再次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多用艾灸器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多用艾灸器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多用艾灸器的仰视图;图4是本技术多用艾灸器安装防火罩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多用艾灸器匹配艾绒纸筒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1-5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如图1-3所示,一种多用艾灸器,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下端开口,上端面中心设置有一支撑筒,支撑筒上端凸出上端面,下端延伸至底座1内腔,支撑筒下端开口;底座1下端面外缘向外延展,在底座1侧面和延展面6过渡处设置有多个透气孔8,多个透气孔8沿环形均匀分布;所述底座1下端直径大于上端直径,所述底座1侧面由上至下形成两级台阶。透气孔8可以使底座1内腔与外界获得空气流通,避免底座1内腔富集大量热量导致人体无法忍受,使艾灸热量更加温和。如图1和图2所示,上级台阶2的踢面沿周向均布有多个凸块4,凸块4外端面为水平延伸的锯齿面或波纹面,下级台阶3的踢面沿周向均布有多道竖直的加强筋5。如图3所示,所述支撑筒下端包括多瓣成周向均布的卡爪7,所述卡爪7包括夹持臂和托板,所述托板为夹持臂端部水平向内延伸形成。在延展面6的底面粘有双面胶贴(图中未示出)。通过双面胶贴固定人体和艾灸器,保证艾灸过程中,允许人体能够做出轻微的调节而不至于艾灸器从人体上脱落。如图4所示,本艾灸器在使用时,上层台阶用于安装防风罩9,上层台阶踢面上设置的具有波纹面或锯齿面的凸块4与防风罩9底端内壁过盈配合,将防风罩9固定在底座1上。防风罩9搭配艾灸头和艾柱使用,防风罩9上开有多列通风孔10,通风孔10沿防风罩9周向均匀分布,每列通风孔10的通风面积由上至下依次减小。艾灸头和艾柱插入到支撑筒内,所述艾柱插入至支撑筒内的部分缠绕有锡箔纸。支撑筒下端的卡爪7可以紧紧抱住艾灸头和艾柱。防风罩9采用上大下小的形式,同时通风孔10的通风面积由上至下依次减小,目的在于确保艾灸室内能够自然通风。艾柱或艾灸头初始燃烧时灰烬产生量较小,再经由防风罩9的挡风作用,透过通风孔10进入至防风罩9内的水平气流不足以将初始燃烧的燃烧头吹落;当艾柱或艾灸头持续燃烧并形成一定高度的柱状灰烬时,位于上方的灰烬已经冷却,即使吹落也不会烫伤人体,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用艾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下端开口,上端面中心设置有一支撑筒,支撑筒上端凸出上端面,下端延伸至底座内腔,支撑筒下端开口;底座下端面外缘向外延展,在底座侧面和延展面过渡处设置有多个透气孔,多个透气孔沿环形均匀分布;所述底座下端直径大于上端直径,所述底座侧面由上至下形成两级台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用艾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下端开口,上端面中心设置有一支撑筒,支撑筒上端凸出上端面,下端延伸至底座内腔,支撑筒下端开口;底座下端面外缘向外延展,在底座侧面和延展面过渡处设置有多个透气孔,多个透气孔沿环形均匀分布;所述底座下端直径大于上端直径,所述底座侧面由上至下形成两级台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艾灸器,其特征在于,上级台阶的踢面沿周向均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健龚向阳
申请(专利权)人:邢健龚向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