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需单包装袋的安全采血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7283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3 20: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无需单包装袋的安全采血针,包括针套、上针管、上针座、下针座、外壳、下针管、管套和护套,上针管、上针座、下针座和下针管顺次固定连接,形成供血样流动的内腔;针套套接在上针座上端,下针座头部套接有管套,护套套接于下针座的中腰螺纹部,上针座外套接有外壳,外壳底端固接在下针座上,所述针套上端设有防菌透气膜,所述针套、上针座、下针座和护套形成一防止细菌侵入的屏蔽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的针套、上针座、下针座和护套形成一可防止细菌侵入的屏蔽系统,免去产品小包装,可直接将其装入中盒或中包装袋中,使EO灭菌气体很容易进入产品内腔杀灭细菌,提高灭菌效果,同时减少资源浪费。

A Safe Blood Collection Needle Without Single Packaging Ba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需单包装袋的安全采血针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无需单包装袋的安全采血针。
技术介绍
采血针或者输液针是目前全球销量最大的医疗器械产品之一。然而,现有的采血针存在以下不足:1.采血针在进行组装完成后需要用小包装如塑料或纸塑小包装袋,将采血针包装封口后进行灭菌;在进行EO灭菌前,采血针是进行小包装、中包装、大包装后封箱的,在将其送入灭菌柜内进行灭菌,灭菌时,EO气体要穿透采血针密封包装、封闭的采血针针套进入采血针内腔,杀灭其内部细菌,灭菌完成后采血针需要放置一段时间,以散发掉EO灭菌气体,其散发时间一般为15天。这样的采血针结构,其散发杀菌气体的时间长,造成成品制造周期长,而且经过15天散发后仍会有一些EO气体残留在产品内,使用时,会医务人员吸入体内,危害人体健康。2.采血针使用后,医护人员通常将其随手扔掉,由于采血针的上针管针头裸露在外,容易扎伤医护人员或垃圾处理工作人员。目前世界各国医院因用后的针头扎伤医护人员的伤害事故每年发生数百万例,特别是被带有乙肝和爱兹病病毒患者使用过后的针头扎伤,严重损害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感染的巨额治疗费,也会给医护人员严重的经济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的采血针或输液针需要小包装袋、灭菌气体散发时间长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无需单包装袋的安全采血针。本技术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一种无需单包装袋的安全采血针,包括针套1、上针管2、上针座3、下针座5、外壳6、下针管7、管套8和护套9,上针管2、上针座3、下针座5和下针管7顺次固定连接,形成供血样流动的内腔;针套1套接在上针座3上端,下针座5头部套接有管套8,护套9套接于下针座5的中腰螺纹部,上针座3外套接有外壳6,外壳6底端固接在下针座5上,所述针套1上端设有防菌透气膜11,所述针套1、上针座3、下针座5和护套9形成一防止细菌侵入的屏蔽系统。所述外壳6上设有凹槽Ⅱ62,凹槽Ⅱ62内设有弹条61,凹槽Ⅱ62的长度大于弹条61的长度,弹条61下端固设在外壳6上,上端为自由端且向外壳6内延伸;所述上针座3与外壳6之间套设有保护套4,保护套4的上端沿外壳6伸出,保护套4的底端边缘设有向外延伸的外凸台42,外凸台42的厚度小于弹条61上端与凹槽Ⅱ62上端内壁之间的距离。所述凹槽Ⅱ62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外壳6的对立侧面上。所述保护套4内壁上靠近上端设有内凸台41,所述上针座3上设有与内凸台41相卡接的凹槽Ⅰ31。所述外壳6为长方体结构,弹条61与外壳6为一体成型。所述针套1上端的防菌透气膜11是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膜材,膜材为片状时,是通过热合或帽压合在针套1上端;膜材为柱状时,是塞在针套1内上端的。所述外壳6下段外壁上设有凹凸条纹6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如下:1.针套、上针座、下针座和护套形成一可防止细菌侵入的屏蔽系统,免去产品小包装,可直接将其装入中盒或中包装袋中,使EO灭菌气体很容易进入产品内腔杀灭细菌,提高灭菌效果,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同理,在产品进行解析期,EO灭菌气体很容易从产品的内部散发出去,缩短EO灭菌气体解析期,避免EO灭菌气体对医患人员的伤害。2.而且在采血针本体上嵌装保护套,在采血针使用后,医护人员只需用力拉出保护套即可,保护套处于针管外且固定,对上针管形成隔离保护,防止裸露的上针管针头扎伤他人,防止扎伤感染,实现安全回收采血针。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保护套与采血针本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采血针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保护套的剖视图。图4是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A-A向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与握持器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回收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针套,11-防菌透气膜;2-上针管;3-上针座,31-凹槽Ⅰ;4-保护套,41-内凸台,42-外凸台;5-下针座;6-外壳,61-弹条,62-凹槽Ⅱ,63-凹凸条纹;7-下针管;8-管套;9-护套;10-握持器。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6所示,一种无需单包装袋的安全采血针,包括针套1、上针管2、上针座3、保护套4、下针座5、外壳6、下针管7、管套8和护套9,上针管2、上针座3、下针座5和下针管7顺次固定连接,形成供血样流动的内腔;针套1套接在上针座3上端,下针座5头部套接有管套8,护套9套接于下针座5的中腰螺纹部,上针座3外套接有外壳6,外壳6底端固接在下针座5上,所述针套1上端设有防菌透气膜11,所述针套1、上针座3、下针座5和护套9形成一防止细菌侵入的屏蔽系统。下针管7固接在下针座5上,上针管2外套设针套1,下针管7外贴设有管套8,管套8为橡胶材质,以防止下针管7被污染,管套8外还套设护套9,其与握持器10配套使用。为了防止回收时针头扎伤他人造成二次感染,所述外壳6上设有凹槽Ⅱ62,如图4、图5所示,凹槽Ⅱ62内设有弹条61,凹槽Ⅱ62的长度大于弹条61的长度,弹条61下端固设在外壳6上,上端为自由端且向外壳6内延伸,外壳6与上针座3之间套设有保护套4,保护套4上端沿外壳6伸出,保护套4的底端边缘设有向外延伸的外凸台42,外凸台42的厚度小于弹条61上端与凹槽Ⅱ62上端内壁之间的距离,此处为稍小于,便于保护套4卡紧固定在外壳6上,以对针管2针头形成保护。本技术的结构也可以用于输液针。优选地,如图4、图5所示,所述凹槽Ⅱ62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外壳6的对立侧面上。为了使初始状态时保护套4能卡接固定在上针座3上,如图3所示,所述保护套4内壁上靠近上端设有内凸台41,所述上针座3上设有与内凸台41相卡接的凹槽Ⅰ31,如图2所示。为了能透过EO灭菌气体、降低其散发时间且防止细菌进入产品内,所述防菌透气膜11是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膜材。上述膜材为片状时,是通过热合或帽压合在针套1上端;膜材为柱状时,是塞在针套1内上端的。优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外壳6为长方体结构,弹条61与外壳6为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其他结构。为了便于手持外壳6时防滑,所述外壳6下段外壁上设有凹凸条纹63,如图4所示,凹凸条纹63位于凹槽Ⅱ62的下方。本技术的采血针经制造包装后进行灭菌处理,灭菌处理后散发阶段中,EO气体能够从防菌透气膜11分别快速散出,外部细菌不会从防菌透气膜11进入。灭菌处理后,如图1所示,针套1套接在上针座3上,护套9套接于下针座5腰部,使针套1、上针座3、下针座5和护套9形成一可防止细菌侵入的屏蔽系统,替代传统小包装袋。与握持器10配套使用时,握持器10螺纹连接在下针座5上,去掉护套9,如图6所示,在采血结束后,从静脉拔出上针管2,随即将保护套4拉出,保护套4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外凸台42逐渐顶紧弹条61,使弹条61趋于竖直直线状态,当外凸台42经过弹条61的顶部时会进入弹条61与凹槽Ⅱ62内的上端面形成的凹陷处,如图7所示,外凸台42刚好卡在凹陷处固定,内凸台41刚好位于上针管2的针头上方,从而对上针管2针头形成保护,最后扔掉采血针及握持器10,这样防止扎伤他人而造成二次感染,实现了安全回收采血针。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整体构思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变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需单包装袋的安全采血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套(1)、上针管(2)、上针座(3)、下针座(5)、外壳(6)、下针管(7)、管套(8)和护套(9),上针管(2)、上针座(3)、下针座(5)和下针管(7)顺次固定连接,形成供血样流动的内腔;针套(1)套接在上针座(3)上端,下针座(5)头部套接有管套(8),护套(9)套接于下针座(5)的中腰螺纹部,上针座(3)外套接有外壳(6),外壳(6)底端固接在下针座(5)上,所述针套(1)上端设有防菌透气膜(11),所述针套(1)、上针座(3)、下针座(5)和护套(9)形成一防止细菌侵入的屏蔽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需单包装袋的安全采血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套(1)、上针管(2)、上针座(3)、下针座(5)、外壳(6)、下针管(7)、管套(8)和护套(9),上针管(2)、上针座(3)、下针座(5)和下针管(7)顺次固定连接,形成供血样流动的内腔;针套(1)套接在上针座(3)上端,下针座(5)头部套接有管套(8),护套(9)套接于下针座(5)的中腰螺纹部,上针座(3)外套接有外壳(6),外壳(6)底端固接在下针座(5)上,所述针套(1)上端设有防菌透气膜(11),所述针套(1)、上针座(3)、下针座(5)和护套(9)形成一防止细菌侵入的屏蔽系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需单包装袋的安全采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6)上设有凹槽Ⅱ(62),凹槽Ⅱ(62)内设有弹条(61),凹槽Ⅱ(62)的长度大于弹条(61)的长度,弹条(61)下端固设在外壳(6)上,上端为自由端且向外壳(6)内延伸;所述上针座(3)与外壳(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剑邹纯平乔晓芳焦西斌李建武邓俊峰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曙光汇知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