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拟地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69859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0 18: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拟地震装置,包括底座,底座通过弹簧一连接有Z向振动板,底座上设置有与Z向振动板对应的凸轮装置,Z向振动板上设置有第一支架,第一支架上对应设置有Y向振动板,Y向振动板通过振动装置一与Z向振动板连接,Y向振动板上设置有第二支架,第二支架上对应设置有X向振动板,X向振动板通过振动装置二与Y向振动板连接,X向振动板通过弹簧二连接有承托板,承托板上设置有模拟房屋,模拟房屋顶面设置有弧形吊顶,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地震平台只能表现出单一的振动效果问题,采用伺服电机连杆驱动代替传统的伺服电缸驱动,控制效果更好,可以增加人们的参与积极性,可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A Simulated Seismic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拟地震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模拟实验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模拟地震装置。
技术介绍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而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地震死亡的人数占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近几年来,地震频发,不论震级大小,总会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产生影响,造成损失。因此,让大家正确认识地震,了解地震知识迫在眉睫。现有的地震平台只能表现出单一的振动效果,不能提高体验者的积极参与性,无法给体验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达不到地震知识宣传效果,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模拟地震装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地震平台只能表现出单一的振动效果问题,采用伺服电机连杆驱动代替传统的伺服电缸驱动,控制效果更好,更有利于模拟不同的振动情况,设置有弧形顶结构及对应的计时器装置可以增加人们的参与积极性,模拟效果更加逼真,更震撼,可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手段:本技术提供一种模拟地震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通过弹簧一连接有Z向振动板,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Z向振动板对应的凸轮装置,所述Z向振动板上设置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上对应设置有Y向振动板,所述Y向振动板通过振动装置一与Z向振动板连接,所述Y向振动板上设置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上对应设置有X向振动板,所述X向振动板通过振动装置二与Y向振动板连接,所述X向振动板通过弹簧二连接有承托板,所述承托板上设置有模拟房屋,所述模拟房屋顶面设置有弧形吊顶。进一步的,所述凸轮装置、振动装置一、振动装置二采用伺服电机驱动,所述伺服电机与控制器电连接,采用伺服电机连杆驱动代替传统的伺服电缸驱动,控制效果更好,更有利于模拟不同的振动情况。进一步的,所述凸轮装置包括伺服电机一,所述伺服电机一的输出轴上连接有与Z向振动板对应的偏心凸轮一,所述伺服电机一通过固定座与底座连接,有利于更好的使Z向振动板进行上下运动,有利于更好的模拟Z向振动。进一步的,所述振动装置一、振动装置二的结构相同,所述振动装置一包括伺服电机二,所述伺服电机二的输出轴上连接有偏心凸轮二,所述偏心凸轮二的上端与连接杆一的一端铰接,所述连接杆一的另一端与托座一铰接,所述托座一与Y向振动板底部连接,有利于更好的使Y向振动板进行前后运动,有利于更好的模拟Y向振动。进一步的,所述振动装置二包括伺服电机三,所述伺服电机三的输出轴上连接有偏心凸轮三,所述偏心凸轮三的上端与连接杆二的一端铰接,所述连接杆二的另一端与托座二铰接,所述托座二与X向振动板底部连接,有利于更好的使X向振动板进行左右运动,有利于更好的模拟X向振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Y向导轨槽,所述Y向振动板上设置有与Y向导轨槽对应的滑杆一,有利于更好的实现Y向振动板的Y向运动。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X向导轨槽,所述X向振动板上设置有与X向导轨槽对应的滑杆二,有利于更好的实现X向振动板的X向运动。进一步的,所述模拟房屋设置有房门,所述弧形吊顶通过悬吊装置与模拟房屋顶面连接,所述悬吊装置包括与弧形吊顶连接的导向杆、与模拟房屋顶面连接的导向管,所述导向管中间设置有与导向杆对应的导向孔,所述导向杆、导向管通过弹簧三连接,所述导向杆、导向管上对应设置有穿线孔,有利于更好的穿线连接相应装置,有利于更好的连接弧形吊顶,弧形吊顶可以模拟地震时,房屋顶部的塌陷。进一步的,所述弧形吊顶内设置有接触传感器,所述接触传感器通过控制器与计时器装置连接,当模拟地震振动时,弧形吊顶下落,部分参与人员需撑住弧形吊顶,其他人员进行逃生,接触传感器检测到有人支撑人的信号时,通过控制器控制计时装置进行计时,等人们全部逃出模拟房屋时,计时结束,可以进行分队比赛,提高人们的参与积极性,模拟效果更加逼真,更震撼。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采用SST89E516RD单片机控制,所述单片机采用RS232串行接口,有利于更好进行相应的控制,有利于更好的进行模拟地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地震平台只能表现出单一的振动效果问题,采用伺服电机连杆驱动代替传统的伺服电缸驱动,控制效果更好,更有利于模拟不同的振动情况,设置有弧形顶结构及对应的计时器装置可以增加人们的参与积极性,模拟效果更加逼真,更震撼,可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振动装置一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振动装置二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支架与Y向振动板连接平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二支架与X向振动板连接平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悬吊装置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控制模块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单个电机的单片机控制电气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模拟地震装置,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通过弹簧一2连接有Z向振动板3,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与Z向振动板对应的凸轮装置4,所述Z向振动板4上设置有第一支架5,所述第一支架上对应设置有Y向振动板6,所述Y向振动板6通过振动装置一7与Z向振动板3连接,所述Y向振动板6上设置有第二支架9,所述第二支架9上对应设置有X向振动板10,所述X向振动板10通过振动装置二11与Y向振动板6连接,所述X向振动板10通过弹簧二12连接有承托板13,所述承托板13上设置有模拟房屋14,所述模拟房屋顶面设置有弧形吊顶15。其中,所述凸轮装置4、振动装置一7、振动装置二11采用伺服电机驱动,所述伺服电机与控制器电连接,采用伺服电机连杆驱动代替传统的伺服电缸驱动,控制效果更好,更有利于模拟不同的振动情况。所述凸轮装置4包括伺服电机一4-1,所述伺服电机一的输出轴上连接有与Z向振动板对应的偏心凸轮一4-2,所述伺服电机一通过固定座与底座连接,有利于更好的使Z向振动板进行上下运动,有利于更好的模拟Z向振动。所述振动装置一7、振动装置二11的结构相同,所述振动装置一7包括伺服电机二7-1,所述伺服电机二的输出轴上连接有偏心凸轮二7-2,所述偏心凸轮二的上端与连接杆一7-3的一端铰接,所述连接杆一的另一端与托座一7-4铰接,所述托座一7-4与Y向振动板6底部连接,有利于更好的使Y向振动板进行前后运动,有利于更好的模拟Y向振动。所述振动装置二11包括伺服电机三11-1,所述伺服电机三的输出轴上连接有偏心凸轮三11-2,所述偏心凸轮三的上端与连接杆二11-3的一端铰接,所述连接杆二的另一端与托座二11-4铰接,所述托座二与X向振动板10底部连接,有利于更好的使X向振动板进行左右运动,有利于更好的模拟X向振动。所述第一支架5上设置有Y向导轨槽5-1,所述Y向振动板6上设置有与Y向导轨槽对应的滑杆一6-1,有利于更好的实现Y向振动板的Y向运动。所述第二支架9上设置有X向导轨槽9-1,所述X向振动板10上设置有与X向导轨槽对应的滑杆二10-1,有利于更好的实现X向振动板的X向运动。所述模拟房屋设置有房门14-1,所述弧形吊顶15通过悬吊装置8与模拟房屋14顶面连接,所述悬吊装置16包括与弧形吊顶连接的导向杆8-1、与模拟房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拟地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通过弹簧一连接有Z向振动板,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Z向振动板对应的凸轮装置,所述Z向振动板上设置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上对应设置有Y向振动板,所述Y向振动板通过振动装置一与Z向振动板连接,所述Y向振动板上设置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上对应设置有X向振动板,所述X向振动板通过振动装置二与Y向振动板连接,所述X向振动板通过弹簧二连接有承托板,所述承托板上设置有模拟房屋,所述模拟房屋顶面设置有弧形吊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拟地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通过弹簧一连接有Z向振动板,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Z向振动板对应的凸轮装置,所述Z向振动板上设置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上对应设置有Y向振动板,所述Y向振动板通过振动装置一与Z向振动板连接,所述Y向振动板上设置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上对应设置有X向振动板,所述X向振动板通过振动装置二与Y向振动板连接,所述X向振动板通过弹簧二连接有承托板,所述承托板上设置有模拟房屋,所述模拟房屋顶面设置有弧形吊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地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装置、振动装置一、振动装置二采用伺服电机驱动,所述伺服电机与控制器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地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装置包括伺服电机一,所述伺服电机一的输出轴上连接有与Z向振动板对应的偏心凸轮一,所述伺服电机一通过固定座与底座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地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装置一、振动装置二的结构相同,所述振动装置一包括伺服电机二,所述伺服电机二的输出轴上连接有偏心凸轮二,所述偏心凸轮二的上端与连接杆一的一端铰接,所述连接杆一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家梅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明灯设计营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