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耦合地震作用下复位型半主动控制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4216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09 2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耦合地震作用下复位型半主动控制阻尼器,包括上连接板、挡板、下连接板、若干预应力构件及若干连接杆;上连接板、挡板及下连接板自上到下依次分布,挡板的底部与下连接板之间设置环形叠层橡胶垫及第一质量块,其中,第一质量块空套于环形叠层橡胶垫中,使得第一质量块与环形叠层橡胶垫之间形成第一环形空腔,第一质量块上设置有若干上下分布的第一竖向孔,其中,各第一竖向孔内均设置有第一压电陶瓷驱动器,该阻尼器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及竖向地震作用下都能够耗散能量,且具有高阻尼特性及自复位功能。

A Restored Semi-Active Control Damper under Coupled Earthquake A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耦合地震作用下复位型半主动控制阻尼器
本技术属于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领域,涉及一种耦合地震作用下复位型半主动控制阻尼器。
技术介绍
混合控制是一种在结构上同时安装主动或半主动控制装置和被动控制装置的隔震控制技术。主动控制的控制效果好,但控制系统复杂,在实际工程中很难实现,且价格高昂;被动控制系统构造简单,安装方便,价格便宜,但不能实时调整阻尼力,其控制效果较差。而将两者安装在同一装置上,既可以独立工作,发挥各自的优良性能,又能弥补单个控制装置的不足,结构振动控制效果良好。智能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多功能材料,现已成为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形状记忆合金(SMA)和压电陶瓷是土木工程领域的智能材料。形状记忆合金具有形状记忆、相变超弹性和高阻尼特性;压电陶瓷材料电致变形响应快,且可以实时调节控制力。目前土木工程领域常用的阻尼器有:软钢阻尼器、铅挤压阻尼器、粘性和粘弹性阻尼装置,但这种被动阻尼器无法适应不同强度等级的地震,小震时启动较难,且地震作用结束后有较大的残余变形;有些学者技术了SMA丝和压电摩擦装置同时工作的阻尼器,但只能抵抗竖向或横向地震作用引起的变形,无法同时抵抗多个方向的地震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耦合地震作用下复位型半主动控制阻尼器,该阻尼器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及竖向地震作用下都能够耗散能量,且具有高阻尼特性及自复位功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述的耦合地震作用下复位型半主动控制阻尼器包括上连接板、挡板、下连接板、若干预应力构件及若干连接杆;上连接板、挡板及下连接板自上到下依次分布,挡板的底部与下连接板之间设置环形叠层橡胶垫及第一质量块,其中,第一质量块空套于环形叠层橡胶垫中,使得第一质量块与环形叠层橡胶垫之间形成第一环形空腔,第一质量块上设置有若干上下分布的第一竖向孔,其中,各第一竖向孔内均设置有第一压电陶瓷驱动器;环形叠层橡胶垫的外围沿周向设置有若干预应力构件,其中,各预应力构件均包括第二质量块、若干第一SMA丝及若干第二SMA丝,其中,各第一SMA丝的上端固定于挡板的底部,各第一SMA丝的下端固定于第二质量块的顶部,各第二SMA丝的上端固定于第二质量块的底部,各第二SMA丝的下端固定于下连接板上;其中,一个连接杆对应一个预应力构件,连接杆的顶部固定于上连接板上,连接杆的下端穿过挡板固定于对应预应力构件中的第二质量块上,其中,连接杆位于对应预应力构件中各第一SMA丝的中间位置处;挡板上固定有第三质量块,所述第三质量块顶部的侧面开设有若干横向孔,各横向孔内均设置有第二压电陶瓷驱动器,上连接板的底部固定有环形柱体,第三质量块的上端套接于环形柱体内。挡板由自上到下依次分布的第一矩形板、第二矩形板及第三矩形板组成,其中,第三矩形板的底部与下连接板之间设置环形叠层橡胶垫及第一质量块,连接杆穿过第一矩形板、第二矩形板及第三矩形板。第一矩形板上开设有带状洞口,第二矩形板上开设有矩形洞口,第三质量块的下端穿过带状洞口及矩形洞口位于第三矩形板上。各第一压电陶瓷驱动器能够在水平方向相对于第三矩形板滑动,各第一压电陶瓷驱动器的顶部均设置有第一矩形摩擦垫片。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均为矩形钢板,其中,上连接板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外部构件的第一竖向螺栓孔,下连接板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外部构件的第二竖向螺栓孔以及用于安装第二SMA丝的第二竖向孔。第三质量块的下端设置有棱柱体,其中,棱柱体位于带状洞口内,第三质量块的下端能够在矩形洞口内及带状洞口内左右滑动。环形柱体的下端与第三矩形板之间有间隙,第三质量块的顶部与上连接板之间有间隙,环形柱体能够相对于第三质量块在竖直方向上滑动,第二压电陶瓷驱动器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第二摩擦垫片。第二质量块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一SMA丝并对第一SMA丝施加预应力的第一SMA丝调节阀以及用于固定第二SMA丝并对第二SMA丝施加预应力的第二SMA丝调节阀,第二质量块的顶部设置有第三竖向螺栓孔,第一螺栓杆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一SMA丝的第一圆孔,第一螺栓杆的下端穿过第三竖向螺栓孔且套接有第一螺栓帽及第二螺栓帽,其中,第一螺栓帽及第二螺栓帽分别位于第二质量块的上侧及下侧,第一螺栓杆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二SMA丝上端的第二圆孔,第二螺栓杆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二SMA丝下端的第三圆孔,第二螺栓杆穿过下连接板且套接有第三螺栓帽及第四螺栓帽,其中,第三螺栓帽及第四螺栓帽分别位于下连接板的上侧及下侧。第一质量块上设置有用于供第一压电陶瓷驱动器导线穿过的水平孔道,第三矩形板上设置有用于供第一压电陶瓷驱动器导线穿过的第一孔道,第三质量块的顶部设置有用于供第二压电陶瓷驱动器导线穿过的导线孔道,上连接板上设置有用于供第二压电陶瓷驱动器的导线穿过的第二孔道。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耦合地震作用下复位型半主动控制阻尼器在具体操作时,利用水平地震作用下,通过调节第一压电陶瓷驱动器外部电压,以改变第一质量块与挡板之间的摩擦力;在竖向地震作用下,通过调节第二压电陶瓷驱动器外部电压,以改变第二压电陶瓷驱动器与环形柱体之间的摩擦力,在耦合地震作用下,通过调节第一压电陶瓷驱动器外部电压及第二压电陶瓷驱动器外部电压,同时通过第一SMA丝及第二SMA丝变形以耗散能量,以实现半主动控制,当地震作用结束后,在第一SMA丝及第二SMA丝的作用下整体阻尼器恢复到初始状态,有效解决摩擦阻尼器的自复位问题,具有高阻尼特性及自复位功能,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智能化水平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水平方向振动的工作原理图;图3为本技术竖直方向上振动的工作原理图;图4为本技术中第一压电陶瓷驱动器7及环形叠层橡胶垫9的剖面图;图5为本技术中第二压电陶瓷驱动器16及环形主体的剖面图;图6为上连接板1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第一矩形板4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中第二矩形板5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中第三矩形板6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中下连接板2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中第一SMA丝调节阀14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竖向螺栓孔19的位置图;图13为第一螺栓杆2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上连接板、2为下连接板、3为挡板、4为第一矩形板、5为第二矩形板、6为第三矩形板、7为第一压电陶瓷驱动器、8为第一质量块、9为环形叠层橡胶垫、10为环形空腔、11为第二质量块、12为第一SMA丝、13为第二SMA丝、14为第一SMA丝调节阀、15为连接杆、16为第二压电陶瓷驱动器、17为第三质量块、18为环形柱体、19为竖向螺栓孔、21为第一圆孔、20为第一螺栓杆、22为第一螺栓帽、23为第二螺栓帽、24为第二螺栓杆、25为第三螺栓帽、26为第四螺栓帽、27第二摩擦垫片、101为第一竖向螺栓孔、102为第二孔道、201为第二竖向螺栓孔、401为带状洞口、501为矩形洞口、601为第一孔道、801为第一矩形摩擦垫片、802为水平孔道、1701为导线孔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考图1至图13,本技术所述的耦合地震作用下复位型半主动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耦合地震作用下复位型半主动控制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连接板(1)、挡板(3)、下连接板(2)、若干预应力构件及若干连接杆(15);上连接板(1)、挡板(3)及下连接板(2)自上到下依次分布,挡板(3)的底部与下连接板(2)之间设置环形叠层橡胶垫(9)及第一质量块(8),其中,第一质量块(8)空套于环形叠层橡胶垫(9)中,使得第一质量块(8)与环形叠层橡胶垫(9)之间形成第一环形空腔(10),第一质量块(8)上设置有若干上下分布的第一竖向孔,其中,各第一竖向孔内均设置有第一压电陶瓷驱动器(7);环形叠层橡胶垫(9)的外围沿周向设置有若干预应力构件,其中,各预应力构件均包括第二质量块(11)、若干第一SMA丝(12)及若干第二SMA丝(13),其中,各第一SMA丝(12)的上端固定于挡板(3)的底部,各第一SMA丝(12)的下端固定于第二质量块(11)的顶部,各第二SMA丝(13)的上端固定于第二质量块(11)的底部,各第二SMA丝(13)的下端固定于下连接板(2)上;其中,一个连接杆(15)对应一个预应力构件,连接杆(15)的顶部固定于上连接板(1)上,连接杆(15)的下端穿过挡板(3)固定于对应预应力构件中的第二质量块(11)上,其中,连接杆(15)位于对应预应力构件中各第一SMA丝(12)的中间位置处;挡板(3)上固定有第三质量块(17),所述第三质量块(17)顶部的侧面开设有若干横向孔,各横向孔内均设置有第二压电陶瓷驱动器(16),上连接板(1)的底部固定有环形柱体(18),第三质量块(17)的上端套接于环形柱体(18)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耦合地震作用下复位型半主动控制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连接板(1)、挡板(3)、下连接板(2)、若干预应力构件及若干连接杆(15);上连接板(1)、挡板(3)及下连接板(2)自上到下依次分布,挡板(3)的底部与下连接板(2)之间设置环形叠层橡胶垫(9)及第一质量块(8),其中,第一质量块(8)空套于环形叠层橡胶垫(9)中,使得第一质量块(8)与环形叠层橡胶垫(9)之间形成第一环形空腔(10),第一质量块(8)上设置有若干上下分布的第一竖向孔,其中,各第一竖向孔内均设置有第一压电陶瓷驱动器(7);环形叠层橡胶垫(9)的外围沿周向设置有若干预应力构件,其中,各预应力构件均包括第二质量块(11)、若干第一SMA丝(12)及若干第二SMA丝(13),其中,各第一SMA丝(12)的上端固定于挡板(3)的底部,各第一SMA丝(12)的下端固定于第二质量块(11)的顶部,各第二SMA丝(13)的上端固定于第二质量块(11)的底部,各第二SMA丝(13)的下端固定于下连接板(2)上;其中,一个连接杆(15)对应一个预应力构件,连接杆(15)的顶部固定于上连接板(1)上,连接杆(15)的下端穿过挡板(3)固定于对应预应力构件中的第二质量块(11)上,其中,连接杆(15)位于对应预应力构件中各第一SMA丝(12)的中间位置处;挡板(3)上固定有第三质量块(17),所述第三质量块(17)顶部的侧面开设有若干横向孔,各横向孔内均设置有第二压电陶瓷驱动器(16),上连接板(1)的底部固定有环形柱体(18),第三质量块(17)的上端套接于环形柱体(18)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地震作用下复位型半主动控制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挡板(3)由自上到下依次分布的第一矩形板(4)、第二矩形板(5)及第三矩形板(6)组成,其中,第三矩形板(6)的底部与下连接板(2)之间设置环形叠层橡胶垫(9)及第一质量块(8),连接杆(15)穿过第一矩形板(4)、第二矩形板(5)及第三矩形板(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地震作用下复位型半主动控制阻尼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矩形板(4)上开设有带状洞口(401),第二矩形板(5)上开设有矩形洞口(501),第三质量块(17)的下端穿过带状洞口(401)及矩形洞口(501)位于第三矩形板(6)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地震作用下复位型半主动控制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各第一压电陶瓷驱动器(7)能够在水平方向相对于第三矩形板(6)滑动,各第一压电陶瓷驱动器(7)的顶部均设置有第一矩形摩擦垫片(8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文娟王社良王善伟刘博徐帆何露卢喆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