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式切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2511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30 05:32
具备将薄板材向一对辊之间通板的辊单元(5);辊单元(5)以辊的中心轴在轴向上成为一直线上的方式沿辊的轴向具备3组,具有上辊(13)和承接辊(15)的辊单元(5)在轴向上存在多个。

Roller Cut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辊式切割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从薄板材将冲切材冲切下来、或对薄板状的片实施穿孔的辊式切割装置(rollcutterdevice)。
技术介绍
例如,已知有进行对于被印刷了标签等的片状的工件以需要的形状形成切口等的加工的辊式切割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一般,辊式切割装置将片材等穿通到形成有切削刃的切割辊与承接辊之间、或形成有切削刃的一对切割辊之间,使切割辊等驱动旋转或借助工件的通板使切割辊等随同旋转,对工件连续实施加工。在以往的辊式切割装置中,由辊的轴向的长度决定片状的工件的宽度。通过使用长尺寸的辊,能够对宽度较宽的工件进行连续加工。但是,在使用长尺寸的辊的情况下,需要挠曲等的对策、并且因为重量的关系而需要装置的大型化是实际情况。此外,在使用长尺寸的辊的情况下,在切削刃或功能部位的一部分损坏等的情况下需要将辊更换是实际情况。因此,在现状的辊式切割装置中,在能够不使用大规模的装置而加工的工件的宽度方面有极限是现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6643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做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不做成大规模的装置而对宽度较宽的薄板材实施加工的辊式切割装置。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用来达成上述目的的有关技术方案1的本专利技术的辊式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辊单元,所述辊单元由至少在一方形成有切削刃的一对辊和调整前述一对辊的轴间距离的调整机构构成,将薄板材向前述一对辊之间通板;前述辊单元以前述辊的中心轴在轴向上成为一直线上的方式在前述辊的轴向上具备多个。在有关技术方案1的本专利技术中,由于具有一对辊的辊单元在轴向上存在多个,所以能够不使辊长尺寸化而使可加工的薄板材的宽度变宽。并且,由于能够借助调整机构单独地调整一对辊的轴间距离,所以在宽度方向上能够进行不同种类的加工,即使发生了损坏等,也能够通过仅发生了不良状况的辊的对应来应对。此外,能够使一个辊变短而实现辊的轻量化,所以即使薄板材的厚度较薄,也容易使辊随同转动。可以做成作为一对辊而应用形成有切削刃的切割辊与承接辊的组合、进行冲切加工的辊式切割装置。此外,可以做成作为一对辊而应用形成有切削刃的一对切割辊、穿设细孔的辊式切割装置。作为薄板材,能够对应于0.005mm至0.1mm左右的厚度的工件。因此,能够不做成大规模的装置而对宽度较宽的薄板材实施加工。并且,有关技术方案2的本专利技术的辊式切割装置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辊式切割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备第2辊单元,所述第2辊单元由至少在一方形成有第2切削刃的一对第2辊和调整前述一对第2辊的轴间距离的第2调整机构构成,将薄板材向前述一对第2辊之间通板;前述第2辊单元相对于前述薄板材的通板方向配设在前述辊单元的上流侧或下游侧的至少一方,在前述薄板材的通板方向上配设在包括不存在前述辊单元的范围的位置。在有关技术方案2的本专利技术中,由于相对于薄板材的通板方向在辊单元的上流侧或下游侧的至少一方具备第2辊单元,第2辊单元在薄板材的通板方向上配设在包括不存在辊单元的范围的位置,所以能够在薄板材的宽度方向上配设多个辊单元及第2辊单元,即能够配设至少3个辊的单元,能够使可加工的薄板材的宽度更宽。此外,有关技术方案3的本专利技术的辊式切割装置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辊式切割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前述第2辊单元以前述第2辊的中心轴在轴向上成为一直线上的方式在前述第2辊的轴向上具备多个。在有关技术方案3的本专利技术中,能够在薄板材的宽度方向上配设多个辊单元及多个第2辊单元,能够使可加工的薄板材的宽度更宽。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辊式切割装置能够不做成大规模的装置而对宽度较宽的薄板材实施加工。附图说明图1是有关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辊式切割装置的外观图。图2是有关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辊式切割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图2中的III-III线向视图。图4是图2中的IV-IV线向视图。图5是说明加工例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辊式切割装置具备辊单元,所述辊单元由一对辊和调整一对辊的轴间距离的调整机构构成,将薄板材(片材)向一对辊之间通板。辊单元以辊的中心轴在轴向上成为一直线上的方式在辊的轴向上具备3组。此外,在片材的通板方向的辊单元的下游侧具备第2辊单元。第2辊单元由一对第2辊和调整一对第2辊的轴间距离的第2调整机构构成,在片材的通板方向上,在包括不存在辊单元的范围的位置、即包括辊单元之间的位置配设有2组。因此,成为具有一对辊的辊单元在轴向上存在2组,在轴向上错开的位置具有一对第2辊的第2辊单元在轴向上存在2组的状态,即,成为辊单元和第2辊单元在片材的宽度方向上以交错状配设的状态,能够不使一个辊长尺寸化而使可加工的薄板材的宽度变宽。基于图1至图4具体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辊式切割装置。在图1中表示用有关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辊式切割装置将片材加工的状态的立体状况,在图2中表示省略了顶板、顶棚框架的状态的辊式切割装置的俯视状况,在图3中表示辊式切割装置的主视状况(图2中的III-III线向视状况),在图4中表示辊式切割装置的侧视状况(图2中的IV-IV线向视状况)。如图所示,在辊式切割装置1的基座2,设置有框型的前框架3及框型的后框架4。前框架3及后框架4为将一对门型的框体3a、4a用连结框架3b、4b连结的结构。在前框架3的框体3a之间具备3组辊单元5。在后框架4的框体4a之间具备2组第2辊单元6。辊单元5以辊的中心轴在轴向上成为一直线上的方式在辊的轴向上具备2组。第2辊单元6在片材7的通板方向(图1中箭头)上在包括辊单元5之间的位置处,在片材7的宽度方向上配设有2组。即,成为辊单元5和第2辊单元6在片材7的宽度方向上以交错状配设的状态。在辊单元5中,具备跨越前框架3的框体3a彼此而被固定的前顶板11。在前顶板11设置有一对上金属框架12,在上金属框架12之间旋转自如地支承着具备切削刃的上辊13。在基座2,与上金属框架12对置而设置有一对下金属框架14,在下金属框架14之间旋转自如地支承着承接辊15。辊单元5由上辊13及承接辊15构成一对辊。并且,以3组辊单元5的上辊13及承接辊15的中心轴在轴向上成为一直线上的方式配设。上辊13升降自如地被上金属框架12支承,由前调整螺纹部件16相对于上金属框架12调整上辊13的上下的位置。即,上辊13及承接辊15的轴间距离(一对辊的轴间距离)被前调整螺纹部件16调整(调整机构)。在第2辊单元6具备跨越后框架4的框体4a彼此被固定的后顶板21。在后顶板21设置有一对上金属框架22,在上金属框架22之间旋转自如地支承着具备切削刃的上辊23。在基座2,与上金属框架22对置而设置有一对下金属框架24,在下金属框架24之间旋转自如地支承着承接辊25。第2辊单元6由上辊23及承接辊25构成一对辊。并且,以2组第2辊单元6的上辊23及承接辊25的中心轴在轴向上成为一直线上的方式配设。上辊23被上金属框架22升降自如地支承,由后调整螺纹部件26相对于上金属框架22调整上辊23的上下的位置。即,上辊23及承接辊25的轴间距离(一对辊的轴间距离)被后调整螺纹部件26调整(调整机构)。另外,作为调整机构,只要是相对于上金属框架12(22)调整上辊13(23)的上下的位置的机构,并不限于调整螺纹部件,例如也能够应用借助楔部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辊式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辊单元,所述辊单元由至少在一方形成有切削刃的一对辊和调整前述一对辊的轴间距离的调整机构构成,将薄板材向前述一对辊之间通板;前述辊单元以前述辊的中心轴在轴向上成为一直线上的方式在前述辊的轴向上具备多个。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7.14 JP 2017-1382481.一种辊式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辊单元,所述辊单元由至少在一方形成有切削刃的一对辊和调整前述一对辊的轴间距离的调整机构构成,将薄板材向前述一对辊之间通板;前述辊单元以前述辊的中心轴在轴向上成为一直线上的方式在前述辊的轴向上具备多个。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式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2辊单元,所述第2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片冈公二郎御园生浩酒寄勇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江东雕刻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