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液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0869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9 21: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一种储液瓶,包括瓶盖、瓶身、瓶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瓶底由引流面、导流管、导流管盖组成;所述引流面为一连续斜面,引流面位于瓶的底部,引流面外侧连接瓶身,引流面内侧连接导流管,引流面与瓶身连接处高于引流面与导流管连接处;它依靠液体自身的重力使瓶中的液体由引流面引入导流管后,使液体自动从导流管流出瓶外;所述导流管为两端开口的圆筒,圆筒一端与引流面连为一体,另一端外侧设有螺纹;所述导流管盖内设有与圆筒外侧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储液瓶可以将储液瓶内所有液体充分利用,它既提高了液体的利用率,又免除了由于液体不能全部用尽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A kind of liquid storage bott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储液瓶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体储存容器,尤其涉及一种储液瓶。
技术介绍
储液瓶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容器,虽然从瓶中取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储液瓶都是从瓶口取液。当瓶中液体所剩不多时,取液就非常困难,要把瓶中的液体取净也就难上加难了,使得人们不得不放弃瓶中所剩不多液体的使用。这样不仅造成了浪费,更可怕的是造成了环境污染。人们为了使用方便并尽可能充分利用,用浸没在瓶内液体中的吸液管与按压出液机构相配合,使从瓶口上方取液变得方便、简单,还能做到定量且与其他的取液形式相比,瓶中最后无法使用的残留液体已少得多,但还不理想。国家专利局2018年3月27日公布的《一种洗手液瓶》(申请公布号CN107839992A)结构复杂,使用上存在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储液瓶。其技术方案为一种储液瓶,包括瓶盖、瓶身、瓶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瓶底由引流面、导流管、导流管盖组成;所述引流面为一连续斜面,引流面位于瓶的底部,引流面外侧连接瓶身,引流面内侧连接导流管,引流面与瓶身连接处高于引流面与导流管连接处;它依靠液体自身的重力使瓶中的液体由引流面引入导流管后,使液体自动从导流管流出瓶外;所述导流管为两端开口的圆筒,圆筒一端与引流面连为一体,另一端外侧设有螺纹;所述导流管盖内设有与圆筒外侧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储液瓶,其技术方案为一种储液瓶,包括瓶盖、瓶身、瓶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瓶底由引流面、导流管、导流管盖组成;所述引流面为一连续的斜面,所述斜面由绕导流管轴线旋转的旋转面形成;所述引流面位于瓶的底部,引流面外侧连接瓶身,引流面内侧连接导流管,引流面与瓶身连接处高于引流面与导流管连接处;所述导流管为竖直放置的上下两端开口的圆筒,圆筒上端与引流面连为一体,下端外侧设有螺纹;所述导流管盖内设有与圆筒外侧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储液瓶,其技术方案为一种储液瓶,包括瓶盖、瓶身、瓶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瓶底由引流面、导流管、导流管盖组成;所述瓶底的引流面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曲面组成的连续斜面;曲面之间光滑连接;所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曲面中位于瓶底最低处的一个曲面的截面为圆弧形;所述导流管为两端开口的圆筒,圆筒的轴线与截面为圆弧形曲面的轴线共线;圆筒内径与圆弧形截面曲面的半径相同,所述引流面位于瓶的底部,引流面外侧连接瓶身,引流面内侧与圆筒一端连为一体,引流面与瓶身连接处高于引流面与导流管连接处;圆筒的另一端外侧设有螺纹;所述导流管盖内设有与圆筒外侧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储液瓶,包括瓶盖、瓶身、瓶底、瓶口上方的按压出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瓶底由引流面、集液槽、组成;所述瓶底的引流面为一连续斜面,所述斜面为绕集液槽轴线旋转的旋转面;所述引流面位于瓶的底部,引流面外侧连接瓶身,内侧连接集液槽,引流面与瓶身连接处高于引流面与集液槽连接处;所述集液槽为上端开口下端密闭的圆筒,圆筒开口的一端向上并与引流面连为一体,集液槽内径略大于按压出液机构中深入液体中的吸液管外径,集液槽内底部略低于吸液管的吸液口。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储液瓶可以将储液瓶内所有液体充分利用,它既提高了液体的利用率,又免除了由于液体不能全部用尽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附图说明图1一种储液瓶的结构示意剖面图;图2另一种储液瓶的结构示意剖面图;图3一种带按压出液机构的储液瓶的结构示意剖面图;图4另一种带按压出液机构的储液瓶的结构示意剖面图;图5又一种带按压出液机构的储液瓶的结构示意剖面图。图中:1、瓶体;2、瓶口;21瓶口盖;3、瓶底;31、引流面;32、导流管(集液槽);33、导流管盖。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如图1所述一种储液瓶,包括瓶盖、瓶身、瓶底,所述瓶底由引流面、导流管、导流管盖组成;所述引流面为一连续的斜面,所述斜面由绕导流管轴线旋转的旋转面形成;所述引流面位于瓶的底部,引流面外侧连接瓶身,引流面内侧连接导流管,引流面与瓶身连接处高于引流面与导流管连接处;所述导流管为竖直放置的上下两端开口的圆筒,圆筒上端与引流面连为一体,下端外侧设有螺纹;所述导流管盖内设有与圆筒外侧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如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一种储液瓶,包括瓶盖、瓶身、瓶底,所述瓶底由引流面、导流管、导流管盖组成;所述瓶底的引流面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曲面组成的连续斜面;曲面之间光滑连接;所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曲面中位于瓶底最低处的一个曲面的截面为圆弧形;所述导流管为两端开口的圆筒,圆筒的轴线与截面为圆弧形曲面的轴线共线;圆筒内径与圆弧形截面曲面的半径相同,所述引流面位于瓶的底部,引流面外侧连接瓶身,引流面内侧与圆筒一端连为一体,引流面与瓶身连接处高于引流面与导流管连接处;圆筒的另一端外侧设有螺纹;所述导流管盖内设有与圆筒外侧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本实施例中的导流管当用可伸缩的材料制作时,可将导流管内置于外壳内,需要时,将其拖出壳外。图3、4、5均为带按压出液机构的一种储液瓶,包括瓶盖、瓶身、瓶底、瓶口上方的按压出液机构,所述瓶底由引流面、集液槽、组成;所述瓶底的引流面为一连续斜面,所述斜面为绕集液槽轴线旋转的旋转面;所述引流面位于瓶的底部,引流面外侧连接瓶身,内侧连接集液槽,引流面与瓶身连接处高于引流面与集液槽连接处;所述集液槽为上端开口下端密闭的圆筒,圆筒开口的一端向上并与引流面连为一体,集液槽内径略大于按压出液机构中深入液体中的吸液管外径,集液槽内底部略低于吸液管的吸液口。应该强调的是,所有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要保证引流面为一连续斜面,引流面位于瓶的底部,引流面外侧连接瓶身,引流面内侧连接导流管(集液槽),引流面与瓶身连接处高于引流面与导流管(集液槽)连接处;瓶中液体才能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由引流面引入导流管(集液槽),再由导流管(集液槽)流出瓶外。需要指出的是:本专利技术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专利技术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与本专利技术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在其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储液瓶,包括瓶盖、瓶身、瓶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瓶底由引流面、导流管、导流管盖组成;所述引流面为一连续斜面,引流面位于瓶的底部,引流面外侧连接瓶身,引流面内侧连接导流管,引流面与瓶身连接处高于引流面与导流管连接处;它依靠液体自身的重力使瓶中的液体由引流面引入导流管后,使液体自动从导流管流出瓶外;所述导流管为两端开口的圆筒,圆筒一端与引流面连为一体,另一端外侧设有螺纹;所述导流管盖内设有与圆筒外侧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液瓶,包括瓶盖、瓶身、瓶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瓶底由引流面、导流管、导流管盖组成;所述引流面为一连续斜面,引流面位于瓶的底部,引流面外侧连接瓶身,引流面内侧连接导流管,引流面与瓶身连接处高于引流面与导流管连接处;它依靠液体自身的重力使瓶中的液体由引流面引入导流管后,使液体自动从导流管流出瓶外;所述导流管为两端开口的圆筒,圆筒一端与引流面连为一体,另一端外侧设有螺纹;所述导流管盖内设有与圆筒外侧螺纹相匹配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名扬朱晔游维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市职业大学扬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