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引流恒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0242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9 19: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术后引流恒压装置,用于升降床上为患者做引流,术后引流恒压装置包括挂杆,挂设于挂杆上的引流瓶,以及用于连接于患者与引流瓶之间的引流管,挂杆与升降床的升降部分同步升降,且挂杆始终保持竖直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术后引流恒压装置,能够实现挂杆、引流瓶及引流管随升降床的升降部分做同步升降运动,且挂杆始终保持竖直状态,从而保证引流管的引流管口与患者的外耳道口的高度差恒定不变,且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避免意外发生。

Postoperative drainage constant pressur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术后引流恒压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疗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术后引流恒压装置。
技术介绍
临床上脑科危重病人需要做脑科引流或腰大池引流,而如果引流过度将会导致颅内压偏低从而引起颅内出血,引流不足则达不到治疗效果,因此在引流过程中需要保持颅内压的相对稳定。一般引流时,通常将引流瓶的引流管口保持在外耳道口平面以上10~15cm的高度,且保证每小时引流量约10ml,同时,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引流情况,以保证引流管口恒定的高度。按护理常规,该类病人需要每两小时做翻身拍背。此时,需要关闭脑引流管或腰大池引流管,将升降床的升降部分摇平做翻身拍背动作,大致需要将升降部分摇高30度左右,然后重新调整引流瓶的引流管口高度,再开放引流管。但是,上述操作比较复杂且耗费时间,且准确度不高,同时医护人员有可能会忘记打开或关闭引流管,导致颅内压增高或降低,出现脑疝或者颅内感染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术后引流恒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脑引流时需要做翻身拍背动作导致操作复杂且颅内压不稳定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术后引流恒压装置,用于升降床上为患者做引流,所述术后引流恒压装置包括挂杆,挂设于所述挂杆上的引流瓶,以及用于连接于所述患者与所述引流瓶之间的引流管,所述挂杆与所述升降床的升降部分同步升降,且所述挂杆始终保持竖直状态。优选地,所述术后引流恒压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升降部分上并用于感应所述升降部分升降信息的感应装置,以及设于所述挂杆上并用于根据所述升降信息同步驱动所述挂杆升降的驱动装置。优选地,所述挂杆通过铰接件与所述升降部分铰接,所述铰接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挂杆上的安装块,以及设于所述安装块上并用于与所述升降部分转动连接的转轴。进一步地,所述术后引流恒压装置还包括竖直设置并可于水平面内滑动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用于引导所述挂杆始终保持竖直状态。进一步地,所述术后引流恒压装置还包括用于安装在所述升降部分上以定位所述患者外耳道口的定位指示装置。进一步地,所述术后引流恒压装置还包括用于安装于所述升降部分上以调节所述定位指示装置在所述升降部分上安装位置的调节组件。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可安装于所述升降部分上的第二导轨,以及滑动设于所述第二导轨上的第二滑块,所述定位指示装置设于所述第二滑块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轨上设有用于将所述第二滑块固定于所述第二导轨上的锁紧件。进一步地,所述术后引流恒压装置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二滑块上并用于调节所述定位指示装置在所述升降部分上安装高度的立柱,所述定位指示装置设于所述立柱上。优选地,所述立柱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立柱上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定位指示装置固定于所述固定块上。本技术提供的术后引流恒压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术后引流恒压装置通过挂杆与升降床的升降部分同步升降的设置,且挂杆在升降过程中始终保持竖直状态,这样,使得当医护人员将升降部分旋转上升时,挂杆将会随着升降部分同步上升,继而带动引流瓶同步上升,且,挂杆在升降过程始终保持竖直状态,从而保证引流瓶与升降部分上患者的外耳道口高度差恒定不变,进而保证患者的颅内压恒定不变。本技术的术后引流恒压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快捷,无须手动调节引流瓶,有效减少了颅内压不稳定给患者带来的风险。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术后引流恒压装置安装于升降床上的安装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术后引流恒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升降床;2-术后引流恒压装置;11-床框;12-床身;13-床头;21-挂杆;22-引流袋;23-引流瓶;24-引流管;25-第一导轨;26-导向杆;27-铰接件;28-第一滑块;29-定位指示装置;30-立柱;31-调节组件;32-固定块;211-挂钩;250-第一导槽;271-安装块;272-转轴;311-第二导轨;312-第二滑块;313-锁紧件;3110-第二导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技术提供的术后引流恒压装置2进行说明。该术后引流恒压装置2用于升降床1上为患者做引流,具体的,请参阅图1,一般升降床1包括床框11、床身12及床头13,床身12安装于床框11内,床头13可相对床身12转动以使患者的头部做升降运动,而本申请中的固定部分即为上述的床框11,升降部分即为上述的床头13,当然,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升降床1的结构并不仅限于图1中的床框11、床身12及床头13,还可以是其他的结构形式,此处不再做进一步描述。请参阅图2,术后引流恒压装置2包括挂杆21、引流袋22、引流瓶23及引流管24。挂杆21呈圆筒状,挂杆21的外周设有一挂钩211,引流瓶23挂设于挂杆21的挂钩211上,引流管24连接于患者与引流瓶23之间以将患者的引流物引入引流瓶23中,引流袋22挂设于引流瓶23的下方为引流瓶23存储引流物。挂杆21与升降部分同步升降,且挂杆21始终保持竖直状态。本技术提供的术后引流恒压装置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术后引流恒压装置2通过挂杆21与升降床1的升降部分同步升降的设置,且挂杆21在升降过程中始终保持竖直状态,这样,使得当医护人员将升降部分旋转上升时,挂杆21将会随着升降部分同步上升,继而带动引流瓶23同步上升,且挂杆21在升降过程始终保持竖直状态,从而保证引流瓶23与升降部分上患者的外耳道口高度差恒定不变,进而保证患者的颅内压恒定不变。本技术的术后引流恒压装置2,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快捷,无须手动调节引流瓶23,有效减少了颅内压不稳定给患者带来的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术后引流恒压装置,用于升降床上为患者做引流,所述术后引流恒压装置包括挂杆,挂设于所述挂杆上的引流瓶,以及用于连接于所述患者与所述引流瓶之间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杆与所述升降床的升降部分同步升降,且所述挂杆始终保持竖直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术后引流恒压装置,用于升降床上为患者做引流,所述术后引流恒压装置包括挂杆,挂设于所述挂杆上的引流瓶,以及用于连接于所述患者与所述引流瓶之间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杆与所述升降床的升降部分同步升降,且所述挂杆始终保持竖直状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术后引流恒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术后引流恒压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升降部分上并用于感应所述升降部分升降信息的感应装置,以及设于所述挂杆上并用于根据所述升降信息同步驱动所述挂杆升降的驱动装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术后引流恒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杆通过铰接件与所述升降部分铰接,所述铰接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挂杆上的安装块,以及设于所述安装块上并用于与所述升降部分转动连接的转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术后引流恒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术后引流恒压装置还包括竖直设置并可于水平面内滑动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用于引导所述挂杆始终保持竖直状态。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术后引流恒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官国锋王艳玲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擎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