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沟水处理的排水隧洞进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9331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5 06: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沟水处理的排水隧洞进口结构,属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沟水处理工程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天然沟道,天然沟道的一侧布置有连通天然沟道的排水隧洞,排水隧洞的进口端设置有进口引渠,进口引渠包括引渠上游段和引渠收缩段,引渠上游段末端通过引渠收缩段与排水隧洞的进口端相连;进口引渠的一侧边墙沿着天然沟道的河岸线布置、另一侧边墙横穿过天然沟道延伸至对岸,使得引渠上游段的底坡与位于排水隧洞上游的天然沟道平顺衔接;进口引渠横穿过天然沟道的部分边墙设定为拦河段引渠边墙,拦河段引渠边墙配设有挡水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降低排水隧洞进口洞身高度、降低下游河床挡水高度,节约投资。

Inlet structure of drainage tunnel for ditch water treat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沟水处理的排水隧洞进口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沟水处理的排水隧洞进口结构,属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沟水处理工程

技术介绍
在高山峡谷地区修建大型建筑物时,有大量的弃渣需要存放,在高山峡谷地区,场地狭窄,可以利用的场地有限,常需要存放在小型河道或沟道上,而被占用的河道或沟道一般有水流通过,因此,在存放弃渣时需要进行沟水处理。一般沟水处理包括挡水建筑物挡水坝与泄水建筑排水隧洞,如图1所示。排水隧洞一般按照明流设计,泄流能力通过堰流公式(1)、(2)计算。式中:Q--隧洞过流流量(m3/s);m--流量系数;B--水断面的底宽(m);g--重力加速度(m/s2);H1--隧洞进口底部以上水深(m);v1为行进流速(m/s);H0--计及行进流速水头的隧洞进口水头(m)。传统设计方法通过挡水坝拦挡沟道水流,壅高水位,使得排水隧洞满足设计泄流能力。由于传统的进口设计方式,使进口水流在坝前流速降低,不能充分利用原河道行进流速增大排水洞泄流能力。因此,由于进口段水深大,传统方法挡水坝较高,排水隧洞进口段洞身高度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沟水处理的排水隧洞进口结构,降低下游河床挡水高度、降低排水隧洞进口洞身高度,节约投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沟水处理的排水隧洞进口结构,包括天然沟道,天然沟道的一侧布置有连通天然沟道的排水隧洞,排水隧洞的进口端设置有进口引渠,进口引渠包括引渠上游段和引渠收缩段,引渠上游段末端通过引渠收缩段与排水隧洞的进口端相连;进口引渠的一侧边墙沿着天然沟道的河岸线布置、另一侧边墙横穿过天然沟道延伸至对岸,使得引渠上游段的底坡与位于排水隧洞上游的天然沟道平顺衔接;进口引渠横穿过天然沟道的部分边墙设定为拦河段引渠边墙,拦河段引渠边墙配设有挡水结构。进一步的是:挡水结构可采用下面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拦河段引渠边墙在下游侧配设有土石挡水坝作为挡水结构;或者是,拦河段引渠边墙的本体采用混凝土重力式挡水结构。进一步的是:进口引渠整体采用混凝土结构。进一步的是:排水隧洞的进口端布置在天然沟道的凹岸。进一步的是:进口引渠的底坡坡降比天然沟道底坡坡降大。进一步的是:排水隧洞的底部沿排水隧洞长度方向设有中隔墙,使得排水隧洞形成两个过水通道,排水隧洞的进口端设置有闸室,闸室中设置有两道闸门,闸门与过水通道一一相对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把传统的引渠往上游的天然沟道平顺延伸,把传统的挡水坝调整为低坝的方式与引渠结合布置,可增大进口的行进流速V1,减小隧洞进口底部以上水深H1,有效地降低了降低了下游河床挡水高度、排水隧洞进口洞身高度,不再另外修建挡水坝,节约投资。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平面布置图;图2是本技术的平面布置图;图3是本技术的立面布置图;图4是图2的A-A剖面实施例一示意图;图5是图2的A-A剖面实施例二示意图;图6是图3的B-B剖面示意图。图中部件标记:1-天然沟道、2-排水隧洞、3-进口引渠、31-引渠上游段、32-引渠收缩段、33-拦河段引渠边墙、4-中隔墙、5-闸室、6-闸门、7-土石挡水坝、8-地面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2~图6所示,本技术包括天然沟道1,天然沟道1的一侧布置有连通天然沟道1的排水隧洞2,排水隧洞2的进口端设置有进口引渠3,进口引渠3包括引渠上游段31和引渠收缩段32,引渠上游段31末端通过引渠收缩段32与排水隧洞2的进口端相连;进口引渠3的一侧边墙沿着天然沟道1的河岸线布置、另一侧边墙横穿过天然沟道1延伸至对岸,使得引渠上游段31的底坡与位于排水隧洞2上游的天然沟道1平顺衔接;进口引渠3横穿过天然沟道1的部分边墙设定为拦河段引渠边墙33,拦河段引渠边墙33配设有挡水结构。本技术采用进口引渠3在传统引渠的基础上,向天然沟道1上游侧平顺延伸,引渠的底坡与天然沟道1衔接,在排水隧洞3进口处,设置了一段引渠收缩段32,把具有一定行进流速的水流平稳导入排水隧洞3。本技术能够使天然沟道1的水流通过延伸的引渠顺畅地进入排水隧洞2,减小天然沟道1水流流速水头损失,增大排水隧洞2的进口行进流速。天然沟道1的底坡坡降为i0,进口引渠3的底坡坡降为i1,排水隧洞2的底坡坡降为i2。为了进一步增大行进流速V1,减小隧洞进口底部以上水深H1,进口引渠3的底坡坡降i1最好比天然沟道1的底坡坡降i0大;同时,为了减小引渠糙率及提高引渠的抗水流冲刷性,进口引渠3可整体采用混凝土结构。在大坡降、低粗糙度的进口引渠3引导下,天然沟道1的流速在重力作用下,进一步增大,从而使排水隧洞2得到较大的行进流速V1,减小了隧洞进口底部以上水深H1。因此,可减小排水隧洞2进口段的洞高和沿河侧的挡水高度。进口引渠3的边墙可根据实际地形、地质条件,采用贴坡混凝土结构或者重力式挡墙结构。而对于拦河段引渠边墙33的挡水结构,如图4所示,拦河段引渠边墙33采用贴坡混凝土结构时,拦河段引渠边墙33在下游侧配设有土石挡水坝7作为挡水结构,土石挡水坝7两侧边坡需满足稳定。此外,如图5所示,拦河段引渠边墙33的本体若采用混凝土重力式挡水结构时,则只需要与混凝土底板连接即可,混凝土重力式挡水结构需要满足稳定要求。排水隧洞2的进口端最好布置在天然沟道1的凹岸,有利于水流进入排水隧洞2的流态调整。进口引渠3、排水隧洞2、混凝土重力式挡水结构之间相互连接部位需作好止水处理。若天然沟道1推移质较多,可在排水隧洞2的底部沿排水隧洞2长度方向设置中隔墙4,使得排水隧洞2形成两个过水通道,排水隧洞2的进口端设置有闸室5,闸室5中设置有两道闸门6,闸门6与过水通道一一相对应。在小流量时,可以下一道闸门6,单边过流,轮流检修单侧排水隧洞2。实际实施中,由于堆渣占用的天然沟道1流量一般较小,可在枯期设置围堰直接施工,若有必要,再采用涵管等方式导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沟水处理的排水隧洞进口结构,包括天然沟道(1),天然沟道(1)的一侧布置有连通天然沟道(1)的排水隧洞(2),排水隧洞(2)的进口端设置有进口引渠(3),其特征在于:进口引渠(3)包括引渠上游段(31)和引渠收缩段(32),引渠上游段(31)末端通过引渠收缩段(32)与排水隧洞(2)的进口端相连;进口引渠(3)的一侧边墙沿着天然沟道(1)的河岸线布置、另一侧边墙横穿过天然沟道(1)延伸至对岸,使得引渠上游段(31)的底坡与位于排水隧洞(2)上游的天然沟道(1)平顺衔接;进口引渠(3)横穿过天然沟道(1)的部分边墙设定为拦河段引渠边墙(33),拦河段引渠边墙(33)配设有挡水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沟水处理的排水隧洞进口结构,包括天然沟道(1),天然沟道(1)的一侧布置有连通天然沟道(1)的排水隧洞(2),排水隧洞(2)的进口端设置有进口引渠(3),其特征在于:进口引渠(3)包括引渠上游段(31)和引渠收缩段(32),引渠上游段(31)末端通过引渠收缩段(32)与排水隧洞(2)的进口端相连;进口引渠(3)的一侧边墙沿着天然沟道(1)的河岸线布置、另一侧边墙横穿过天然沟道(1)延伸至对岸,使得引渠上游段(31)的底坡与位于排水隧洞(2)上游的天然沟道(1)平顺衔接;进口引渠(3)横穿过天然沟道(1)的部分边墙设定为拦河段引渠边墙(33),拦河段引渠边墙(33)配设有挡水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沟水处理的排水隧洞进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拦河段引渠边墙(33)在下游侧配设有土石挡水坝(7)作为挡水结构。3.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顺文王小波程保根杨玉川张永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