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计算机散热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计算机装置,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多功能计算机散热架。
技术介绍
计算机在日常生活娱乐和工作中越来越多的被用到,但有些计算机发热严重,散热装置又跟不上,计算机经常会因太烫而死机,影响到工作效率,总之有很多不便,所以设计一种多功能计算机散热架来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功能计算机散热架,装置能够为计算机提供散热,装置能够调节散热角度,装置能够根据放置不同位置调节不同高度保持通风效果,从而提高散热效果,装置能够固定夹紧计算机机箱或笔记本的位置,从而使装置对计算机需要散热的位置准确散热,提高散热效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计算机装置,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多功能计算机散热架,包括散热机构、散热角度调节机构、散热网板、升降机构、固定夹紧机构,装置能够为计算机提供散热,装置能够调节散热角度,装置能够根据放置不同位置调节不同高度保持通风效果,从而提高散热效果,装置能够固定夹紧计算机机箱或笔记本的位置,从而使装置对计算机需要散热的位置准确散热,提高散热效果。散热机构包括箱体、电机固定架、电机、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计算机散热架,包括散热机构(1)、散热角度调节机构(2)、散热网板(3)、升降机构(4)、固定夹紧机构(5),其特征在于:散热机构(1)包括箱体(1‑1)、电机固定架(1‑2)、电机(1‑3)、电机轴(1‑4)、锥齿轮一(1‑5)、锥齿轮二(1‑6)、齿轮一(1‑7)、链条(1‑8)、支撑轴一(1‑9)、轴承套支架一(1‑10)、皮带轮一(1‑11)、皮带(1‑12)、异形支撑杆一(1‑13)、支撑轴二(1‑14)、转动轴承套支撑杆(1‑15)、支撑轴三(1‑16)、皮带轮二(1‑17)、叶片固定叶轮一(1‑18)、叶片一(1‑19)、叶片固定叶轮二(1‑2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计算机散热架,包括散热机构(1)、散热角度调节机构(2)、散热网板(3)、升降机构(4)、固定夹紧机构(5),其特征在于:散热机构(1)包括箱体(1-1)、电机固定架(1-2)、电机(1-3)、电机轴(1-4)、锥齿轮一(1-5)、锥齿轮二(1-6)、齿轮一(1-7)、链条(1-8)、支撑轴一(1-9)、轴承套支架一(1-10)、皮带轮一(1-11)、皮带(1-12)、异形支撑杆一(1-13)、支撑轴二(1-14)、转动轴承套支撑杆(1-15)、支撑轴三(1-16)、皮带轮二(1-17)、叶片固定叶轮一(1-18)、叶片一(1-19)、叶片固定叶轮二(1-20)、叶片二(1-21)、皮带轮三(1-22)、齿轮二(1-23)、皮带轮四(1-24)、异形支撑杆二(1-25)、轴一(1-26)、轴二(1-27)、支撑轴四(1-28),电机固定架(1-2)的底端与箱体(1-1)的底端固定连接,电机固定架(1-2)的顶端与电机(1-3)的固定连接,电机(1-3)与电机轴(1-4)轴承连接,电机轴(1-4)与锥齿轮一(1-5)键连接,锥齿轮一(1-5)与锥齿轮二(1-6)相啮合,锥齿轮二(1-6)与支撑轴一(1-9)的中间键连接,支撑轴一(1-9)的底端与齿轮一(1-7)键连接,齿轮一(1-7)与链条(1-8)的一端相啮合,链条(1-8)的另一端与齿轮二(1-23)相啮合,轴承套支架一(1-10)的左端与支撑轴一(1-9)轴承连接,轴承套支架一(1-10)的底端与箱体(1-1)的底端固定连接,支撑轴一(1-9)的顶端与皮带轮一(1-11)键连接,皮带轮一(1-11)与皮带(1-12)的中间摩擦连接,皮带(1-12)的左端与皮带轮二(1-17)摩擦连接,皮带轮二(1-17)与支撑轴三(1-16)的中间键连接,支撑轴三(1-16)的顶端与叶片固定叶轮一(1-18)键连接,叶片固定叶轮一(1-18)与叶片一(1-19)固定连接,支撑轴三(1-16)的底端与转动轴承套支撑杆(1-15)轴承连接,转动轴承套支撑杆(1-15)的一端与轴一(1-26)间隙连接,轴一(1-26)与异形支撑杆一(1-13)的顶端间隙连接,转动轴承套支撑杆(1-15)的一端与异形支撑杆一(1-13)的顶端接触连接,异形支撑杆一(1-13)的底端与轴承套支架一(1-10)的左端固定连接,皮带(1-12)的右端与皮带轮三(1-22)摩擦连接,皮带轮三(1-22)与支撑轴二(1-14)的中间键连接,支撑轴二(1-14)的顶端与叶片固定叶轮二(1-20)键连接,叶片固定叶轮二(1-20)与叶片二(1-21)固定连接,支撑轴二(1-14)的底端与轴承套支架一(1-10)的右端轴承连接,皮带(1-12)的后端与皮带轮四(1-24)摩擦连接,皮带轮四(1-24)与支撑轴四(1-28)的顶端键连接,支撑轴四(1-28)的底端与轴承套支架一(1-10)的后端轴承连接,轴承套支架一(1-10)的后端与异形支撑杆二(1-25)的底端固定连接,异形支撑杆二(1-25)的顶端与转动轴承套支撑杆(1-15)的另一端接触连接,转动轴承套支撑杆(1-15)的另一端与轴二(1-27)间隙连接,轴二(1-27)与异形支撑杆二(1-25)的顶端间隙连接;散热角度调节机构(2)包括半齿轮(2-1)、滑动齿杆(2-2)、凹槽(2-3)、支撑导向架(2-4)、通孔一(2-5)、盲孔(2-6)、支撑板(2-7)、压缩弹簧(2-8)、插杆(2-9)、长方形凸起(2-10)、固定杆(2-11),半齿轮(2-1)与轴一(1-26)轴承连接,半齿轮(2-1)与固定杆(2-11)的一端固定连接,固定杆(2-11)的另一端与转动轴承套支撑杆(1-15)的顶端固定连接,半齿轮(2-1)与滑动齿杆(2-2)的右端相啮合,滑动齿杆(2-2)的两端设置有凹槽(2-3),支撑导向架(2-4)的顶端设置有长方形凸起(2-10),凹槽(2-3)与长方形凸起(2-10)相适应,箱体(1-1)的两端设置有通孔一(2-5),齿杆(2-2)的左端与通孔一(2-5)间隙连接,齿杆(2-2)的左端设置有盲孔(2-6),并且多个盲孔(2-6)均布在齿杆(2-2)上,插杆(2-9)与压缩弹簧(2-8)的一端固定连接,压缩弹簧(2-8)的另一端与支撑板(2-7)固定连接,支撑板(2-7)的一端与箱体(1-1)的两端固定连接,插杆(2-9)的底端与盲孔(2-6)相适应;升降机构(4)包括底座(4-1)、支撑杆一(4-2)、螺纹摇杆(4-3)、轴承套支架二(4-4)、齿轮固定块(4-5)、齿轮三(4-6)、齿轮摇杆(4-7)、支撑杆二(4-8)、支撑轴五(4-9)、齿轮曲杆一(4-10)、齿轮曲杆二(4-11)、曲杆一(4-12)、曲杆二(4-13)、曲杆三(4-14)、曲杆四(4-15)、曲杆五(4-16)、曲杆六(4-17)、曲杆七(4-18)、曲杆八(4-19)、支撑杆三(4-20)、锥齿轮三(4-21)、支撑杆四(4-22)、锥齿轮四(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国锋,张武强,叶喜名,王付强,毛克乐,
申请(专利权)人:新乡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