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袋进袋出脉冲式滤筒除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8344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5 0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袋进袋出脉冲式滤筒除尘器,包括壳体、进风口、出风口、除尘结构和集尘结构,所述除尘结构包括若干水平设置的滤筒和用于支撑滤筒的滤筒架,所述壳体内设有配合滤筒的滤筒滑道,所述滤筒滑道一侧设有滤筒进出口,所述滤筒进出口处设有滤筒袋卡圈,所述滤筒袋卡圈的外侧设有防护盖,所述集尘结构包括集尘斗和位于集尘斗下方的集尘容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安装滤筒时只需将滤筒的一端伸出滤筒袋外沿着滤筒滑道滑入外壳内支撑在滤筒架上,滤筒袋卡在滤筒袋卡圈上,拆卸滤筒时,只需在滤筒袋侧夹住滤筒往外拉,滤筒就会自动进入滤筒袋内,拆装滤筒时,可以彻底杜绝工人与滤筒的接触,不仅提高安全性,而且还适合使用大滤筒。

A bag-in-bag and bag-out pulse filter cartridge dust coll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袋进袋出脉冲式滤筒除尘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除尘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袋进袋出脉冲式滤筒除尘器。
技术介绍
很多除尘器去除下来的粉尘为有毒有害粉尘,使用过的滤筒上往往残留一些有毒有害粉尘,因此,更换滤筒时,工人不能直接与滤筒接触;而现有普通除尘器的滤筒安装结构,往往是滤筒直接通过安装板安装在除尘器壳体内,导致滤筒在更换的过程中,非常不便,不仅耗时耗力,而且一不小心,工人触碰滤筒,可能会影响工人身体健康;因此,需要设计袋进袋出式的滤筒安装结构,防止工人在更换滤筒时触碰滤筒,但是,现有袋进袋出式的滤筒安装结构不仅结构比较复杂,而且不适合大滤筒的安装和更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了一种安装滤筒时只需将滤筒的一端伸出滤筒袋外沿着滤筒滑道滑入外壳内支撑在滤筒架上,滤筒袋卡在滤筒袋卡圈上,拆卸滤筒时,只需在滤筒袋侧夹住滤筒往外拉,滤筒就会自动进入滤筒袋内,拆装滤筒时,可以彻底杜绝工人与滤筒的接触,不仅提高安全性,而且还适合使用大滤筒的袋进袋出脉冲式滤筒除尘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袋进袋出脉冲式滤筒除尘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以及安装在壳体内部的除尘结构和位于除尘结构下方的集尘结构,所述除尘结构包括若干水平设置的滤筒和用于支撑滤筒的滤筒架,所述壳体内设有配合滤筒的滤筒滑道,所述滤筒滑道一侧设有滤筒进出口,所述滤筒进出口处设有滤筒袋卡圈,所述滤筒袋卡圈的外侧设有防护盖,所述集尘结构包括集尘斗和位于集尘斗下方的集尘容器。本技术安装滤筒时只需将滤筒的一端伸出滤筒袋外沿着滤筒滑道滑入外壳内支撑在滤筒架上,滤筒袋卡在滤筒袋卡圈上,拆卸滤筒时,只需在滤筒袋侧夹住滤筒往外拉,滤筒就会自动进入滤筒袋内,拆装滤筒时,可以彻底杜绝工人与滤筒的接触,不仅提高安全性,而且还适合使用大滤筒,集尘结构的设置,方便收集脉冲产生的灰尘,进一步确保其使用安全性。优选地,所述滤筒的内侧与滤筒滑道的内侧齐平,滤筒的外侧与滤筒袋卡圈的外侧齐平。该种结构确保滤筒的安装牢固性和可靠性,同时方便滤筒的拆卸。优选地,所述壳体分为配合除尘结构的上壳体和配合集尘结构的下壳体,所述集尘斗的上侧与上壳体的下侧衔接,所述集尘容器的顶部安装在集尘斗的底部。该种结构方便除尘结构和集尘结构的设置,同时确保集尘结构的集尘效果。优选地,所述防护盖的外侧设有配合上壳体的防护盖支撑圈,所述防护盖的内侧设有配合滤筒的滤筒压圈,所述防护盖支撑圈的外侧设有安装凸耳,所述上壳体上还设有配合安装凸耳的安装螺套,所述安装凸耳通过锁紧螺栓锁紧在安装螺套上。该种结构不仅确保防护盖的安装牢固可靠,而且确保防护盖可以很好的将滤筒袋和滤筒压紧,提高其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优选地,所述进风口位于上壳体的前侧与除尘结构位置相对应,所述出风口位于上壳体的顶部,所述滤筒架上设有配合滤筒的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位于滤筒内侧。该种结构方便滤筒的进风和出风,确保滤筒的过滤效果。优选地,所述滤筒进出口位于上壳体的正面,所述上壳体的背面设有清灰系统,所述滤筒架的上端设有配合出风口的气体导流板,滤筒架的底部设有配合清灰系统的灰尘导流板。该种结构进一步确保其出风的稳定性,同时还方便其在出风侧产生的灰尘收集和清理。优选地,所述集尘容器为集尘袋,所述下壳体的内部设有配合集尘袋的真空腔室。该种结构方便集尘容器的拆装,同时还保证集成袋不会因为除尘器的负压风机抽风而变形。优选地,所述下壳体的底部设有支撑脚,下壳体的正面设有门,所述滤筒的数量为4个。该种结构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固性,同时方便集尘袋的更换,而且还进一步确保其过滤效果。本技术安装滤筒时只需将滤筒的一端伸出滤筒袋外沿着滤筒滑道滑入外壳内支撑在滤筒架上,滤筒袋卡在滤筒袋卡圈上,拆卸滤筒时,只需在滤筒袋侧夹住滤筒往外拉,滤筒就会自动进入滤筒袋内,拆装滤筒时,可以彻底杜绝工人与滤筒的接触,不仅提高安全性,而且还适合使用大滤筒,集尘结构的设置,方便收集脉冲产生的灰尘,进一步确保其使用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更换滤筒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滤筒和防护盖配合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壳体,2.下壳体,3.滤筒,4.滤筒滑道,5.滤筒架,6.进风口,7.出风口,8.集尘斗,9.集尘袋,10.真空腔室,11.防护盖,12.滤筒袋,13.出风通道,14.清灰系统,15.气体导流板,16.灰尘导流板,17.支撑脚,18.安装凸耳,19.门,20.滤筒袋卡圈,21.防护盖支撑圈,22.滤筒压圈,23.安装螺套,24.锁紧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并不是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如图1-3所示,一种袋进袋出脉冲式滤筒除尘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上的进风口6和出风口7以及安装在壳体内部的除尘结构和位于除尘结构下方的集尘结构。除尘结构包括4个水平设置的滤筒3和用于支撑滤筒3的滤筒架5,壳体内设有配合滤筒3的滤筒滑道4,滤筒滑道4一侧设有滤筒进出口,滤筒进出口处设有滤筒袋卡圈20,滤筒袋卡圈20的外侧设有防护盖11,集尘结构包括集尘斗8和位于集尘斗8下方的集尘容器。滤筒3的内侧与滤筒滑道4的内侧齐平,滤筒3的外侧与滤筒袋卡圈20的外侧齐平。壳体分为配合除尘结构的上壳体1和配合集尘结构的下壳体2,集尘斗8的上侧与上壳体1的下侧衔接,集尘容器的顶部安装在集尘斗8的底部。防护盖11的外侧设有配合上壳体1的防护盖支撑圈21,防护盖11的内侧设有配合滤筒3的滤筒压圈22,防护盖支撑圈21的外侧设有安装凸耳18,上壳体1上还设有配合安装凸耳18的安装螺套23,安装凸耳18通过锁紧螺栓24锁紧在安装螺套23上。进风口6位于上壳体1的前侧与除尘结构位置相对应,出风口7位于上壳体1的顶部,滤筒架5上设有配合滤筒3的出风通道13,出风通道13位于滤筒3内侧。滤筒进出口位于上壳体1的正面,上壳体1的背面设有清灰系统14,滤筒架5的上端设有配合出风口7的气体导流板15,滤筒架5的底部设有配合清灰系统14的灰尘导流板16。集尘容器为集尘袋9,下壳体2的内部设有配合集尘袋9的真空腔室10。下壳体2的底部设有支撑脚17,下壳体2的正面设有门19。本技术中的集尘斗和集尘袋主要收集进风侧脉冲产生的灰尘。清灰系统主要清理出风侧产生的灰尘。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和常规的脉冲式滤筒除尘器的工作过程类似,清灰系统为市面采购的常规清灰系统,故不作细述。本技术主要是在滤筒安装结构处做了改进,安装滤筒时只需将滤筒的一端伸出滤筒袋外沿着滤筒滑道滑入外壳内支撑在滤筒架上,滤筒袋卡在滤筒袋卡圈上,拆卸滤筒时,只需在滤筒袋侧夹住滤筒往外拉,滤筒就会自动进入滤筒袋内,拆装滤筒时,可以彻底杜绝工人与滤筒的接触,不仅提高安全性,而且还适合使用大滤筒,集尘结构的设置,方便收集脉冲产生的灰尘,进一步确保其使用安全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袋进袋出脉冲式滤筒除尘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以及安装在壳体内部的除尘结构和位于除尘结构下方的集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结构包括若干水平设置的滤筒和用于支撑滤筒的滤筒架,所述壳体内设有配合滤筒的滤筒滑道,所述滤筒滑道一侧设有滤筒进出口,所述滤筒进出口处设有滤筒袋卡圈,所述滤筒袋卡圈的外侧设有防护盖,所述集尘结构包括集尘斗和位于集尘斗下方的集尘容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袋进袋出脉冲式滤筒除尘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以及安装在壳体内部的除尘结构和位于除尘结构下方的集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结构包括若干水平设置的滤筒和用于支撑滤筒的滤筒架,所述壳体内设有配合滤筒的滤筒滑道,所述滤筒滑道一侧设有滤筒进出口,所述滤筒进出口处设有滤筒袋卡圈,所述滤筒袋卡圈的外侧设有防护盖,所述集尘结构包括集尘斗和位于集尘斗下方的集尘容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袋进袋出脉冲式滤筒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筒的内侧与滤筒滑道的内侧齐平,滤筒的外侧与滤筒袋卡圈的外侧齐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袋进袋出脉冲式滤筒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分为配合除尘结构的上壳体和配合集尘结构的下壳体,所述集尘斗的上侧与上壳体的下侧衔接,所述集尘容器的顶部安装在集尘斗的底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袋进袋出脉冲式滤筒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盖的外侧设有配合上壳体的防护盖支撑圈,防护盖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利翔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圣悦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