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广西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助爬坡式轮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75870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5 00:23
一种助爬坡式轮椅,主要用于帮助老年人在行驶过程中遇到坡道时,可以轻松越过坡道,不会因未抓紧手推圈而出现溜车的现象。该轮椅主要包括爬坡机构装置和调节座椅靠背机构,爬坡机构装置主要由棘轮、棘爪结构组成,调节座椅靠背机构是由蜗杆与滑块的配合实现座椅的调节,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A kind of climbing wheelchai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助爬坡式轮椅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助爬坡式轮椅。
技术介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对于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是当下非常值得重视的一个话题。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因行走不方便而需要借助轮椅完成出行,普通的轮椅主要是通过转动手推圈来实现轮椅的前进,但会出现手触碰辐条的伤害,有时还可能将手指卷入造成骨折等较大的损伤。而且普通的轮椅在爬坡时,老年人可能会因为手未抓紧手推圈而出现溜车的现象,这种事件对老年人有很大的威胁。综上所述,专利技术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轮椅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老年人提供一种便于出行的轮椅,改善原有轮椅的缺点,提出较为合理的改进措施。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达到上述目的:一种助爬坡式轮椅,包括爬坡机构装置和调节座椅靠背机构。所述爬坡机构装置,包括棘轮、主动棘爪、止动棘爪、中心体、上圆柱体、下圆柱体、矩形块、外壳、第一圆柱杆、第一水平手摇杆、第一竖直手摇杆、第二水平手摇杆、第二竖直手摇杆;所述调节座椅靠背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板、连接板、衔接板、连接杆、蜗杆、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光杆、螺钉。所述爬坡机构装置,其连接关系如下:棘轮采用内啮合式,棘轮的外表面均匀分布有第一对接块。中心体的直径比棘轮略小,该中心体上有一上下两个圆柱体,下圆柱体固定主动棘轮和止动棘轮,下圆柱的厚度与棘轮厚度相同,上圆柱体的外表面均匀分布有第二对接块,上圆柱体的端部固定一矩形块。外壳内部有第三衔接槽和第四衔接槽,可实现与第一对接块和第二对接块相对接,在外壳的外侧还有一个手推圈,供前进使用。第一水平手摇杆与第一竖直手摇杆通过铰接相连,同理,第二水平手摇杆与第二竖直手摇杆也通过铰接相连。第一水平手摇杆和第二水平手摇杆通过第二凹槽、第三对接块相连接,第一竖直手摇杆下端与第二竖直手摇杆下端均有第一凹槽,可将上圆柱体端部的矩形块固定在第一凹槽中。中心体内安有轴承,两个轮子通过第一圆柱杆连接起来。所述调节座椅靠背机构,位于轮椅的左右两边。轮椅的右边的连接关系是在衔接板的两端固定有两个用于连接蜗杆的固定块,固定块内部安有轴承,在蜗杆外侧套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与轮椅的第一支撑板用第二连接杆相连接,手柄安装在固定块的端部。轮椅的左边则是将蜗杆变为光杆,其它结构不变,连接板与衔接板通过螺钉连接,第一滑块和第一支撑板通过螺钉连接。第二圆柱杆一端与第四圆柱杆相连,另一端与脚踏板相连。第三圆柱杆一端与第二支撑板相连,另一端固定一小轮子。第四圆柱杆一端与第一圆柱杆相连,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杆与第三圆柱杆相连。在第二支撑板面上固定有左右两个对称的手扶板,第一支撑板上方固定有两个推车把手,中部固定有第一衔接槽和第二衔接槽。本专利技术的突出优点在于:1、该爬坡机构装置可避免出现溜车,具有自锁功能。2、调节座椅靠背机构结构简单,方便稳妥。3、成本较低、操作简单、利于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助爬坡式轮椅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助爬坡式轮椅背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爬坡机构装置棘轮棘爪传动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轮子外壳内侧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轮子外壳外侧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手摇杆左侧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手摇杆右侧示意图。图中标记为:头枕1、推车把手2、第一支撑板3、螺钉4、第一连接杆5、手扶板6、连接板7、衔接板8、第一竖直手摇杆9、外壳10、手推圈11、第一圆柱杆12、脚踏板13、第二圆柱杆14、止回棘爪15、棘轮16、第二支撑板17、手柄18、第一衔接块19、第二衔接块20、第二水平手摇杆21、第一水平手摇杆22、中心体23、第一衔接槽24、第二衔接槽25、蜗杆26、第一滑块27、小轮子28、第二竖直手摇杆29、第二连接杆30、第三圆柱杆31、矩形块32、第一对接块33、第二对接块34、主动棘爪35、第二滑块36、第四圆柱杆37、第二连接杆38、第三衔接块39、第四衔接块40、光杆41、第三衔接槽42、第四衔接槽43、上圆柱体44、下圆柱体45、第一凹槽46、第二凹槽47、第三对接块48。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实施案例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助爬坡式轮椅,如图1、图2所述。所述爬坡机构装置,其连接关系如下:棘轮16采用内啮合式,棘轮16的外表面均匀分布有第一对接块33。中心体23的直径比棘轮16略小,该中心体23上有上下两个圆柱体,下圆柱体45固定主动棘轮35和止动棘轮15,下45的厚度与棘轮16厚度相同,上圆柱体44的外表面均匀分布有第二对接块34,上表面固定一矩形块32。外壳10内部有第三衔接槽42和第四衔接槽43,可实现与第一对接块33和第二对接块34相契合,在外壳10的外侧还有一个手推圈11,供轮椅前进使用。第一水平手摇杆22与第一竖直手摇杆9通过铰接相连,同理,第二水平手摇杆21与第二竖直手摇杆29也通过铰接相连。第一水平手摇杆22和第二水平手摇杆21通过第二凹槽47、第三对接块48相连接,第一竖直手摇杆9下端与第二竖直手摇杆29下端均有第一凹槽46,可将上圆柱体44端部的矩形块32固定在第一凹槽46中。中心体23内安有轴承,两个轮子通过第一圆柱杆12连接起来。所述调节座椅靠背机构,位于轮椅的左右两边。轮椅的右边的连接关系是手柄18安装在衔接板8的端部,在衔接板8的两端固定有两个用于连接蜗杆26的固定块,固定块内部安有轴承,在蜗杆26外侧套有第一滑块27,第一滑块27与轮椅的第一支撑板3用第二连接杆38相连接。轮椅的左边则是将蜗杆26变为光杆41,其它结构不变,连接板7与衔接板8通过螺钉4,第一滑块27和第一支撑板3通过螺钉4连接。第二圆柱杆14一端与第四圆柱杆37相连,另一端与脚踏板13相连。第三圆柱杆31一端与第二支撑板17相连,另一端固定一小轮子28。第四圆柱杆37一端与第一圆柱杆12相连,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杆38与第三圆柱杆31相连。在第二支撑板17面上固定有左右两个对称的手扶板6,第一支撑板3上方固定有两个推车把手2,中部固定有第一衔接槽24和第二衔接槽25。工作原理及过程:轮椅在平坦的道路上前进时,外壳10内侧的第三衔接槽42与第四衔接槽43分别与棘轮16表面的第一对接块33和上圆柱体44端部的第二对接块34完成对接,主动棘爪35和止回棘爪15插在棘轮16的齿内,坐在轮椅上的人可以通过转动外壳16表面的手扶圈11,最终实现轮椅的转动。轮子内无辐条,不会对手指造成伤害。第一水平手摇杆22和第一竖直手摇杆9通过铰接相连,可以转动九十度收拢在一起,在第一水平手摇杆22上固定有第三衔接块39,第一竖直手摇杆9上固定有第四衔接块40,将第三衔接块39和第四衔接块40放置在第一衔接槽24中。同理,第二水平手摇杆21和第二竖直手摇杆29也可收拢后,将第二衔接块20和第一衔接块19放置在第二衔接槽25中。当遇到上坡的道路时,可将放置在第一支撑板3后部的第一水平手摇杆22、第一竖直手摇杆9、第二水平手摇杆21、第二竖直手摇杆29拿出,将第一竖直手摇杆9和第二竖直手摇杆29下端的第一凹槽46与矩形块32相对接,第一水平手摇杆22和第二水平手摇杆21通过第三对接块48和第二凹槽47相对接。通过双臂摇动第一水平手摇杆22和第二水平手摇杆21,主动棘爪35抵住棘轮1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助爬坡式轮椅,主要用于帮助老年人在行驶过程中遇到坡道时,可以轻松越过坡道,不会因未抓紧手推圈而出现溜车的现象,主要包括爬坡机构装置和调节座椅靠背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助爬坡式轮椅,主要用于帮助老年人在行驶过程中遇到坡道时,可以轻松越过坡道,不会因未抓紧手推圈而出现溜车的现象,主要包括爬坡机构装置和调节座椅靠背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助爬坡式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爬坡机构装置,主要利用棘轮、棘爪结构实现爬坡运动。所述的棘轮采用内啮合棘轮,棘爪分为主动棘爪和止回棘爪固定在直径比内啮合棘轮小的中心体上。中心体分为上圆柱体和下圆柱体,在上圆柱体的端部固定一矩形块,矩形块又与手摇杆下端的第一凹槽相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战光张晓颖李华燕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