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切换开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17010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11: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电源切换开关装置,包括:切换控制器、负载、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一切换单元和第二切换单元;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一全控型器件;所述第二切换单元包括: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第八二极管、第二驱动电路和第二全控型器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源切换开关装置,切换时间小于10μs,可实现电源之间的无缝隙切换,保证负载的安全稳定运行,并且成本较低。

A Power Switch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源切换开关装置
本技术涉及开关
,尤其涉及一种电源切换开关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快速切换开关技术大多为采用机械结构实现切换的技术。这种切换技术均存在切换时间长,无法完全实现无缝隙切换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切换开关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电源切换开关装置切换时间长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切换开关装置,包括:切换控制器、负载、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一切换单元和第二切换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一全控型器件,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全控型器件的第一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全控型器件的第二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全控型器件的第三极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切换单元包括: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第八二极管、第二驱动电路和第二全控型器件,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八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八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全控型器件的第一极分别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全控型器件的第二极分别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八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全控型器件的第三极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切换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源分别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负载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八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一全控型器件为第一门极可关断晶闸管,所述第二全控型器件为第二门极可关断晶闸管;其中,所述第一门极可关断晶闸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门极可关断晶闸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门极可关断晶闸管的门极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门极可关断晶闸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二门极可关断晶闸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八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二门极可关断晶闸管的门极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一端电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一全控型器件为第一电力场效应晶体管,所述第二全控型器件为第二电力场效应晶体管;其中,所述第一电力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力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力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力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力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八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力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一端电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一全控型器件为第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所述第二全控型器件为第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其中,所述第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八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一端电连接。进一步:所述切换控制器与所述负载电连接。进一步:所述切换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和所述第二电源电连接。进一步,还包括:显示器,所述显示器与所述切换控制器电连接。进一步:所述切换控制器设置有通讯接口。进一步:所述切换控制器设置有IO接口。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源切换开关装置,切换时间小于10μs,可实现电源之间的无缝隙切换,保证负载的安全稳定运行,并且成本较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源切换开关装置的电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取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电源切换开关装置,用于在两个电源之间进行切换,以使其中一个电源导通对负载进行供电。该电源切换开关装置可以应用于交流供电场所,也可以应用于直流供电场所,例如,可以应用于微电网系统、储能系统、供配电系统等等。具体的,如图1所示,该电源切换开关装置包括:切换控制器S、负载R、第一电源P1、第二电源P2、第一切换单元和第二切换单元。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所述的“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并无实际意义。第一切换单元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一驱动电路C1和第一全控型器件T1。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电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电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电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电连接。第一全控型器件T1的第一极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电连接。第一全控型器件T1的第二极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电连接。第一全控型器件T1的第三极与第一驱动电路C1的一端电连接。第二切换单元包括: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二驱动电路C2和第二全控型器件T2。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与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电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与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电连接。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与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电连接。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与第八二极管D8的正极电连接。第二全控型器件T2的第一极分别与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和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电连接。第二全控型器件T2的第二极分别与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和第八二极管D8的正极电连接。第二全控型器件T2的第三极与第二驱动电路C2的一端电连接。切换控制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源切换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切换控制器、负载、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一切换单元和第二切换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一全控型器件,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全控型器件的第一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全控型器件的第二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全控型器件的第三极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切换单元包括: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第八二极管、第二驱动电路和第二全控型器件,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八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八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全控型器件的第一极分别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全控型器件的第二极分别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八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全控型器件的第三极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切换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源分别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负载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八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切换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切换控制器、负载、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一切换单元和第二切换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一全控型器件,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全控型器件的第一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全控型器件的第二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全控型器件的第三极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切换单元包括: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第八二极管、第二驱动电路和第二全控型器件,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八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八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全控型器件的第一极分别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全控型器件的第二极分别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八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全控型器件的第三极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切换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源分别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负载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八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切换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全控型器件为第一门极可关断晶闸管,所述第二全控型器件为第二门极可关断晶闸管;其中,所述第一门极可关断晶闸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门极可关断晶闸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门极可关断晶闸管的门极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门极可关断晶闸管的阳极分别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铮丁海昌马建立臧磊付得意权好崔剑林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智源新能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