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65392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09:56
一种分析仪,适于对一卡匣内的一检体进行检测。上述分析仪包括一分析仪壳体、一分析仪盖体、一第一气压供应模块、一散热模块、一检测模块、一第二气压供应模块、一气压配流模块以及一喷嘴单元。分析仪壳体包括一散热区以及一检测区。分析仪盖体枢接上述分析仪壳体。第一气压供应模块设于上述分析仪壳体。散热模块设于上述分析仪壳体之中并位于上述散热区。检测模块设于上述分析仪壳体之中并位于上述检测区。第二气压供应模块设于上述分析仪盖体之中。气压配流模块设于上述分析仪盖体之中。喷嘴单元设于上述分析仪盖体。

Analyz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析仪
本技术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分析仪,特别涉及一种提供萃取以及分析功能的分析仪。
技术介绍
现有的核酸检验方法,是将检体置于萃取设备进行萃取,再将萃取完成的核酸液置于分析设备之中以进行分析。现有的萃取设备以及分析设备不但尺寸庞大而且价格昂贵。操作萃取设备以及分析设备需要经验充足的人员。并且,在核酸液从萃取设备移送至分析设备的过程中,容易因为意外而使得核酸液受到污染,造成分析结果失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实施例是为了欲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供的一种分析仪,适于对一卡匣内的一检体进行检测。上述分析仪包括一分析仪壳体、一分析仪盖体、一第一气压供应模块、一散热模块、一检测模块、一第二气压供应模块、一气压配流模块以及一喷嘴单元。分析仪壳体包括一散热区以及一检测区。分析仪盖体枢接上述分析仪壳体。第一气压供应模块设于上述分析仪壳体。散热模块设于上述分析仪壳体之中并位于上述散热区。检测模块设于上述分析仪壳体之中并位于上述检测区。第二气压供应模块设于上述分析仪盖体之中。气压配流模块设于上述分析仪盖体之中,其中,上述第一气压供应模块以及上述第二气压供应模块连通上述气压配流模块。喷嘴单元设于上述分析仪盖体,上述喷嘴单元连通上述气压配流模块。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分析仪还包括一风扇,上述风扇设于上述分析仪壳体之中并位于上述散热区,上述风扇适于提供一气流,上述气流经过上述散热模块。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分析仪壳体形成有一容置槽,上述第一气压供应模块设于上述容置槽之中,上述散热区位于上述容置槽与上述检测区之间。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分析仪壳体包括一隔板,上述隔板分隔上述散热区以及上述检测区,上述隔板具有一隔板开口,上述散热模块连接上述隔板并覆盖上述隔板开口。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检测模块包括一第一加热器以及一第二加热器,上述第一加热器设于上述分析仪壳体,上述第二加热器设于上述散热模块。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检测模块还包括一检测座,上述第二加热器适于对上述检测座进行加热,上述卡匣适于插入上述检测座,上述卡匣具有一检体腔室,上述第一加热器适于对上述检体腔室进行加热。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检测模块还包括一光源单元、一光接收单元以及一电路板,上述光接收单元耦接上述电路板,上述光源单元提供至少一检测光线,上述检测光线经过上述卡匣而进入上述光接收单元。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检测模块还包括一运算放大器以及一金属遮罩,上述运算放大器设于上述电路板,上述金属遮罩覆盖上述运算放大器。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检测模块还包括一动力源以及一传动单元,上述动力源连接上述传动单元,上述传动单元连接上述光源单元,上述传动单元将上述光源单元沿一平移方向移动。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气压供应模块包括一主正压泵以及一主负压泵,上述第二气压供应模块包括一辅助正压泵以及一辅助负压泵。在一实施例中,上述主正压泵提供一第一气压,上述第一气压大于30kpa,上述主负压泵提供一第二气压,上述第二气压小于-60kpa。在一实施例中,上述辅助正压泵提供一第三气压,上述第三气压小于10kpa,上述辅助负压泵提供一第四气压,上述第四气压大于-10kpa。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分析仪还包括一流量计、一压力计、一缓冲腔室,上述气压配流模块包括一汇流通道以及一配流电磁阀,上述配流电磁阀设于上述汇流通道与上述喷嘴单元之间,上述缓冲腔室设于上述汇流通道与上述流量计之间,上述压力计连通上述流量计,上述第一气压供应模块连接上述汇流通道以及压力计,上述第二气压供应模块连接上述汇流通道以及压力计。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通过上述第一气压供应模块、上述第二气压供应模块、上述气压配流模块以及上述喷嘴单元对上述卡匣提供气压,并由上述第一加热器对上述卡匣进行加热,可使得上述卡匣内的检体完成核酸萃取,并提供可以进行可供分析的核酸液。接着通过上述检测模块,可以对上述核酸液反复加热并进行光学检测。应用本技术实施例的分析仪,可以于单一设备内完成核酸萃取以及分析的工作,分析仪的尺寸精简且成本较低。操作萃取设备的人员容易培养。且由于在单一设备内完成核酸萃取以及分析的工作,因此核酸液受到污染的机会较低。附图说明图1A显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分析仪的立体图,其中分析仪盖体相对分析仪壳体处于第一方位。图1B显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分析仪的立体图,其中分析仪盖体相对分析仪壳体处于第二方位。图2显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卡匣。图3A显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分析仪壳体的部分结构剖面图。图3B显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分析仪壳体内的部分结构。图4A显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分析仪盖体内的各部分结构。图4B显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分析仪盖体的主要元件。图5A、5B显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检测模块的细节结构。图6显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分析仪的部分结构的方块图。图7A显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分析仪盖体的推顶柱。图7B、图7C以及图7D显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分析仪盖体的掀开步骤。附图标记说明:A~分析仪C~卡匣1~分析仪壳体11~散热区12~检测区13~容置槽14~隔板141~隔板开口2~分析仪盖体21~操作界面22~推顶柱23~握把3~第一气压供应模块31~主正压泵32~主负压泵41~散热模块42~风扇401~气流5~检测模块511~第一加热器512~第二加热器52~检测座531~光源单元(若错误,还请于图式中指出正确位置)532~光接收单元533~电路板534~运算放大器535~金属遮罩541~动力源542~传动单元6~第二气压供应模块61~辅助正压泵62~辅助负压泵7~气压配流模块71~汇流通道72~配流电磁阀8~喷嘴单元91~流量计92~压力计93~缓冲腔室X~平移方向具体实施方式图1A显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分析仪的立体图。图2显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卡匣。请搭配参照图1A、图2,本技术实施例的分析仪适于对一卡匣C内的一检体(未显示)进行检测。分析仪A包括一分析仪壳体1、一分析仪盖体2、一第一气压供应模块3(未显示于图1A、图2)、一散热模块41(未显示于图1A、图2)、一检测模块5(未显示于图1A、图2)、一第二气压供应模块6(未显示于图1A、图2)、一气压配流模块7(未显示于图1A、图2)以及一喷嘴单元8(未显示于图1A、图2)。图1B显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分析仪的立体图,其中,分析仪盖体2相对分析仪壳体1处于第二方位。请搭配参照图1A、图1B,在此实施例中分析仪盖体2相对分析仪壳体1于一第一方位(图1A)以及一第二方位(图1B)之间枢转,借此,可将卡匣C插入分析仪A之中以进行检测。图3A显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分析仪壳体1的部分结构剖面图,图3B显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分析仪壳体1内的部分结构。搭配参照图3A、图3B,分析仪壳体1内包括一散热区11以及一检测区12。分析仪盖体2枢接分析仪壳体1。第一气压供应模块3设于分析仪壳体1。散热模块41设于分析仪壳体1之中并位于散热区11。检测模块5设于分析仪壳体1之中并位于检测区12。图4A显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分析仪盖体2内的各部分结构,图4B显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分析仪盖体2的主要元件。搭配参照图4A、图4B,第二气压供应模块6设于分析仪盖体2之中。气压配流模块7设于分析仪盖体2之中,其中,第一气压供应模块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析仪,适于对一卡匣内的一检体进行检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分析仪壳体,包括一散热区以及一检测区;一分析仪盖体,枢接上述分析仪壳体;一第一气压供应模块,设于上述分析仪壳体;一散热模块,设于上述分析仪壳体之中并位于上述散热区;一检测模块,设于上述分析仪壳体之中并位于上述检测区;一第二气压供应模块,设于上述分析仪盖体之中;一气压配流模块,设于上述分析仪盖体之中,其中,上述第一气压供应模块以及上述第二气压供应模块连通上述气压配流模块;一喷嘴单元,设于上述分析仪盖体,上述喷嘴单元连通上述气压配流模块;以及一风扇,上述风扇设于上述分析仪壳体之中并位于上述散热区,上述风扇适于提供一气流,上述气流经过上述散热模块;其中上述分析仪壳体包括一隔板,上述隔板分隔上述散热区以及上述检测区,上述隔板具有一隔板开口,上述散热模块连接上述隔板并覆盖上述隔板开口;其中上述检测模块包括一第一加热器以及一第二加热器,上述第一加热器设于上述分析仪壳体,上述第二加热器设于上述散热模块;其中上述检测模块还包括一检测座,上述第二加热器适于对上述检测座进行加热,上述卡匣适于插入上述检测座,上述卡匣具有一检体腔室,上述第一加热器适于对上述检体腔室进行加热;其中上述检测模块还包括一光源单元、一光接收单元以及一电路板,上述光接收单元耦接上述电路板,上述光源单元提供至少一检测光线,上述检测光线经过上述卡匣而进入上述光接收单元;其中上述检测模块还包括一动力源以及一传动单元,上述动力源连接上述传动单元,上述传动单元连接上述光源单元,上述传动单元将上述光源单元沿一平移方向移动;其中上述第一气压供应模块包括一主正压泵以及一主负压泵,上述第二气压供应模块包括一辅助正压泵以及一辅助负压泵;其中上述分析仪盖体还包括多个推顶柱以及一握把,上述握把适于在一第一握把方位以及一第二握把方位之间转动,以使上述喷嘴单元相对上述推顶柱而平移。...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26 US 62/610,4501.一种分析仪,适于对一卡匣内的一检体进行检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分析仪壳体,包括一散热区以及一检测区;一分析仪盖体,枢接上述分析仪壳体;一第一气压供应模块,设于上述分析仪壳体;一散热模块,设于上述分析仪壳体之中并位于上述散热区;一检测模块,设于上述分析仪壳体之中并位于上述检测区;一第二气压供应模块,设于上述分析仪盖体之中;一气压配流模块,设于上述分析仪盖体之中,其中,上述第一气压供应模块以及上述第二气压供应模块连通上述气压配流模块;一喷嘴单元,设于上述分析仪盖体,上述喷嘴单元连通上述气压配流模块;以及一风扇,上述风扇设于上述分析仪壳体之中并位于上述散热区,上述风扇适于提供一气流,上述气流经过上述散热模块;其中上述分析仪壳体包括一隔板,上述隔板分隔上述散热区以及上述检测区,上述隔板具有一隔板开口,上述散热模块连接上述隔板并覆盖上述隔板开口;其中上述检测模块包括一第一加热器以及一第二加热器,上述第一加热器设于上述分析仪壳体,上述第二加热器设于上述散热模块;其中上述检测模块还包括一检测座,上述第二加热器适于对上述检测座进行加热,上述卡匣适于插入上述检测座,上述卡匣具有一检体腔室,上述第一加热器适于对上述检体腔室进行加热;其中上述检测模块还包括一光源单元、一光接收单元以及一电路板,上述光接收单元耦接上述电路板,上述光源单元提供至少一检测光线,上述检测光线经过上述卡匣而进入上述光接收单元;其中上述检测模块还包括一动力源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于凯黄菘斌钟崴宇李浚荣刘兴伦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