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双向空间单元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地下建筑
,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双向空间单元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城市交通建设如火如荼,随着国家进一步推进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地下商场战略,我国大中城市必将掀起地下工程建设的新一轮高潮,由于地下空间的稀缺性,对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地下快速公路、城市地下建筑空间”的城市地下综合体的需求巨大。日本和欧美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建设处于领先地位,最先倡导并提出地下城市和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化和立体化开发理念,1990年提出东京宣言:大力开发地下空间,开始人类新的穴居时代,2010年国际隧道协会扩展到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并宣告:21世纪是地下空间的世纪。对标国际大都市,变粗放式、摊大饼城市发展模式为集约式、立体化模式,向地下要空间;突破城市土地、空气、水源、绿地、人均城市空间、能源、环境等资源环境总量约束;对交通拥堵、空气污浊、噪音污染、视觉污染、城市看海、绿化不足、房地产财政转型、老城区活力下降等招招致命的城市病进行综合整治;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培育国际领先的高端产业集群。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多以大型地下交通枢纽结合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双向空间单元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1)、边柱(2)、中柱(3)、挡土墙(4)、横梁(5)、管廊板(6)、肋梁(7)、顶板(8)、底板(9)、输电舱(10)、输电口(11)、管廊舱(12)、交通舱(13),所述的基础(1)沿纵向通长布置,边柱(2)沿外侧基础(1)每隔3~5m布置一个在基础(1)上方,中柱(3)沿内侧基础(1)每隔3~5m布置一个在基础(1)上方,基础(1)与柱钢筋一起绑扎,整体浇筑,挡土墙(4)布置在两纵向相邻边柱(1)之间,横梁(5)设置在边柱(1)和中柱(2)的上边缘,管廊板(6)通长设置在横梁(5)的上方,肋梁(7)每隔3~5m纵向放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双向空间单元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1)、边柱(2)、中柱(3)、挡土墙(4)、横梁(5)、管廊板(6)、肋梁(7)、顶板(8)、底板(9)、输电舱(10)、输电口(11)、管廊舱(12)、交通舱(13),所述的基础(1)沿纵向通长布置,边柱(2)沿外侧基础(1)每隔3~5m布置一个在基础(1)上方,中柱(3)沿内侧基础(1)每隔3~5m布置一个在基础(1)上方,基础(1)与柱钢筋一起绑扎,整体浇筑,挡土墙(4)布置在两纵向相邻边柱(1)之间,横梁(5)设置在边柱(1)和中柱(2)的上边缘,管廊板(6)通长设置在横梁(5)的上方,肋梁(7)每隔3~5m纵向放置一个在两横梁(5)上方,下边缘紧压管廊板(6)的上边缘,顶板(8)放置在肋梁(7)的上方,在底部边柱(1)和中柱(2)之间设置底板(9),两横向管廊板(6)的空隙为输电口(11),输电口(11)上方的两肋梁(7)之间的舱体为输电舱(10),其他肋梁(7)之间的舱体为管廊舱(12),管廊板(6)与底板(9)之间为交通舱(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双向空间单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边柱(2)和中柱(3)截面尺寸相同,两者中心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中柱(3)竖向中心线至单元结构边侧的距离为单元结构长度的1/4,纵向边柱(2)之间的距离为单元结构长度的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双向空间单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廊板(6)宽度比横梁(5)长度短30~50cm,管廊板(6)外侧与横梁(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年,步友滨,吴金国,赵津津,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