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一伟专利>正文

一种棉木棉混纺纱线及其加湿柔软预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156814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06: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棉木棉混纺纱线及其加湿柔软预处理方法,该棉木棉混纺纱线由棉纤维和木棉纤维混纺而成,其中,木棉纤维占比5‑20%,棉纤维占比80‑95%;木棉纤维与棉纤维混纺相容性较好,在纺纱过程中可以减少过多的磨损飞出;该预处理方法采用浸渍法对混纺纱线进行织造前的预处理,使该混纺纱线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及抗静电性能,使得过多的木棉纤维毛羽在织造过程中不易磨损折断,节省能耗。

A Kind of Cotton-Kapok Blended Yarn and Its Wetting and Softening Pretreatment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棉木棉混纺纱线及其加湿柔软预处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混纺纱
,特别涉及一种混纺纱及其预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木棉纤维是木棉树的果实纤维,纤维附着于木棉蒴果壳体内壁,由内壁细胞生长而成,与棉纤维同属于单细胞纤维。木棉纤维是一种天然纤维素纤维,具有绿色环保、中空度高、保暖性好、天然抗菌、吸湿导湿等特性,随着纺纱技术的提高,木棉纤维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木棉纤维表面光滑、无转曲,壁薄、中空大,压扁后呈扁平带状;木棉纤维的平均长度为16mm,比棉纤维短很多;木棉纤维细而脆,单纤维强力测试很困难,与棉相比,木棉纤维的断裂伸长率和断裂强度都比较低;化学结构与棉相似,均显纤维素的图谱特征;木棉纤维的结晶度远低于棉纤维,结构比较疏松;木棉纤维的回潮率高于棉纤维,吸湿性较好;中断称重法测得的木棉纤维细度比棉纤维细很多,线密度是棉纤维的1/2。从木棉纤维的结构分析显现,纺纱制备木棉混纺纱线,木棉纤维与棉纤维混纺相容性较好,同属植物纤维长度的离散率接近,相对牵伸抱合力好有可纺性。其他动、植物纤维的粗细度、化学纤维的整齐度,会增加与木棉纤维混纺的离散率,相容性差使得木棉纤维在纺纱过程中过多的磨损飞出。木棉纤维被采摘下来后从加工到使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外力的作用,从而使木棉纤维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其逐步损伤到破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漫长过程,往往是各种力组合作用和反复作用的结果。另外在木棉/棉混纺纱中,木棉纤维更多地分布在纱线的外侧,并且在加工和使用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掉毛”或掉碎屑现象,木棉纤维也容易发生破裂。专利CN201110121172.0公开了一种木棉纤维与棉纤维的混合纱线的后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定型:将木棉纤维与棉纤维的混合纱线在80℃-100℃的温度和40-50kPa的压力下定型,定型时间为1-1.5小时;(2)给湿:将步骤(1)获得的产物,在密闭环境中,相对湿度为95-100%下,给湿1~1.5小时;(3)上蜡:然后将接湿后的纱线穿过蜡块进行上蜡。采用该专利技术的方法对木棉纤维与棉纤维的混合纱线进行后处理,可解决由于木棉混纺纱捻度高而产生的小辨子纱,纱的毛羽得到改善,光洁度提高,客户反应良好,强力增加,后道企业的织造断头大大减少;但是,该专利技术中,棉木棉纱线在纺纱过程中木棉纤维中腔壁大部分已经被压扁,定型工艺使木棉纤维在染整煮炼整理过程中不易恢复圆形中腔壁,另外靠络筒机导纱装置的金属压片来调节卷绕的张力、松紧度及纱线的成型,纱线穿过金属张力片时在按压的作用下增加了木棉纤维的压折磨损,不能很好解决木棉纤维的损耗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棉木棉混纺纱线及其加湿柔软预处理方法,该棉木棉混纺纱线由棉纤维和木棉纤维混纺而成,在织造过程中可以减少过多的磨损飞出;该预处理方法采用浸渍法对混纺纱线进行织造前的预处理,使该混纺纱线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及抗静电性能,使得过多的木棉纤维毛羽在织造过程中不易磨损折断,节省能耗。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棉木棉混纺纱线加湿柔软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40-50℃,用亲水软油物质加水充分调和均匀配置成处理液,所述亲水软油物质用于纺织品的平滑、柔软整理;S2.浸渍混纺纱线加湿处理:将筒纱上部朝下放入配置好的处理液中,浸渍好后拿起,将筒纱上部朝上摆放,使处理液从上至下流入未浸渍的筒纱下部;所述筒纱由棉木棉混纺纱线缠绕在纱筒上形成;S3.浸渍混纺纱线加湿处理后,将筒纱封闭静置使混纺纱线湿度均匀,待测试湿度和回潮率后进行上机织造。在本专利技术中,采用浸渍法对混纺纱线进行织造前的预处理,使该混纺纱线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及抗静电性能,赋予纱线柔软性、平滑性,使得过多的木棉纤维毛羽在织造过程中不易磨损折断,增加湿度能够减少短绒飞毛,增加纱线的强力,同时改善了车间作业环境减少了粉尘污染排放。另外,在后期的织造过程中,能够节省能耗。具体地,在所述步骤S1中,所述亲水软油物质可采用RFS-222脂肪酸有机胺化合物,所述处理液中含RFS-222脂肪酸有机胺化合物的量为3~10%(o.w.f)。一般的,采用RFS-222脂肪酸有机胺化合物加水配置成含该化合物10%的处理液。具体地,在所述步骤S1中,所述亲水软油物质还可以是采用线性改性氨基硅油,采用该线性改性氨基硅油配置成的处理液含线性改性氨基硅油的量为20%,所述处理液中还含有6.8%的乳化剂、1.6%的40%冰醋酸和71.6%的水。线性改性氨基硅油适用于各种纤维、制条、纱线等织物的平滑处理。具体地,在所述步骤S2中,筒纱浸渍处理液高度距离为10-15cm,浸渍时间为10-20s,控制水分湿度。具体地,在所述步骤S3中,将筒纱封闭静置的具体方法为:采用封闭塑料膜罩住筒纱,捂焖纱线融合渗透处理液,使纱线湿度均匀,其中,搁置时间为6-8h,其中,在6h之后开始测试湿度和回潮率。为了控制混纺纱线的水分湿度。具体地,在搁置过程中,采用便携式纱线测湿仪来测试混纺纱线的湿度和回潮率;所述湿度和所述回潮率的要求范围分别为55-75%和15-22%,可以上机织造。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棉木棉混纺纱线,该棉木棉混纺纱线由木棉纤维和棉纤维混纺而成,且二者的含量分别为:5-20%和80-95%。木棉纤维与棉纤维混纺相容性较好,制成的棉木棉混纺纱线相比于用其他纤维与木棉纤维的混纺纱线,在纺纱过程中可以减少过多的磨损飞出。本专利技术的优势在于: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棉木棉混纺纱线及其加湿柔软预处理方法,该棉木棉混纺纱线由棉纤维和木棉纤维混纺而成,在织造过程中可以减少过多的磨损飞出;该预处理方法采用浸渍法对混纺纱线进行织造前的预处理,使该混纺纱线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及抗静电性能,使得过多的木棉纤维毛羽在织造过程中不易磨损折断,节省能耗。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实施例1:本实施例采用的混纺纱线支数为40英支;S1.在40-50℃,用RFS-222脂肪酸有机胺化合物加水充分调和均匀配置成含该化合物10%的处理液;S2.浸渍混纺纱线加湿处理:将筒纱上部朝下放入配置好的处理液中,筒纱浸渍处理液高度距离为10-15cm,浸渍时间为10-20s,之后拿起,将筒纱上部朝上摆放,使处理液从上至下流入未浸渍的筒纱下部;筒纱由棉木棉混纺纱线缠绕在纱筒上形成;S3.用封闭塑料膜罩住,捂焖纱线融合渗透溶液,搁置6-8小时;6小时以后要开始测试湿度和回潮率;S4.用型号为YG201B的便携式纱线测湿仪测试湿度和回潮率,二者分别为:55-75%和15-22%,之后上机织造。实施例2:本实施例采用的混纺纱线支数为10英支;S1.在40-50℃,用RFS-222脂肪酸有机胺化合物加水充分调和均匀配置成含该化合物10%的处理液;S2.浸渍混纺纱线加湿处理:将筒纱上部朝下放入配置好的处理液中,筒纱浸渍处理液高度距离为10-15cm,浸渍时间为10-20s,之后拿起,将筒纱上部朝上摆放,使处理液从上至下流入未浸渍的筒纱下部;筒纱由棉木棉混纺纱线缠绕在纱筒上形成;S3.用封闭塑料膜罩住,捂焖纱线融合渗透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棉木棉混纺纱线加湿柔软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在40‑50℃,用亲水软油物质加水充分调和均匀配置成处理液,所述亲水软油物质用于纺织品的平滑、柔软整理;S2.浸渍混纺纱线加湿处理:将筒纱上部朝下放入配置好的处理液中,浸渍好后拿起,将筒纱上部朝上摆放,使处理液从上至下流入未浸渍的筒纱下部;所述筒纱由棉木棉混纺纱线缠绕在纱筒上形成;S3.浸渍混纺纱线加湿处理后,将筒纱封闭静置使混纺纱线湿度均匀,待测试湿度和回潮率后进行上机织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棉木棉混纺纱线加湿柔软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在40-50℃,用亲水软油物质加水充分调和均匀配置成处理液,所述亲水软油物质用于纺织品的平滑、柔软整理;S2.浸渍混纺纱线加湿处理:将筒纱上部朝下放入配置好的处理液中,浸渍好后拿起,将筒纱上部朝上摆放,使处理液从上至下流入未浸渍的筒纱下部;所述筒纱由棉木棉混纺纱线缠绕在纱筒上形成;S3.浸渍混纺纱线加湿处理后,将筒纱封闭静置使混纺纱线湿度均匀,待测试湿度和回潮率后进行上机织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棉木棉混纺纱线加湿柔软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所述亲水软油物质为RFS-222脂肪酸有机胺化合物,所述处理液中含RFS-222脂肪酸有机胺化合物的量为3~10%(o.w.f)。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棉木棉混纺纱线加湿柔软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所述亲水软油物质为线性改性氨基硅油,采用该线性改性氨基硅油配置成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一伟
申请(专利权)人:杨一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