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输辊道与传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15088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04:58
本申请提供一种传输辊道,包括:排列成传输通道的若干辊子,动力输入辊,弹性传送带,动力输入装置;所述辊子套在所述弹性传送带绕接成的封闭环形带之内,承受所述弹性传送带的弹性力;所述动力输入辊套接所述弹性传送带的起始端,其端部连接动力输入装置的动力输入,所述动力输入辊在所述动力输入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所述动力输入辊转动带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后带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各个辊子转动。本申请采用弹性传送带套接传输辊子,并以此方式代替现有的链条套接传输辊子的方式。采用此方式能够减少能量耗损;采用弹性传送带故障点相对较少,故障率较低;若弹性传送带发生断裂,维修方式也较简单,较为省时省力。

A transmission roller and transmiss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传输辊道与传输系统
本申请涉及机械传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传输辊道与传输系统。
技术介绍
在货品传输领域,传输辊道运用越来越普及,例如在工业生产车间,传输辊道可用于传输物料,从而降低人工搬运的压力。又例如,在机场、车站等出行场所,也常用传输辊道进行传输行李物品,一方面,采用传输辊道传输旅客携带的大件行李,可缓解旅客在出行时需要搬运的压力;与此同时,在上述出行场所,还能够将传输辊道运用在对行李物品的安检上,从而保证旅客出行安全。在现有的大部分传输辊道中,基本上传输辊道的辊子中使用链条相互带动。请参照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链条连接传输辊子形成的传输辊道的示意图。在图1中显示,相邻的两个辊子之间使用一个环形链条。采用这样的方式,除在端部的辊子外,其余辊子均套接至少两个链条。通过电机将动力传输给处于众多辊子中的中间两个辊子,中间的两个辊子运动,然后中间的两个辊子通过一拖一的链条连接方式,将运动传输给两侧的辊子,从而实现所有辊子运动。上述现有技术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上述采用链条的连接方式,需要多根链条实现动力传递,而链条自重较重,使能量利用率低。其次,链条长时间的磨损会导致链条断裂,一旦出现任意一个链条断裂,会造成整个传输辊道无法使用;造成故障点多,故障率较高。第三,链条维修时,由于链条型号的限制,可能花费的费用也较高,同时对维修设备要求较高,维修难度也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传输辊道与传输系统,用以解决现有的传输辊道的能效利用率低、故障率高以及出现故障时装配困难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传输辊道,包括:排列成传输通道的若干辊子,动力输入辊,弹性传送带,动力输入装置;所述辊子套在所述弹性传送带绕接成的封闭环形带之内,承受所述弹性传送带的弹性力;所述动力输入辊套接所述弹性传送带的起始端,其端部连接动力输入装置的动力输入,所述动力输入辊在所述动力输入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所述动力输入辊转动带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后带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各个辊子转动。可选的,所述传输辊道上对应各个辊子设有张紧轮;所述张紧轮安置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两个相邻的辊子之间;两个相邻的所述张紧轮通过所述弹性传送带将位于两者之间的辊子绕接成包角结构。可选的,所述辊子与所述张紧轮上均具有与所述弹性传送带外径尺寸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弹性传送带通过所述凹槽绕接在所述辊子及所述张紧轮上。可选的,所述动力输入辊上连接两条弹性传送带,相应的,所述动力输入辊上至少具有两个与所述弹性传送带外径尺寸相匹配的凹槽,两条弹性传送带分别通过所述凹槽绕接在所述动力输入辊上。可选的,所述弹性传送带的末端套接置于所述传输通道端侧的辊子。可选的,所述动力输入辊通过动力输入装置提供动力,所述动力输入装置包括:电机、驱动轴,第一驱动链轮,第二驱动链轮,驱动链条;所述电机输出轴上装有第一驱动链轮,所述驱动轴上安装有第二驱动链轮,所述第一驱动链轮和第二驱动链轮之间通过所述驱动链条连接;所述驱动轴与所述动力输入辊同轴固定连接;通过上述机构,所述电机带动所述动力输入辊转动。可选的,所述驱动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动力输入辊连接。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传输系统,包括:传输辊道与传输托盘;所述传输托盘安置在所述传输辊道上,其上部设置承载待运输工件的空间,所述传输托盘在所述传输辊道的运动带动下运动;所述传输辊道包括:排列成传输通道的若干辊子,动力输入辊,弹性传送带,动力输入装置;所述辊子套在所述弹性传送带绕接成的封闭环形带之内,承受所述弹性传送带的弹性力;所述动力输入辊套接所述弹性传送带的起始端,其端部连接动力输入装置的动力输入,所述动力输入辊在所述动力输入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所述动力输入辊转动带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后带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各个辊子转动。可选的,所述传输辊道上对应各个辊子设有张紧轮;所述张紧轮安置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两个相邻的辊子之间;两个相邻的所述张紧轮通过所述弹性传送带将位于两者之间的辊子绕接成包角结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传输系统,包括:传输辊道与传输带;所述传输带绕接在所述传输辊道上,其上部设置承载待运输工件的空间,所述传输带在所述传输辊道的运动带动下运动;所述传输辊道包括:排列成传输通道的若干辊子,动力输入辊,弹性传送带,动力输入装置;所述辊子套在所述弹性传送带绕接成的封闭环形带之内,承受所述弹性传送带的弹性力;所述动力输入辊套接所述弹性传送带的起始端,其端部连接动力输入装置的动力输入,所述动力输入辊在所述动力输入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所述动力输入辊转动带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后带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各个辊子转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以下优点:本申请提供一种传输辊道,包括:排列成传输通道的若干辊子,动力输入辊,弹性传送带,动力输入装置;所述辊子套在所述弹性传送带绕接成的封闭环形带之内,承受所述弹性传送带的弹性力;所述动力输入辊套接所述弹性传送带的起始端,其端部连接动力输入装置的动力输入,所述动力输入辊在所述动力输入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所述动力输入辊转动带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后带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各个辊子转动。本申请采用弹性传送带套接传输辊子,并以此方式代替现有的链条套接传输辊子的方式;相比采用链条套接传输辊子的结果,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明显的优点。首先,在传输辊道工作过程中,由于使用了质量比链条小很多的弹性传送带,显著减少了传输环节的无效的能量耗损。其次,采用该方式,一条弹性传送带能够带动多个辊子,相比于现有技术中,一条链条仅能套接两个辊子的方式,采用弹性传送带故障点相对较少,故障率较低。最后,在传输过程中若弹性传送带发生断裂,只需要采用简单的烧接方式就可以将断裂部位重新连接,这种维修方式相对省时省力,并能够快速回复整个传输辊道的正常运转,降低对生产节奏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链条连接传输辊子形成的传输辊道的示意图。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输辊道的俯视局部示意图。图2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输辊道的主视局部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输辊道动力输入辊与动力输入装置的连接方式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输辊道的主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本申请提供一种传输辊道与传输系统,以下采用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的传输辊道以及传输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进行描述。如图2a与2b所示,其分别为本申请提供的传输辊道的俯视局部示意图与主视局部示意图,所述传输辊道包括排列成传输通道的若干辊子,动力输入辊102,弹性传送带103以及弹性传送带104,动力输入装置。所述辊子,如图2a与2b中所显示的所有辊子,例如辊子101a与辊子101b,以及动力输入辊102,均套在所述弹性传送带103绕接成的封闭环形带之内,承受所述弹性传送带103的弹性力。本实施例中,在传输辊道工作时,为使所述弹性传送带103以及所述弹性传送带104处于合适的拉伸状态,在排列成传输通道的若干辊子的每个辊子的两侧都设有张紧轮。如图2b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传输辊道,其特征在于,包括:排列成传输通道的若干辊子,动力输入辊,弹性传送带,动力输入装置;所述辊子套在所述弹性传送带绕接成的封闭环形带之内,承受所述弹性传送带的弹性力;所述动力输入辊套接所述弹性传送带的起始端,其端部连接动力输入装置的动力输入,所述动力输入辊在所述动力输入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所述动力输入辊转动带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后带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各个辊子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传输辊道,其特征在于,包括:排列成传输通道的若干辊子,动力输入辊,弹性传送带,动力输入装置;所述辊子套在所述弹性传送带绕接成的封闭环形带之内,承受所述弹性传送带的弹性力;所述动力输入辊套接所述弹性传送带的起始端,其端部连接动力输入装置的动力输入,所述动力输入辊在所述动力输入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所述动力输入辊转动带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后带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各个辊子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辊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辊道上对应各个辊子设有张紧轮;所述张紧轮安置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两个相邻的辊子之间;两个相邻的所述张紧轮通过所述弹性传送带将位于两者之间的辊子绕接成包角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辊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子与所述张紧轮上均具有与所述弹性传送带外径尺寸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弹性传送带通过所述凹槽绕接在所述辊子及所述张紧轮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辊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入辊上连接两条弹性传送带,相应的,所述动力输入辊上至少具有两个与所述弹性传送带外径尺寸相匹配的凹槽,两条弹性传送带分别通过所述凹槽绕接在所述动力输入辊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辊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传送带的末端套接置于所述传输通道端侧的辊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辊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入辊通过动力输入装置提供动力,所述动力输入装置包括:电机、驱动轴,第一驱动链轮,第二驱动链轮,驱动链条;所述电机输出轴上装有第一驱动链轮,所述驱动轴上安装有第二驱动链轮,所述第一驱动链轮和第二驱动链轮之间通过所述驱动链条连接;所述驱动轴与所述动力输入辊同轴固定连接;通过上述机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飞行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迪迈威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