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红萍与水稻共生节肥减排增产的双季稻种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140087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02: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的一种采用红萍与水稻共生节肥减排增产的双季稻种植方法,具体说是一种红萍与水稻共生来减少氮肥施用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双季稻产量的方法。该方法是将红萍引入水稻生产,构建“稻萍”共生复合系统,以实现实现省氮、减排、高产,促进稻田土壤养分循环,改进耕作制度,建立一种新型双季稻种植模式。随着稻田养萍年限的延长,“稻萍”共生对双季稻的增产作用越来越明显,“稻萍”复合生态系统较常规稻作系统具有增产减排效果,可以解决我国南方稻田土壤质量下降、肥料利用率偏低等问题。具有推广价值。

A Double Cropping Rice Planting Method Using Azolla and Rice Symbiotic Fertilizer Saving, Emission Reduction and Yield Increa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红萍与水稻共生节肥减排增产的双季稻种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种植
,特别涉及一种采用红萍与水稻共生节肥减排增产的双季稻种植方法,具体说是一种红萍与水稻共生来减少氮肥施用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双季稻产量的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是稻米生产和消费大国。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其生产不仅关系到全国粮食安全,也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对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双季稻种植是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种植方式,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6%。在人口增长、环境变化、农田质量下降等多重压力下,如何构建安全、优质、高产、低耗、生态的生产种植模式是双季稻区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双季稻在中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最早见于公元前3世纪的《山海经》的记载。双季稻就是一年中种一季早稻再种一季晚稻。五月中下旬开始插种早稻秧,到七月中下旬时收割早稻,然后紧跟着翻耕水田、插种晚稻秧苗,要赶在农历立秋前插种完毕,到11月时收割晚稻,赶在降霜前完成收割。单季稻在每年六月中下旬到七月初插秧,十月中下旬开始收割。单季稻每亩产量要比双季稻的一季高,但总量比双季稻低好多。双季稻的出现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力资源,增加粮食产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稻田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是稻田生态环境研究领域的热点,CH4和N2O是土壤中的有机碳和活性氮经过一系列复杂转化过程的产物。稻田CH4排放与N2O排放具有相互消长的关系,水分管理是影响CH4和N2O排放的关键因素,而在不同的水分管理条件下,CH4和N2O排放的消长关系表现特别明显。施用化学氮肥是影响N2O和CH4排放的重要措施。红萍(Azollaimbircata(Roxb.)Nakai),亦称“满江红”,属槐叶苹目、满江红科、满江红属,它是一种起源于晚白垩纪之前(约5800万年前)的古老水生蕨类植物,其进化完美度较高,因此能繁衍至今。红萍的叶腔中存在共生蓝藻菌,固氮能力强,是天然的生物氮肥工厂,水稻生产的主要绿肥种类,有机畜禽生产、食用菌生产的廉价原料。因此,将红萍引入水稻生产,构建“稻萍”共生复合系统,对于实现省氮、减排、高产,促进稻田土壤养分循环,改进耕作制度,构建新型双季稻种植模式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红萍与水稻共生节肥减排增产的双季稻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构建“稻萍”共生复合系统,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水稻栽培管理1.1稻种选择,稻种包括水稻(OryzasativaL.)、旱稻和晚稻,所述双季稻中早稻品种选择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丰产稳产早稻品种,“T优705”;晚稻品种选择岳阳市农科所选育的,中熟晚籼稻品种,“岳优9113”;该两种都属于水稻;1.2水稻栽培管理A,早稻栽培管理(1)播种育秧前对种子进行筛选,剔除不饱满,残缺的种子,然后浸种;(2)早稻育秧选择在清明节气前后,对育秧地进行平整,排除多余水分,铺设育秧盘,播种后覆土,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温;育秧期间,每天上午,掀开塑料薄膜,通风2小时;待秧苗长至10㎝左右时,覆水;待播种后25天左右,即可移栽秧苗;(3)水稻田在插秧之前7-10天,进行平整,并施入基肥;在插秧前1-2天喷防虫剂和防冻剂;在五一节后进行插秧移栽;(4)水稻插秧后喷施除草剂灭草,水稻生育期内喷雾3次农药防止病害和虫害;(5)稻田水分管理采用当地淹水-晒田-干湿交替的方式,具体为分蘖期,孕穗期内深水管理,灌浆期成熟期内浅水,保持稻田湿润,收获前一星期开始排水。(6)在7月中旬早稻成熟,成熟后选择晴天,依照田块大小选择进行收割机收割或人工进行收获,收割时做到田间无水,以免稻谷浸泡在水中,影响稻米质量;(7)早稻收割后将秸秆焚烧还田。B.晚稻栽培管理(1)晚稻育秧选择在夏至节气前,其他育秧措施同早稻;(2)晚稻在大暑节气前后进行移栽,并施入基肥,晚稻的移栽与管理,与早稻田间管理一致;(3)晚稻应防治二代螟虫、三代螟虫、纹枯病、稻瘟病;(4)晚稻成熟在霜降节气前后,晚稻成熟后在晴天收获,收割时,做到田间无水。以免稻谷浸泡在水中影响稻谷质量。(5)晚稻收割后将秸秆焚烧还田。步骤2.红萍的放养,红萍(Azollaimbircata(Roxb.)Nakai),亦称“满江红”,属槐叶苹目、满江红科、满江红属;“稻萍”共生系统的红萍选择卡州萍(Azollacaroliniana);在早稻、晚稻移栽后5-7天放养红萍,鲜萍放养量为1000㎏hm-2;水稻插秧后,养萍水稻田不喷施除草剂。所述施入基肥为氮肥尿素,200㎏hm-2N;磷肥过磷酸钙,85㎏hm-2P2O5;钾肥氧化钾,100㎏hm-2K2O。所述喷施的除草剂为每亩用湖南科思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10%吡嘧磺隆双草醚,各30ml同溶于20L水,用喷器喷施在稻田。所述喷雾3次的农药包括:在移栽前2-3天,每亩用江西众合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10g甲维盐三唑磷,溶于20L水喷施于农田,防治叶瘟、二化螟的主要害虫;水稻幼穗分化末期至破口期,每亩用12g拿敌稳别名拜耳和10g氟啶虫胺腈别名陶氏益农的药剂溶于20L水喷施于农田,防控稻瘟病、稻曲病及纹枯病,还能有效防治病虫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钻心虫;水稻穗期,每亩用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生产的吡蚜酮5g和江西众合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甲维盐虫酰肼10g溶于20L水喷施于农田,防治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红萍引入水稻生产,构建“稻萍”共生复合系统,以实现实现省氮、减排、高产,促进稻田土壤养分循环,改进耕作制度,构建新型双季稻种植模式的目标。随着稻田养萍年限的延长,“稻萍”共生对双季稻的增产作用越来越明显,“稻萍”复合生态系统较常规稻作系统具有增产减排效果,具有推广价值。附图说明图1常规稻作系统田间示意图。图2为“稻萍”共生复合生态系统田间示意图,图中水面上的小白点为红萍。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采用红萍与水稻共生节肥减排增产的双季稻种植方法,该方法是将红萍引入水稻生产,构建“稻萍”共生复合系统,以实现实现省氮、减排、高产,促进稻田土壤养分循环,改进耕作制度,建立一种新型双季稻种植模式。下面结合附图后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予以进一步说明。水稻(OryzasativaL.)是禾本科,草本稻属植物,一年生,单子叶,性喜温湿,是稻属中作为粮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种,区别于旱稻。水稻在我国的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而产量则占一半以上;本专利技术的早稻品种选择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丰产稳产早稻品种,“T优705”;晚稻品种选择岳阳市农科所选育的,中熟晚籼稻品种,“岳优9113”;播种育秧前对种子进行筛选,剔除不饱满,残缺的种子,然后浸种;育秧、移栽、放养红萍,田间管理,收割后将秸秆焚烧还田;具体实施情况如图1、图2所示。下面以实施例予以进一步说明。实施例2014-2015年在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万庾镇吴家桥村(29°24′N,112°30′E,海拔35m)开展试验,试验地未与洞庭湖湖区平原,是典型的双季稻种植区。试验为单因素试验,处理为:“稻萍”共生不施肥(RAN0);常规稻作不施肥(RMR0);“稻萍”共生减半施氮100㎏hm-2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采用红萍与水稻共生节肥减排增产的双季稻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构建“稻萍”共生复合系统,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水稻栽培管理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红萍与水稻共生节肥减排增产的双季稻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构建“稻萍”共生复合系统,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水稻栽培管理1.1稻种选择,稻种包括水稻(OryzasativaL.)、旱稻和晚稻,所述双季稻中早稻品种选择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丰产稳产早稻品种,“T优705”;晚稻品种选择岳阳市农科所选育的,中熟晚籼稻品种,“岳优9113”;该两种都属于水稻;1.2水稻栽培管理A,早稻栽培管理(1)播种育秧前对种子进行筛选,剔除不饱满,残缺的种子,然后浸种;(2)早稻育秧选择在清明节气前后,对育秧地进行平整,排除多余水分,铺设育秧盘,播种后覆土,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温;育秧期间,每天上午,掀开塑料薄膜,通风2小时;待秧苗长至10㎝时,覆水;待播种后23-27天,即可移栽秧苗;(3)水稻田在插秧之前7-10天,进行平整,并施入基肥;在插秧前1-2天喷防虫剂和防冻剂;在五一节后进行插秧移栽;(4)水稻插秧后喷施除草剂灭草,水稻生育期内喷雾3次农药防止病害和虫害;(5)稻田水分管理采用当地淹水-晒田-干湿交替的方式,具体为分蘖期,孕穗期内深水管理,灌浆期成熟期内浅水,保持稻田湿润,收获前一星期开始排水;(6)在7月中旬早稻成熟,成熟后选择晴天,依照田块大小选择进行收割机收割或人工进行收获,收割时做到田间无水,以免稻谷浸泡在水中,影响稻米质量;(7)早稻收割后将秸秆焚烧还田;B.晚稻栽培管理(1)晚稻育秧选择在夏至节气前,其他育秧措施同早稻;(2)晚稻在大暑节气前后进行移栽,并施入基肥,晚稻的移栽与管理,与早稻田间管理一致;(3)晚稻应防治二代螟虫、三代螟虫、纹枯病、稻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昭海王上臧华栋杨亚东聂江文许和水朱波胡跃高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