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程玉琳专利>正文

一种聚能循环加热用温室大棚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3984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02: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聚能循环加热用温室大棚,包括棚体和水箱,以及位于棚体中间的支撑柱,其中在水箱上设有水泵,在支撑柱上倾斜设有支撑杆,在支撑杆上分别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在进水管与出水管之间设有若干蓄热管,在棚体内的地面下铺设有导热管,导热管的一端连接有入水管,另一端连接有回水管,通过水的循环将大棚顶部的一部分热能带到垄内,这样降低了放风降温的次数,而且还很好的提高土壤的温度,有效的防止了寒根的情况,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另外设置的防护帘不仅可以对毛细管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而且还可以避免大棚顶部放风帘内侧的水滴滴落到植物上,有效的预防了灰霉病等病害的发生。

A Greenhouse Greenhouse for Recycling Heating with Energy Accumul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能循环加热用温室大棚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温室大棚,尤其是一种聚能循环加热用温室大棚。
技术介绍
目前,在现有的温室大棚中,棚体内的温度受光照、保温的作用一般都比较高,冬季棚体顶部的温度大概在10℃-40℃,夏季能够在10℃-50℃,所以在白天需要进行放风降温,但是地表上土壤的温度最高一般在15℃左右,不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特别是在冬季,由于土壤温度过低,还会产生寒根的情况,另外由于大棚内外的温差,在大棚顶部还容易产生水滴,当水滴滴落到植物上时,很容易发生灰霉病等病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聚能循环加热用温室大棚。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聚能循环加热用温室大棚,包括棚体和水箱,以及位于所述棚体中间的支撑柱,其中在所述水箱上设有水泵,在所述支撑柱上倾斜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棚体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杆上分别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在所述进水管与出水管之间设有若干蓄热管,在所述棚体内的地面下铺设有导热管,所述导热管的一端连接有入水管,所述导热管的另一端连接有回水管,所述进水管、出水管、入水管和回水管的前端均堵死,所述出水管的末端通过出水三通阀分别与所述水箱和入水管的末端连接,所述回水管的末端通过回水三通阀分别与所述水箱和水泵的入水口连接,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进水管的末端连接,在所述回水管的末端设有稳压阀。进一步改进:所述蓄热管为毛细管,所述毛细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毛细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管连通。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水管与出水管的末端通过循环管连通,所述蓄热管为太阳能热管,所述太阳能热管的顶端与所述出水管连接。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水管、出水管、蓄热管、入水管、回水管和导热管均为黑色。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棚体内的地面上有若干垄,所述导热管铺埋在垄内。进一步改进:在所述进水管与出水管之间设有防护帘,所述毛细管位于所述防护帘上。本专利技术的优点:通过水泵带动水进行循环,通过水的循环将大棚顶部的一部分热能带到垄内,这样降低了放风降温的次数,而且还很好的提高土壤的温度,有效的防止了寒根的情况,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另外设置的防护帘不仅可以对毛细管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而且还可以避免大棚顶部放风帘内侧的水滴滴落到植物上,有效的预防了灰霉病等病害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侧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蓄热管采用太阳能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以下详细说明。如图1-3所示,一种聚能循环加热用温室大棚,包括棚体1和水箱5,以及位于所述棚体1中间的支撑柱2,其中在所述水箱5上设有水泵4,在所述支撑柱2上倾斜设有支撑杆3,所述支撑杆3的另一端与所述棚体1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杆3上分别设有进水管31和出水管32,在所述进水管31与出水管32之间设有若干蓄热管,在所述棚体1内的地面下铺设有导热管60,所述导热管60的一端连接有入水管66,所述导热管60的另一端连接有回水管61,所述进水管31、出水管32、入水管64和回水管61的前端均堵死,所述出水管32的末端通过出水三通阀33分别与所述水箱5和入水管64的末端连接,所述回水管61的末端通过回水三通阀63分别与所述水箱5和水泵4的入水口连接,所述水泵4的出水口与所述进水管31的末端连接,在所述回水管61的末端设有稳压阀62,在所述进水管31与出水管32之间设有防护帘34,所述蓄热管位于所述防护帘34上。当所述蓄热管为毛细管301时,所述毛细管301的一端与所述进水管31连通,所述毛细管301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管32连通,并且毛细管301为黑色,此时水泵4将水抽送到进水管31内,然后在经过毛细管301加热后进入出水管32中进行循环。当蓄热管为太阳能热管302时,所述进水管31与出水管32的末端通过循环管303连通,水泵将水抽送到进水管31,然后通过循环管303后进入到出水管32内,并且太阳能热管302的顶端与所述出水管32连接,水在经过出水管32时,太阳能热管302受热,使得太阳能热管302内的介质蒸发,并且流动到太阳能热管302的顶部,此时与出水管32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太阳能热管302内的介质遇冷液化后流回太阳能热管302的底部,然后再受热蒸发循环下去。工作时,首先将出水三通阀33打开,使得出水管32的末端通过出水三通阀33与入水管64的末端连通,同时将回水三通阀63打开,使得水泵4的进水口通过回水三通阀63与水箱5连通,同时再开启稳压阀62,这样水泵4将水箱内的水抽送至进水管31后,水流依次经过毛细管301或循环管303、出水管32、入水管64、导热管60后进入到回水管61内,等到稳压阀62处开始出水时,关闭稳压阀62同时调整回水三通阀63,使得水泵4的进水口通过回水三通阀63与回水管61的末端连通,从而满足了水持续循环的需求;在此过程中,由于棚体1内的温度比较高,并且在棚体1的顶部还会受到阳光的照射,此时蓄热管在吸热时,一部分热源来自于大棚内热量的辐射,还有一部分来自于防护帘34对蓄热管的热传导,加热后的水通过循环,进入到导热管60内,从而提高棚内土壤的温度,改善了植物根系的生长环境,避免因为土壤温度过低出现寒根的情况;并且整个过程不需要外加热源,既能降低棚体内的温度,同时还提高了土壤的温度,进而减少了棚顶放风降温的次数;当不需要循环时,调整出水三通阀33,使得出水管32的末端通过出水三通阀33与水箱5连通,这样通过循环将所有的水再送回水箱5内即可。为了减少管内微生物的生长,因此所述进水管31、出水管32、蓄热管、入水管64、回水管61和导热管60均为黑色。在循环过程中,由于热量传送有限,为了更加高效的利用传递的热能,因此将导热管60铺埋在垄6内。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能循环加热用温室大棚,包括棚体和水箱,以及位于所述棚体中间的支撑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水箱上设有水泵,在所述支撑柱上倾斜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棚体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杆上分别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在所述进水管与出水管之间设有若干蓄热管,在所述棚体内的地面下铺设有导热管,所述导热管的一端连接有入水管,所述导热管的另一端连接有回水管,所述进水管、出水管、入水管和回水管的前端均堵死,所述出水管的末端通过出水三通阀分别与所述水箱和入水管的末端连接,所述回水管的末端通过回水三通阀分别与所述水箱和水泵的入水口连接,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进水管的末端连接,在所述回水管的末端设有稳压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能循环加热用温室大棚,包括棚体和水箱,以及位于所述棚体中间的支撑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水箱上设有水泵,在所述支撑柱上倾斜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棚体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杆上分别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在所述进水管与出水管之间设有若干蓄热管,在所述棚体内的地面下铺设有导热管,所述导热管的一端连接有入水管,所述导热管的另一端连接有回水管,所述进水管、出水管、入水管和回水管的前端均堵死,所述出水管的末端通过出水三通阀分别与所述水箱和入水管的末端连接,所述回水管的末端通过回水三通阀分别与所述水箱和水泵的入水口连接,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进水管的末端连接,在所述回水管的末端设有稳压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能循环加热用温室大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玉琳邵岐祥王国泽张称心韩畅阳王胜利李忠强张添舜
申请(专利权)人:程玉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