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器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3318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07: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分流器及空调器,分流器包括:分流座、旋流器;分流座具有一端开口的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的侧壁上设有阶梯面,旋流器安装在阶梯面上;旋流器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容纳腔底壁之间形成第一腔体,第一端面为旋流器的靠近第一容纳腔底壁的端面;旋流器上设有分流槽,使外部流体能够经过分流槽进入第一腔体,外部流体在第一腔体内混合均匀。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分流器,能有效地提高分流器的分流均匀性,减少了重力的影响,提高了分流的稳定性,提高换热器效率、减少空调性能波动,通过合理设计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的深度,降低液流的噪音,优化产品使用体验。

Shunt and air conditio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流器及空调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制冷
,具体涉及一种分流器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分流器是连接在热力膨胀阀的出口端的一种装置,在分流器的出口部位连接有毛细管,并和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的制冷流程连接,为蒸发器提供均匀的制冷剂。分流器的目的是使经过热力膨胀阀节流的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过分流器后能够均匀分配给蒸发器的每个制冷流程,使制冷剂能够以最大效能被利用,从而优化蒸发器的性能。由于制冷剂为气液混合物,流动比单相气体或单相液体复杂;同时在重力、干度、速度等条件影响下,气液两相呈现不同的流动状态,现有技术中的分流器普遍存在气液混合的均匀性、分配的均匀性难以保证,导致制冷剂无法发挥最大效能,制约了换热器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的分流器的均匀性难以保证,从而提供一种分流器及空调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分流器,包括:分流座、旋流器;分流座具有一端开口的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的侧壁上设有阶梯面,旋流器安装在阶梯面上;旋流器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容纳腔底壁之间形成第一腔体,第一端面为旋流器的靠近第一容纳腔底壁的端面;旋流器上设有分流槽,使外部流体能够经过分流槽进入第一腔体,外部流体在第一腔体内混合均匀。优选地,阶梯面设置在第一容纳腔的开口处的侧壁上,分流器还包括端盖,端盖固定连接在第一容纳腔的开口上,并将旋流器固定在阶梯面上。优选地,第一腔体的深度为L1,L1=(2n-1)*λ1/4,其中λ1为噪音测试中获取的第一腔体内噪声峰值频率对应的波长,n=(1,2,…)。优选地,端盖内也设有一端开口的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的开口朝向旋流器,第二容纳腔设置有流入通道,外部流体通过流入通道进入第二容纳腔后到达旋流器。优选地,第二容纳腔包括圆柱形第二腔体和喇叭形的第三腔体,第二腔体设于第二容纳腔的开口端,外部流体经流入通道进入第三腔体,再通过第二腔体到达旋流器。优选地,第二腔体的深度为L2,L2=(2n-1)*λ2/4,其中λ2为噪音测试中获取的第二腔体的噪声峰值频率对应的波长,n=(1,2,…)。优选地,旋流器包括旋流器本体,旋流器本体内部设有一端开口的分流腔,分流槽设置在分流腔的周壁上,分流槽使沿轴向进入的分流腔的流体沿径向螺旋流出。优选地,分流槽数量为N,其中N>2。优选地,分流腔的内径沿深度方向递减,和/或,分流槽对应的旋流器的侧壁的外径沿分流腔的深度方向递减。优选地,分流腔的开口端的内径为D1,分流腔的底端的内径为D2,其中D1/D2≥4。优选地,第一腔体的内径为D3,分流腔的开口端的内径为D1,其中D3/D1≥4。优选地,分流腔的开口端的旋流器本体上设有环形凸部,环形凸部与阶梯面配合。优选地,分流槽沿分流腔的轴向贯穿环形凸部。优选地,流入通道的横截为S4,旋流器的流通面积为S,其中S>S4,S=NTL3,N为分流槽数量,T为分流槽的径向宽度,D4流入通道的内径,L3为分流槽的沿分流腔的轴向的距离。优选地,分流槽的进气角度为θ1,175°≥θ1≥90°,和/或,分流槽的出气角度为θ2,135°≥θ2≥60°。优选地,第一容纳腔的底壁中心设有第一导流锥部,和/或,分流腔的底壁中心设有第二导流锥部。优选地,第一容纳腔的底部设有能够使第一腔体内的流体流出的至少两个的流出通道。优选地,第一容纳腔的侧壁上设有凸起的圆台,旋流器安装在圆台上;端盖将旋流器压紧固定在圆台上。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的分流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分流器及空调器至少具有下列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分流器,能有效地提高分流器的分流均匀性,减少了重力的影响,提高了分流的稳定性,提高换热器效率、减少空调性能波动,通过合理设计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的深度,降低液流的噪音,优化产品使用体验。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分流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分流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端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旋流器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旋流器的俯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分流器的实验仿真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分流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表示为:1、分流座;2、旋流器;3、第一容纳腔;4、阶梯面;5、第一端面;6、第一腔体;7、分流槽;8、端盖;9、第二容纳腔;10、流入通道;11、第二腔体;12、第三腔体;14、分流腔;15、环形凸部;16、第一导流锥部;17、第二导流锥部;18、流出通道;19、圆台。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结合图1至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分流器,包括:分流座1、旋流器2;分流座1具有一端开口的第一容纳腔3,第一容纳腔3的侧壁上设有阶梯面4,旋流器2安装在阶梯面4上;旋流器2的第一端面5与第一容纳腔3底壁之间形成第一腔体6,第一端面5为旋流器2的靠近第一容纳腔3底壁的端面;旋流器2上设有分流槽7,使外部流体能够经过分流槽7进入第一腔体6,外部流体在第一腔体6内混合均匀。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流器,适用于制冷循环系统,连接在热力膨胀阀的出口端,将气液两相制冷剂混合均匀的分配到多个毛细管路,使制冷剂参与换热器的热交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分流器增设了第一腔体,气液制冷剂经旋流器喷出后,在第一腔体内发生旋流,旋流使搅动混合更加充分,气液两相制冷剂能够充分混合,能够有效避免出现混合不均及气液分层,制冷剂混合均匀,分配到毛细管路中的制冷剂均匀性较好,有利于发挥制冷剂的最大效能。本实施例中,阶梯面4设置在第一容纳腔3的开口处的侧壁上,分流器还包括端盖8,端盖8固定连接在第一容纳腔3的开口上,并将旋流器2固定在阶梯面4上,端盖8与分流座1连接处外部采用焊接工艺密封焊合。分流器作为制冷循环回路中的关键部件,内部制冷剂处于相对较高的压力状态,分流器具有较高的密封性要求,端盖8与分流座1采用插接配合外部焊合形式,密封性能好。本实施例中,旋流器2置于第一容纳腔3内的阶梯面4上,端盖8扣合在第一容纳腔3的开口上,端盖8的下端面恰好压在旋流器2的上端面上,将旋流器2压紧固定在阶梯面4上,起到固定旋流器2的作用。本实施例中,第一腔体6的深度为L1,L1=(2n-1)*λ1/4,其中λ1为噪音测试中获取的第一腔体6内噪声峰值频率对应的波长,n=(1,2,…)。在分流器领域,高流速的制冷剂在通过分流器的过程中,会因急速流动产生较大的噪音,影响产品的使用体验。通过合理布置第一腔体6的深度,可以有效吸收降低液流噪音,本实施例通过检测第一腔体6内噪声峰值频率对应的波长,从而合理设计第一腔体6的深度,能够有效降低噪声。本实施例中,端盖8内也设有一端开口的第二容纳腔9,第二容纳腔9的开口朝向旋流器2,第二容纳腔9设置有流入通道10,外部流体通过流入通道10进入第二容纳腔9后到达旋流器2,第二容纳腔9包括圆柱形第二腔体11和喇叭形的第三腔体12,第二腔体11设于第二容纳腔9的开口端,外部流体经流入通道10进入第三腔体12,再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流座(1)、旋流器(2);所述分流座(1)具有一端开口的第一容纳腔(3),所述第一容纳腔(3)的侧壁上设有阶梯面(4),所述旋流器(2)安装在所述阶梯面(4)上;所述旋流器(2)的第一端面(5)与所述第一容纳腔(3)底壁之间形成第一腔体(6),所述第一端面(5)为所述旋流器(2)的靠近所述第一容纳腔(3)底壁的端面;所述旋流器(2)上设有分流槽(7),使外部流体能够经过所述分流槽(7)进入所述第一腔体(6),外部流体在所述第一腔体(6)内混合均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流座(1)、旋流器(2);所述分流座(1)具有一端开口的第一容纳腔(3),所述第一容纳腔(3)的侧壁上设有阶梯面(4),所述旋流器(2)安装在所述阶梯面(4)上;所述旋流器(2)的第一端面(5)与所述第一容纳腔(3)底壁之间形成第一腔体(6),所述第一端面(5)为所述旋流器(2)的靠近所述第一容纳腔(3)底壁的端面;所述旋流器(2)上设有分流槽(7),使外部流体能够经过所述分流槽(7)进入所述第一腔体(6),外部流体在所述第一腔体(6)内混合均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面(4)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3)的开口处的侧壁上,所述分流器还包括端盖(8),所述端盖(8)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容纳腔(3)的开口上,并将所述旋流器(2)固定在所述阶梯面(4)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6)的深度为L1,L1=(2n-1)*λ1/4,其中λ1为噪音测试中获取的第一腔体(6)内噪声峰值频率对应的波长,n=(1,2,…)。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8)内也设有一端开口的第二容纳腔(9),所述第二容纳腔(9)的开口朝向所述旋流器(2),所述第二容纳腔(9)设置有流入通道(10),外部流体通过所述流入通道(10)进入所述第二容纳腔(9)后到达所述旋流器(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纳腔(9)包括圆柱形第二腔体(11)和喇叭形的第三腔体(12),所述第二腔体(11)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9)的开口端,外部流体经所述流入通道(10)进入所述第三腔体(12),再通过所述第二腔体(11)到达所述旋流器(2)。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体(11)的深度为L2,L2=(2n-1)*λ2/4,其中λ2为噪音测试中获取的第二腔体(11)的噪声峰值频率对应的波长,n=(1,2,…)。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器(2)包括旋流器(2)本体,所述旋流器(2)本体内部设有一端开口的分流腔(14),所述分流槽(7)设置在所述分流腔(14)的周壁上,所述分流槽(7)使沿轴向进入的所述分流腔(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越飞陈振明肖庆高阳江世恒袁小勇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