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增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13189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06: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下增压系统,包括泵体,泵体为双向泵,泵体连接驱动组件,泵体的一端通过输油管路连接缓冲罐,泵体的另一端通过输油管路连接集液罐,集液罐连接朝向井外的二号出油管路,缓冲罐的进油口通过导油管连接进油管路,泵体正转使采集的石油沿着进油管路进入增压系统,石油大部分随导油管进入缓冲罐中,经泵体的输送进入集液罐中,从而使得采集的石油顺利的进入缓冲罐与集液罐中,此时通过驱动组件驱动泵体进行反转,使泵体将井外的气体抽进系统管路中,对石油进行增压,构成回路,加压完毕后顺利排出采集石油,以此有效的提高石油开采时的传输效率,有利于石油的水下开采发展,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实用性强、易于使用和推广。

An Underwater Supercharg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下增压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下钻采油设备
,具体是一种水下增压系统。
技术介绍
石油是指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烃类混合物,具有天然的产状。石油又分为原油、天然气、天然气液及天然焦油等形式,石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是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在海洋湖泊中蕴含着大量的石油资源,因此需要水下钻采油技术的大力发展。在现有的水下采油系统中,多直接将泵放入井中,将钻采的石油通过泵抽出井外,粘稠的石油在井底进行传输工作时,仅仅依赖泵的作用,常存在井底石油环境压力较低,传输效率较低的情况,因此,需要一种用于水下采油系统中的水下增压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下增压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下增压系统,包括泵体,所述泵体为双向泵,所述泵体连接驱动组件,泵体的一端通过输油管路连接缓冲罐,泵体的另一端通过输油管路连接集液罐,集液罐连接朝向井外的二号出油管路,所述缓冲罐的进油口通过导油管连接进油管路,进油管路还连接朝向井外的一号出油管路。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一号出油管路和二号出油管路的端头交汇处设有电执行器和可调油嘴。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泵体的驱动组件包括压缩机组块和电机,压缩机组块和电机均电性连接泵体。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连接所述缓冲罐进油口的导油管上安装有水下湿气流量计。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一号出油管路和二号出油管路上均连接有化学药剂注入管路,化学药剂注入管路上均设有控制阀。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添加的化学药剂为甲醇。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泵体两端连接的输油管路上设有传感器组件,传感器组件包括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集液罐还连接卸油管路,集液罐的下端设有卸油口,卸油口连接卸油管路,所述卸油管路上设有单向阀。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泵体和卸油管路的端头设有多路接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泵体正转使采集的石油沿着进油管路进入增压系统,石油大部分随导油管进入缓冲罐中,经泵体的输送进入集液罐中,从而使得采集的石油顺利的进入缓冲罐与集液罐中,此时通过驱动组件驱动泵体进行反转,使泵体将井外的气体抽进系统管路中,对石油进行增压,构成回路,加压完毕后顺利排出采集石油,以此有效的提高石油开采时的传输效率,有利于石油的水下开采发展,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实用性强、易于使用和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水下增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水下增压系统中缓冲罐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水下增压系统中集液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执行器1、可调油嘴2、集液罐3、单向阀4、多路接头5、泵体6、水下湿气流量计7、缓冲罐8、压缩机组块9、电机10、进油管路11、一号出油管路12、二号出油管路13、卸油管路1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水下增压系统,包括泵体6,所述泵体6为双向泵,双向泵区别于传统的泵体,可以进行双向的旋转,即在安装系统中可以同时实现抽和吸的工作,所述泵体6连接驱动组件,泵体6的一端通过输油管路连接缓冲罐8,泵体6的另一端通过输油管路连接集液罐3,集液罐3连接朝向井外的二号出油管路13,所述缓冲罐8的进油口通过导油管连接进油管路11,进油管路11还连接朝向井外的一号出油管路12,一号出油管路12和二号出油管路13的端头交汇处设有电执行器1和可调油嘴2,在具体的工作时,泵体6正转使采集的石油沿着进油管路11进入增压系统,石油大部分随导油管进入缓冲罐8中,经泵体6的输送进入集液罐3中,从而使得采集的石油顺利的进入缓冲罐8与集液罐3中,此时通过驱动组件驱动泵体6进行反转,使泵体6将井外的气体抽进系统管路中,对石油进行增压,构成回路,加压完毕后顺利排出采集石油,以此有效的提高石油开采时的传输效率,有利于石油的水下开采发展。具体的,所述连接泵体6的驱动组件包括压缩机组块9和电机10,压缩机组块9和电机10均电性连接泵体6,通过压缩机组块9和电机10协同为泵体6的工作提供动力。具体的,所述连接缓冲罐8进油口的导油管上安装有水下湿气流量计7,湿气广泛地存在于石油天然气工业中,通过缓冲罐8对水下增压系统中的湿气进行检测,对于降低油气田的投资和运行成本,提高油气田的生产效率和科学管理水平都有积极作用。具体的,所述一号出油管路12和二号出油管路13上均连接有化学药剂注入管路,化学药剂注入管路上均设有控制阀,所述添加的化学药剂优选的为甲醇,甲醇有助于防止石油的堵冻,提升石油输送效率。具体的,所述泵体6两端连接的输油管路上设有传感器组件,包括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对泵体6两端输送环境进行温度和压力的实时检测,便于稳定、安全的进行增压输送控制。实施例2:请参阅图1~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一种水下增压系统进行功能升级,具体为:所述集液罐3还连接卸油管路,集液罐3的下端设有卸油口,卸油口连接卸油管路14,所述卸油管路14上设有单向阀4,用以控制卸油工作的进行,通过卸油管路14及单向阀4的设置便于将集液罐3中存积的石油卸除、使其回流,所述泵体6和卸油管路14的端头还设有多路接头5,便于各个管路的连接安装。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所述泵体6为双向泵,双向泵区别于传统的泵体,可以进行双向的旋转,即在安装系统中可以同时实现抽和吸的工作,所述泵体6连接驱动组件,泵体6的一端通过输油管路连接缓冲罐8,泵体6的另一端通过输油管路连接集液罐3,集液罐3连接朝向井外的二号出油管路13,所述缓冲罐8的进油口通过导油管连接进油管路11,进油管路11还连接朝向井外的一号出油管路12,一号出油管路12和二号出油管路13的端头交汇处设有电执行器1和可调油嘴2;在具体的工作时,泵体6首先正转,使采集的石油沿着进油管路11进入增压系统,石油大部分随导油管进入缓冲罐8中,经泵体6的输送进入集液罐3中,从而使得采集的石油顺利的进入缓冲罐8与集液罐3中,此时通过驱动组件驱动泵体6进行反转,使泵体6将井外的气体抽进系统管路中,对石油进行增压,构成回路,加压完毕后顺利排出采集石油,以此有效的提高石油开采时的传输效率,有利于石油的水下开采发展。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下增压系统,包括泵体(6),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6)为双向泵,所述泵体(6)连接驱动组件,泵体(6)的一端通过输油管路连接缓冲罐(8),泵体(6)的另一端通过输油管路连接集液罐(3),集液罐(3)连接朝向井外的二号出油管路(13),所述缓冲罐(8)的进油口通过导油管连接进油管路(11),进油管路(11)还连接朝向井外的一号出油管路(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增压系统,包括泵体(6),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6)为双向泵,所述泵体(6)连接驱动组件,泵体(6)的一端通过输油管路连接缓冲罐(8),泵体(6)的另一端通过输油管路连接集液罐(3),集液罐(3)连接朝向井外的二号出油管路(13),所述缓冲罐(8)的进油口通过导油管连接进油管路(11),进油管路(11)还连接朝向井外的一号出油管路(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增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出油管路(12)和二号出油管路(13)的端头交汇处设有电执行器(1)和可调油嘴(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增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泵体(6)的驱动组件包括压缩机组块(9)和电机(10),压缩机组块(9)和电机(10)均电性连接泵体(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增压系统,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海良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迪玛深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