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同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适用于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12811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05: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种适用于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处理方法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适用于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通过Zeta电位法测定剩余污泥的pI值;步骤b:利用酸液调节剩余污泥体系的pH值;步骤c:离心处理污泥,分别收集上清液和固态污泥;步骤d:利用碱液调节上清液pH值,分级沉淀回收金属,离心处理,分别收集金属沉积物和上部溶液;步骤e:上部溶液和软化水重新溶解固态污泥,直至TS为2~10%;步骤f:污泥移入醇化相反应器中,进行污泥醇化反应;步骤g:将反应结束后的污泥整体转移至产甲烷相反应器进行厌氧产甲烷。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等电点预处理的方法,促进污泥有机质转化为乙醇,提高单位有机质甲烷产量。

A treatment method suitable for anaerobic digestion of excess slud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处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泥处理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适用于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当前,随着活性污泥法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普及应用,大量的剩余污泥产生。据不完全统计,污泥的年产量已经超过4000万吨(以含水率80%计),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厌氧消化技术在减少污泥污染环境的同时回收能源,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污泥处理技术。众所周知,污泥厌氧消化所需的周期长(30天以上),单位有机质(VS)产生的甲烷产量低(180~220mL/gVS低于理论甲烷产量450~600mL/gVS)以及有机质的降解程度低(仅能去除30%~40%的VS),极大的限制了污泥厌氧消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发现,剩余污泥有机质的水解程度和污泥有机质的生物可降解性是限制污泥厌氧消化效率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污泥厌氧消化效率,一方面,通过预处理污泥来提高污泥有机质的水解程度,如水热预处理、超声预处理、碱预处理、高压均相预处理等等。这些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污泥有机质的溶出,但针对不同的污泥却常常出现不同的处理效果甚至会产生更多的不易降解有机质。另一方面,通过改变微生物种群结构或者定向调控功能微生物促使污泥有机质厌氧消化产生更多的甲烷。如地杆菌和产甲烷菌互营共生能够促进直接种间电子传递(DIET)提高甲烷产量。DIET是最新被发现的一种微生物互营机制,它与传统的“种间氢转移”或“种间甲酸转移”的本质区别在于,互营微生物之间的电子转移不依赖化学物质作为载体,而是通过微生物自身产生的导电性鞭毛、分泌的细胞色素或外源导电物质进行直接电子传递。目前已证实的地杆菌与产甲烷菌之间的直接电子传递都以乙醇为电子供体,在乙醇互营氧化产甲烷过程中,地杆菌氧化乙醇产生的电子通过导电性菌毛直接传递至产甲烷菌还原CO2产生甲烷,这个过程产生的中间产物乙酸由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利用而产生甲烷。综上所述,利用预处理促进污泥中糖类、蛋白质、脂质等有机质向乙醇转化,定向调控并强化地杆菌与产甲烷菌的互营,对提高厌氧消化产甲烷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有设计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期提高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处理方法,通过等电点预处理的方法,促进污泥有机质转化为乙醇,提高单位有机质甲烷产量,从而提高污泥厌氧消化效率。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用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适用于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通过Zeta电位法测定剩余污泥的等电点(pI值);步骤b:根据步骤a中测定的pI值,利用酸液(3~12mol/L)调节剩余污泥体系的pH值,使剩余污泥体系中的pH值调至与pI值一致,按600~1000r/min转速搅拌污泥3~5h;步骤c:按8000~12000rpm转速离心处理污泥,分别收集上清液和固态污泥;步骤d:利用碱液(1~6mol/L)调节步骤c中产生的上清液pH值,使上清液的pH值为4.0~11.0,根据金属氢氧化物溶度积分级沉淀回收金属,并按8000~12000rpm转速离心处理,分别收集金属沉积物和上部溶液;步骤e:采用步骤d中产生的上部溶液和软化水重新溶解步骤c中的固态污泥,直至TS为2~10%,搅拌4~6h;步骤f:将步骤e中TS为2~10%的污泥移入醇化相反应器中,并按1:2(VS计)加入酵母菌,进行污泥醇化反应;步骤g:将步骤f中反应结束后的污泥整体转移至产甲烷相反应器,在30~40℃中温条件或50~60℃高温条件下通过搅拌的方式进行厌氧产甲烷。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在步骤f中,通过醇化相反应器进行污泥醇化反应时,温度设定为5~35℃,反应时间为0.5~12h,pH为3.0~6.0。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在步骤g中,通过甲烷相反应器进行厌氧产甲烷的反应时间为5~15d,pH为6.0~8.0。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在步骤g中,甲烷相反应器内的温度条件为37℃,采用生物化学甲烷潜力测试仪自动记录数据,并计算单位有机质的甲烷产量。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在步骤2中,所述的酸液为盐酸、硫酸或磷酸。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在步骤d中,所述的碱液为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或氢氧化钾。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盐酸、硫酸或磷酸的浓度为6.0mol/L。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等电点预处理的方法,促进污泥有机质转化为乙醇,提高单位有机质甲烷产量,从而提高污泥厌氧消化效率;2)确定了新的污泥厌氧消化预处理思路,利用等电点预处理的污泥环境,有利于污泥有机质产乙醇,以此富集地杆菌,从而强化污泥厌氧消化效率,提高单位有机质的甲烷产量;3)在步骤b中加入6.0mol/L的盐酸,其主要作用为调节污泥体系到等电点,利用氢质子破坏多价态金属离子与污泥有机质间的相互作用,瓦解污泥半刚性结构,并促使多价态金属离子从污泥固相向液相转移;在步骤c中对等电点处的污泥进行离心处理,其主要作用是分离多价态金属离子和污泥有机质,促使更多污泥有机质保留在固态污泥中;在步骤d中利用碱液调节pH值并离心处理,其主要作用是去除上清液中大量多价态金属离子,同时,回收部分重金属;步骤(5)中利用软化水溶解固态污泥,其主要作用是更新污泥中固-液界面,同时,使污泥体系的pH值大于pI,污泥有机分子带有大量的去质子官能团,造成污泥有机分子暴露酶促反应结合位点;步骤f中设定的温度、反应时间、pH值,其主要目的是为酵母菌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强化其利用污泥有机质转化产乙醇;步骤g中设定的温度、反应时间、pH值,其主要目的是为地杆菌和产甲烷菌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强化地杆菌和产甲烷菌的互营代谢,促使污泥有机质的高效厌氧消化。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方法的实施流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涉及到的主要金属氢氧化物溶解度对数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图示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一种适用于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处理方法,(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通过Zeta电位法测定剩余污泥的等电点(pI值);步骤b:根据步骤a中测定的pI值,利用酸液调节剩余污泥体系的pH值到pI值,在20℃条件下按600~1000r/min转速搅拌3~5h,其中酸液可以为盐酸、硫酸、磷酸,浓度为6.0mol/L;步骤c:按8000~12000r/min转速对步骤b中预处理的污泥进行离心处理,分别收集上清液和固态污泥;步骤d:利用碱液调节步骤c中产生的上清液到某一特定pH值,同时按200~400r/min转速搅拌,其中碱液可以为6.0mol/L氢氧化钠溶液或1.0mol/L碳酸钠溶液,根据金属氢氧化物溶度积(如图2所示)分级沉淀回收金属,并按8000~12000r/min转速离心,分别收集金属沉积物和上部溶液;步骤e:采用步骤d中的上部溶液和软化水,并按1:2比例重新溶解步骤c中的固态污泥至TS为2~10%,搅拌4~6h,其中软化水为为蒸馏水、去离子水或去除钙、镁、铝及铁等多价态金属离子的水;步骤f:将步骤e中TS为2~10%的污泥移入醇化相反应器(温度设定为5~35℃,反应时间为0.5~12h,pH为3.0~6.0)并按1:2(VS计)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通过Zeta电位法测定剩余污泥的等电点(pI值);步骤b:根据步骤a中测定的pI值,利用酸液(3~12mol/L)调节剩余污泥体系的pH值,使剩余污泥体系中的pH值调至与pI值一致,按600~1000r/min转速搅拌污泥3~5h;步骤c:按8000~12000rpm转速离心处理污泥,分别收集上清液和固态污泥;步骤d:利用碱液(1~6mol/L)调节步骤c中产生的上清液pH值,使上清液的pH值为4.0~11.0,根据金属氢氧化物溶度积分级沉淀回收金属,并按8000~12000rpm转速离心处理,分别收集金属沉积物和上部溶液;步骤e:采用步骤d中产生的上部溶液和软化水重新溶解步骤c中的固态污泥,直至TS为2~10%,搅拌4~6h;步骤f:将步骤e中TS为2~10%的污泥移入醇化相反应器中,并按1:2(VS计)加入酵母菌,进行污泥醇化反应;步骤g:将步骤f中反应结束后的污泥整体转移至产甲烷相反应器,在30~40℃中温条件或50~60℃高温条件下通过搅拌的方式进行厌氧产甲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通过Zeta电位法测定剩余污泥的等电点(pI值);步骤b:根据步骤a中测定的pI值,利用酸液(3~12mol/L)调节剩余污泥体系的pH值,使剩余污泥体系中的pH值调至与pI值一致,按600~1000r/min转速搅拌污泥3~5h;步骤c:按8000~12000rpm转速离心处理污泥,分别收集上清液和固态污泥;步骤d:利用碱液(1~6mol/L)调节步骤c中产生的上清液pH值,使上清液的pH值为4.0~11.0,根据金属氢氧化物溶度积分级沉淀回收金属,并按8000~12000rpm转速离心处理,分别收集金属沉积物和上部溶液;步骤e:采用步骤d中产生的上部溶液和软化水重新溶解步骤c中的固态污泥,直至TS为2~10%,搅拌4~6h;步骤f:将步骤e中TS为2~10%的污泥移入醇化相反应器中,并按1:2(VS计)加入酵母菌,进行污泥醇化反应;步骤g:将步骤f中反应结束后的污泥整体转移至产甲烷相反应器,在30~40℃中温条件或50~60℃高温条件下通过搅拌的方式进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晓虎许颖郑琳珂卢怡清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