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厌氧滤床接触曝气工艺净化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2809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05: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厌氧滤床接触曝气工艺净化槽,包括壳体,壳体上部设有进水口,壳体内部通过隔板从上到下依次分隔成第一沉降腔、厌氧滤床腔、接触曝气腔和第二沉降腔,且相邻腔体之间通过连通管道连通,连通管道上设有电磁阀,每个腔体均设有盖口,壳体的外壁固定连接U型槽体,U型槽体内设有爬梯,壳体位于第二沉降腔的外壁设有出水口,壳体的外壁固定连接絮凝剂箱体;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壳体内设置隔板,把隔板壳体内部依次分隔成第一沉降腔、厌氧滤床腔、接触曝气腔和第二沉降腔,减少占地面积,同时在侧边设置盖口,利用爬梯进行检修和排污,减少检查口的漏出面积,提高美观度,对检查口进行隐藏,防止破坏。

A Contact Aeration Process Purification Tank for Anaerobic Filter B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厌氧滤床接触曝气工艺净化槽
本专利技术涉及净化槽
,特别涉及一种厌氧滤床接触曝气工艺净化槽。
技术介绍
净化槽主要设计用来处理一家一户或楼房排放的生活污水,是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常用于农村个体户或者小区的单楼栋之间,目前的净化槽净化设备为曝气池、沉降池、脱氮池、硝化池和消毒池,其中沉降池和脱氮池上方均通过格栅进行过滤,硝化池中加入絮凝剂棉,进行悬浮物沉降,上层清液再次经过消毒池消毒后排出,其净化过程复杂,且净化设备为均水平分布,占地面积大,并且需要设置多个检查口,检查口漏出面积大,影响整体美观且暴露在外部容易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厌氧滤床接触曝气工艺净化槽,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净化过程复杂,占地面积大,检查口漏出面积大,影响美观,检查口容易损坏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厌氧滤床接触曝气工艺净化槽,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部设有进水口,所述壳体内部通过隔板从上到下依次分隔成第一沉降腔、厌氧滤床腔、接触曝气腔和第二沉降腔,所述第一沉降腔、厌氧滤床腔、接触曝气腔和第二沉降腔的相邻腔体之间位于所述壳体的外壁均设有连通管道,所述连通管道上设有电磁阀,所述第一沉降腔、厌氧滤床腔、接触曝气腔和第二沉降腔上均设有盖口,所述壳体位于设有盖口一侧的外壁固定连接U型槽体,所述U型槽体内设有爬梯,所述壳体位于第二沉降腔的外壁设有出水口,所述壳体的外壁固定连接分别与第一沉降腔和第二沉降腔连通的絮凝剂箱体。优选的,所述第一沉降腔内部设有过滤格栅,通过过滤格栅过滤掉水中大体积杂质。优选的,所述厌氧滤床腔内设有第一网格箱,所述第一网格箱内填充第一填料。优选的,所述接触曝气腔内设有第二网格箱,所述第二网格箱内填充第二填料。优选的,所述第二沉降腔通过L型板和漏水网分隔成吸附腔、沉降腔和杀毒腔,所述L型板一板端面与第二沉降腔底面连接,所述L型板的另一板端面与设有出水口一侧的内壁连接,所述漏水网一边与L型板的拐角外侧连接,所述漏水网的另三边与第二沉降腔的内壁连接。优选的,所述沉降腔与杀毒腔之间的L型板设有通水孔。优选的,所述吸附腔内填充活性炭层。优选的,所述杀毒腔上部设有杀毒器,所述杀毒器与L型板固定连接。与传统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产生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壳体内设置隔板,把隔板壳体内部依次分隔成第一沉降腔、厌氧滤床腔、接触曝气腔和第二沉降腔,减少占地面积,同时在侧边设置盖口,利用爬梯进行检修和排污,减少检查口的漏出面积,提高美观度,对检查口进行隐藏,防止破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剖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立体图。图中:1、壳体;2、进水口;3、隔板;4、第一沉降腔;5、厌氧滤床腔;6、接触曝气腔;7、第二沉降腔;8、连通管道;9、电磁阀;10、盖口;11、U型槽体;12、爬梯;13、出水口;14、絮凝剂箱体;15、过滤格栅;16、第一网格箱;17、第一填料;18、第二网格箱;19、第二填料;20、L型板;21、漏水网;22、吸附腔;23、沉降腔;24、杀毒腔;25、通水孔;26、活性炭层;27、杀毒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如图1-2所示,一种厌氧滤床接触曝气工艺净化槽,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上部设有进水口2,所述壳体1内部通过隔板3从上到下依次分隔成第一沉降腔4、厌氧滤床腔5、接触曝气腔6和第二沉降腔7,所述第一沉降腔4、厌氧滤床腔5、接触曝气腔6和第二沉降腔7的相邻腔体之间设有连通管道8,所述连通管道8位于所述壳体1的外壁,所述连通管道8上设有电磁阀9,所述第一沉降腔4、厌氧滤床腔5、接触曝气腔6和第二沉降腔7上均设有盖口10,所述壳体1位于设有盖口10一侧的外壁固定连接U型槽体11,所述U型槽体11内设有爬梯12,所述壳体1位于第二沉降腔7的外壁设有出水口13,所述壳体1的外壁固定连接絮凝剂箱体14,所述絮凝剂箱体14分别与第一沉降腔4和第二沉降腔7连通。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沉降腔4内部设有过滤格栅15,通过过滤格栅15过滤掉水中大体积杂质。本实施例中,所述厌氧滤床腔5内设有第一网格箱16,所述第一网格箱16内填充第一填料17,对水中杂质进行吸附。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曝气腔6内设有第二网格箱18,所述第二网格箱18内填充第二填料19,对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有机分解以及对水中氨氮进行氧化。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沉降腔7通过L型板20和漏水网21分隔成吸附腔22、沉降腔23和杀毒腔24,所述L型板20一板端面与第二沉降腔7底面连接,所述L型板20的另一板端面与设有出水口13一侧的内壁连接,所述漏水网21一边与L型板20的拐角外侧连接,所述漏水网21的另三边与第二沉降腔7的内壁连接,吸附腔22对水中的杂质进行二次吸附,沉降腔23对水中含有的固体进行二次沉降,杀毒腔24对排出水进行杀毒。本实施例中,所述沉降腔23与杀毒腔24之间的L型板20设有通水孔25,进行水的流通。本实施例中,所述吸附腔22内填充活性炭层26,出去水中的异味。本实施例中,所述杀毒腔24上部设有杀毒器27,所述杀毒器27与L型板20固定连接,对水进行充分持续杀毒。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厌氧滤床接触曝气工艺净化槽,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部设有进水口,所述壳体内部通过隔板从上到下依次分隔成第一沉降腔、厌氧滤床腔、接触曝气腔和第二沉降腔,所述第一沉降腔、厌氧滤床腔、接触曝气腔和第二沉降腔的相邻腔体之间位于所述壳体的外壁均设有连通管道,所述连通管道上设有电磁阀,所述第一沉降腔、厌氧滤床腔、接触曝气腔和第二沉降腔上均设有盖口,所述壳体位于设有盖口一侧的外壁固定连接U型槽体,所述U型槽体内设有爬梯,所述壳体位于第二沉降腔的外壁设有出水口,所述壳体的外壁固定连接分别与第一沉降腔和第二沉降腔连通的絮凝剂箱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厌氧滤床接触曝气工艺净化槽,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部设有进水口,所述壳体内部通过隔板从上到下依次分隔成第一沉降腔、厌氧滤床腔、接触曝气腔和第二沉降腔,所述第一沉降腔、厌氧滤床腔、接触曝气腔和第二沉降腔的相邻腔体之间位于所述壳体的外壁均设有连通管道,所述连通管道上设有电磁阀,所述第一沉降腔、厌氧滤床腔、接触曝气腔和第二沉降腔上均设有盖口,所述壳体位于设有盖口一侧的外壁固定连接U型槽体,所述U型槽体内设有爬梯,所述壳体位于第二沉降腔的外壁设有出水口,所述壳体的外壁固定连接分别与第一沉降腔和第二沉降腔连通的絮凝剂箱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厌氧滤床接触曝气工艺净化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降腔内部设有过滤格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厌氧滤床接触曝气工艺净化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滤床腔内设有第一网格箱,所述第一网格箱内填充第一填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守飞项贤文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凯民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