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12800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05: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该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包括:第一分离装置、第二分离装置、以及第三分离装置;所述第一分离装置包括分离槽、设置在所述分离槽内的过滤网、以及设置在所述分离槽内的推出装置;其中,所述推出装置与所述过滤网相贴合;所述第二分离装置为旋流除砂器;所述第三分离装置包括箱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隔板。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的第一分离装置,可以达到将污水中的石子分离出来的目的;通过设置的第二分离装置,可以达到将污水中的沙子分离出来的目的;通过设置的第三分离装置,可以达到将污水中的洋灰分离出来的目的。

A Zero Discharge System for Sewage Treat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
技术介绍
混凝土,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骨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骨料;与水(可含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建筑领域。混凝土搅拌站内,所产生的污水主要来源如下:一、输送完混凝土的罐车内残留一部分的混凝土,在清洗这一部分的湿混凝土时会产生灰浆水;二、由于搅拌站会出现误操作导致生产出的混凝土不合格,需要清洗后重新处理,在清洗这部分湿混凝土时会产生大量的泥浆水;三、在搅拌站及其他场所收集到的废料清洗及冲洗搅拌站场地时产生的污水。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采用污水处理系统对搅拌站内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目前,虽然污水处理系统已经在混凝土搅拌站普遍使用,能够完成对砂、石和污水的分离,但并未实现对污水的处理,污水中所含的细砂和灰浆较多,清洁度不高,若排放到自然界,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者投入生产使用,因污水浓度的不确定性而影响混凝土强度和坍落度,形成安全隐患;且其他的废料也得不到有效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解决了现有的混凝土搅拌站无法对污水进行处理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该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包括:第一分离装置、第二分离装置、以及第三分离装置;所述第一分离装置包括分离槽、设置在所述分离槽内的过滤网、以及设置在所述分离槽内的推出装置;其中,所述推出装置与所述过滤网相贴合;所述第二分离装置为旋流除砂器;所述第三分离装置包括箱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隔板。优选的,还包括清洗装置;所述清洗装置包括储水箱、与所述储水箱相连通的喷淋管、以及设置在所述喷淋管上的第一水泵。优选的,所述喷淋管包括与所述储水箱相连通的第一横管、与所述第一横管相连接的竖管、以及与所述竖管相连接的第二横管;其中,所述第二横管上设置有多个喷淋头,且所述第二横管位于所述分离槽的上方设定距离。优选的,所述推出装置包括推杆,以及与所述推杆相连接的竖直的推板;所述推杆远离所述推板的一端与所述分离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推板的底端和所述过滤网的上表面相贴合。优选的,所述分离槽远离所述推板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出料口,所述分离槽设置有用于开闭所述第一出料口的第一伸缩板;且所述分离槽位于所述第一出料口的下方设置有出料板。优选的,所述旋流除砂器通过第一输水管与所述分离槽相连通,所述第一输水管上设置有第二水泵;所述箱体通过第二输水管与所述旋流除砂器相连通。优选的,所述隔板将所述箱体分隔为上蒸发腔和下加热腔;所述上蒸发腔内设置有第二推出装置,所述下加热腔内设置有电加热板。优选的,所述箱体的顶板连通有蒸发管,所述蒸发管远离所述箱体的一端和所述储水箱相连通;所述箱体对应所述第二推出装置的位置开设第二出料口,所述箱体的侧壁设置有用于开闭所述第二出料口的第二伸缩板。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的第一分离装置,可以达到将污水中的石子分离出来的目的;通过设置的第二分离装置,可以达到将污水中的沙子分离出来的目的;通过设置的第三分离装置,可以达到将污水中的洋灰分离出来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的第一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的第三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首先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首先说明一下其应用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用于对混凝土搅拌站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而现有的混凝土搅拌站无法对污水进行处理。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进行说明。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该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包括用于将污水中石子分离出来的第一分离装置、用于将污水中沙子分离出来的第二分离装置、以及用于将污水中洋灰分离出来的第三分离装置。首先参考图1,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1可知,第一分离装置包括一个顶端具有开口的分离槽1,分离槽1内固定设置有过滤网2。将污水从分离槽1的开口处倒入分离槽1内,污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会通过过滤网2,过滤网2在选用时应选用孔径小于一般石子的过滤网,所以污水中的石子留在过滤网2上,剩余的污水会通过过滤网2储存在分离槽1内。将石子留在过滤网2上后,可参考图2,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的第一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2可知,分离槽1的一侧内壁位于过滤网2上方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水平的推杆4,此处推杆4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电动伸缩杆或液压伸缩杆,此处选用液压伸缩杆,且分离槽1的外侧壁设置有用于控制推杆4的第一开关;推杆4远离分离槽1内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竖直的推板5,且推板5的底端和过滤网2的上表面相贴合;分离槽1与推杆4相对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出料口6,且第一出料口6的位置和推板5的位置相对应,分离槽1的侧壁连接有用于开闭第一出料口6的第一伸缩板7,此处第一伸缩板7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电动伸缩板或液压伸缩板,此处选用液压伸缩板,分离槽1的外壁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一伸缩板7的第二开关;分离槽1的侧壁对应第一出料口6的位置固定连接有U型的出料板8。当污水中的石子完全留在过滤网2上时,可通过第二开关控制第一伸缩板7收缩,从而将第一出料口6打开,然后通过第一开关控制推杆4带动推板5向第一出料口6的方向移动,推板5将过滤网2上的石子向第一出料口6的方向推动,使石子从第一出料口6处向分离槽1外排出;可在出料板8的下方放置运输车,石子从第一出料口6排出分离槽1后,会通过出料板8落在运输车上,从而方便收集分离出来的石子用于循环利用。其中,第一开关和推杆4、第二开关和第一伸缩板7之间的控制方式和连线方式均为现有技术,具体的布线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布线,此技术对本领技术人员不存在任何难度。过滤网2在具体设置时,还可将过滤网2设置为倾斜的,具体倾斜方向为从左到右倾斜向上,且过滤网2的左端与第一出料口6的下端相齐平,这样设置过滤网2可利用石子的自身重力将石子自动排出分离槽1外。继续参考图1,分离槽1通过第一输水管10连接有第二分离装置,此处第二分离装置可选用现有技术中的旋流除砂器9;旋流除砂器9的进水口与第一输水管10远离分离槽1的一端固定连接,且第一输水管10上设置有第二水泵11;旋流除砂器9在具体设置时可通过支架固定在地面上,并在旋流除砂器9的出料口的下方放置运输车,旋流除砂器9将污水中的沙子分离出来并通过出料口排放到运输车内,从而方便收集分离出来的沙子用于循环使用。且旋流除砂器9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二水泵11的第三开关,当需将分离槽1内分离后的污水运输到旋流除砂器9内时,通过第三开关启动第二水泵11,第二水泵11将分离槽1内分离后的污水抽入到第一输水管10内,并排入到旋流除砂器9内。第三开关和第二水泵11之间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分离装置、第二分离装置、以及第三分离装置;所述第一分离装置包括分离槽、设置在所述分离槽内的过滤网、以及设置在所述分离槽内的推出装置;其中,所述推出装置与所述过滤网相贴合;所述第二分离装置为旋流除砂器;所述第三分离装置包括箱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隔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分离装置、第二分离装置、以及第三分离装置;所述第一分离装置包括分离槽、设置在所述分离槽内的过滤网、以及设置在所述分离槽内的推出装置;其中,所述推出装置与所述过滤网相贴合;所述第二分离装置为旋流除砂器;所述第三分离装置包括箱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隔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清洗装置;所述清洗装置包括储水箱、与所述储水箱相连通的喷淋管、以及设置在所述喷淋管上的第一水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管包括与所述储水箱相连通的第一横管、与所述第一横管相连接的竖管、以及与所述竖管相连接的第二横管;其中,所述第二横管上设置有多个喷淋头,且所述第二横管位于所述分离槽的上方设定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出装置包括推杆,以及与所述推杆相连接的竖直的推板;所述推杆远离所述推板的一端与所述分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梅马骏高飞云熊金华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近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