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死腔反渗透膜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17207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01: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死腔反渗透膜壳,包括壳体、壳盖、内膜,内膜中间沿其轴线方向设有原水通道,一号限位台和二号限位台的内径与内膜的外径相配合,壳体内底部还设有浓水通道,内膜与壳体之间形成纯水通道,壳体上设有与纯水通道相连的出水口。浓水通道配合阀门可以实现及时排出浓水,不会形成死腔,杜绝了积水不能排出,易发生腐变的问题。采用限位台的结构,将反渗透膜固定在膜壳内部,使反渗透膜不至于因为水压及重力的原因发生窜动。

Dead-chamber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 sh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死腔反渗透膜壳
本技术涉及一种纯水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无死腔反渗透膜壳。
技术介绍
反渗透是一项高新膜分离技术,反渗透膜的孔径小到纳米级,在一定的压力下,水分子可以通过膜表面,而无机盐、重金属离子、有机物、胶体、细菌、病毒等杂质无法通过,从而达到去除的目的。反渗透技术以其新型、高效、节能的分离技术在水及液体分离领域占有重要的位置,目前在海水淡化、中水回用、微污染地表水处理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用于水净化的反渗透膜组件,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使膜壳内的反渗透膜与膜壳本体之间形成死腔,积水不能排出,易发生腐变,影响纯水的制备质量。传统的膜元件在工作时,液体在膜壳内流动,由于内部高压的作用,膜会向压力下游产生窜动,且密封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无死腔、便于排出浓水、密封性能良好、渗透膜不会因为压力产生窜动的反渗透膜壳。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无死腔反渗透膜壳,包括壳体、壳盖、内膜,所述内膜中间沿其轴线方向设有原水通道,所述壳盖上设有与原水通道配合连接的入水口,壳体内底部设有一号限位台,壳盖上设有二号限位台,一号限位台和二号限位台的内径与内膜的外径相配合,所述的内膜两端均设有密封圈,所述一号限位台和二号限位台的内壁上均设有与内膜两端密封圈分别配合的密封圈配合凹陷,所述壳体内底部还设有浓水通道,浓水通道的一端为连接端,另一端为非连接端,连接端与原水通道配合相连,且连接端的直径等于原水通道的直径,非连接端的直径小于连接端直径,非连接端的工作位置低于连接端的工作位置,非连接端设有阀门,内膜与壳体之间形成纯水通道,壳体上设有与纯水通道相连的出水口,所述无死腔反渗透膜壳工作时的轴线平行于水平面。优选的,所述的壳盖上设有定位凸台,壳体上设有与定位凸台配合的定位凹槽。优选的,所述出水口的轴线、原水通道的轴线、浓水通道的轴线在同一平面,出水口竖直向下设置。优选的,所述的壳体和壳盖可拆卸固定。优选的,所述的壳盖四周延伸出二号帽檐,壳体四周延伸出一号帽檐,一号帽檐和二号帽檐上分别开有互相配合的螺栓孔,一号帽檐和二号帽檐通过螺栓固定。优选的,所述的阀门为电磁阀。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浓水通道配合阀门可以实现及时排出浓水,不会形成死腔,杜绝了积水不能排出,易发生腐变的问题。(2)浓水通道斜向下设置,利用重力有利于浓水排出,且浓水通道出口的直径小于入口的直径,有利于浓水匀速排出。(3)设有限位台的结构,将反渗透膜固定在膜壳内部,使反渗透膜不至于因为水压及重力的原因发生窜动。(4)内膜两端设置密封圈,与限位台内壁上的密封圈配合凹陷过盈配合,密封圈与密封圈配合凹陷紧密卡接,大大增加了设备的密封性,防止纯水通道和原水通道的水互相渗透影响,提高所净化纯水的洁净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图;图2为密封圈与密封圈配合凹陷配合示意图;图中,1-壳体,2-二号限位台,3-一号限位台,4-浓水通道,5-阀门,6-内膜,7-出水口,8-纯水通道,9-原水通道,10-一号帽檐,11-二号帽檐,12-定位凸台,13-入水口,14-壳盖,15-密封圈,16-定位凹槽,17-密封圈配合凹陷。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无死腔反渗透膜壳,包括壳体1、壳盖14、内膜6,所述内膜6中间沿其轴线方向设有原水通道9,所述壳盖14上设有与原水通道9配合连接的入水口13,壳体1内底部设有一号限位台3,壳盖14上设有二号限位台2,一号限位台3和二号限位台2的内径与内膜6的外径相配合,一号限位台3和二号限位台2将内膜6固定在壳体1内部,使其相对壳体1不发生窜动,内膜6两端均设有密封圈15,所述一号限位台3和二号限位台2的内壁上均设有与内膜6两端密封圈15分别配合的密封圈配合凹陷17,安装内膜6时,向一号限位台3或二号限位台2所在的方向施加力,使密封圈15卡进密封圈配合凹陷17,密封圈15与密封圈配合凹陷17为过盈配合,保证了密封性能。所述壳体1内底部还设有浓水通道4,浓水通道4的一端为连接端,另一端为非连接端,连接端与原水通道9配合相连,且连接端的直径等于原水通道9的直径,非连接端的直径小于连接端直径。非连接端的直径小于连接端的直径,有利于浓水匀速排出,非连接端的工作位置低于连接端的工作位置,利用重力有利于浓水排出,优选的,非连接端设有阀门5,所述的阀门5为方便控制、使用安全的电磁阀。内膜6与壳体1之间形成纯水通道8,壳体1上设有与纯水通道8相连的出水口7,所述无死腔反渗透膜壳工作时的轴线平行于水平面。进一步的,所述的壳体1和壳盖14可拆卸固定,便于清洗内部,或进行检修,所述的壳盖14上设有定位凸台12,壳体1上设有与定位凸台12配合的定位凹槽16,便于快速安装壳盖14,保证每次拆卸安装后,壳盖14与壳体1相对位置不变。所述出水口7的轴线、原水通道9的轴线、浓水通道4的轴线在同一平面,出水口7竖直向下设置,充分利用重力排出浓水或排出纯水。进一步的,所述的壳盖14四周延伸出二号帽檐11,壳体1四周延伸出一号帽檐10,一号帽檐10和二号帽檐11上分别开有互相配合的螺栓孔,一号帽檐10和二号帽檐11通过螺栓固定。本技术的工作过程为:原水经入水口13进入原水通道9,原水经内膜6过滤,过滤后的纯水进入纯水通道8并从出水口7排出,阀门5处于关闭状态。当使用一段时间后,浓水通道4处会聚集浓水,打开阀门5,从入水口13注入原水,使浓水排出。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技术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无死腔反渗透膜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壳盖(14)、内膜(6),所述内膜(6)中间沿其轴线方向设有原水通道(9),所述壳盖(14)上设有与原水通道(9)配合连接的入水口(13),壳体(1)内底部设有一号限位台(3),壳盖(14)上设有二号限位台(2),一号限位台(3)和二号限位台(2)的内径与内膜(6)的外径相配合,所述的内膜(6)两端均设有密封圈(15),所述一号限位台(3)和二号限位台(2)的内壁上均设有与内膜(6)两端密封圈(15)分别配合的密封圈配合凹陷(17),所述壳体(1)内底部还设有浓水通道(4),浓水通道(4)的一端为连接端,另一端为非连接端,连接端与原水通道(9)配合相连,且连接端的直径等于原水通道(9)的直径,非连接端的直径小于连接端直径,非连接端的工作位置低于连接端的工作位置,非连接端设有阀门(5),内膜(6)与壳体(1)之间形成纯水通道(8),壳体(1)上设有与纯水通道(8)相连的出水口(7),所述无死腔反渗透膜壳工作时的轴线平行于水平面。

【技术特征摘要】
1.无死腔反渗透膜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壳盖(14)、内膜(6),所述内膜(6)中间沿其轴线方向设有原水通道(9),所述壳盖(14)上设有与原水通道(9)配合连接的入水口(13),壳体(1)内底部设有一号限位台(3),壳盖(14)上设有二号限位台(2),一号限位台(3)和二号限位台(2)的内径与内膜(6)的外径相配合,所述的内膜(6)两端均设有密封圈(15),所述一号限位台(3)和二号限位台(2)的内壁上均设有与内膜(6)两端密封圈(15)分别配合的密封圈配合凹陷(17),所述壳体(1)内底部还设有浓水通道(4),浓水通道(4)的一端为连接端,另一端为非连接端,连接端与原水通道(9)配合相连,且连接端的直径等于原水通道(9)的直径,非连接端的直径小于连接端直径,非连接端的工作位置低于连接端的工作位置,非连接端设有阀门(5),内膜(6)与壳体(1)之间形成纯水通道(8),壳体(1)上设有与纯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泽林文武骞梁康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通力达医疗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