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皮肤渗血渗液微负压贴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1639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00:56
一种可吸收皮肤渗血渗液微负压贴膜,解决现有技术利用纱布进行覆盖吸收存在的医护人员工作量大,易引发感染,临床效果差,影响治疗的问题。包括负压吸引碗,其特征在于:负压吸引碗下部开口的外侧设置有透明贴膜,透明贴膜上还设置有用于穿刺管穿过的密封豁口;透明贴膜下部的外侧设置有外圈固定贴;负压吸引碗的侧壁上设置有负压引流管,负压引流管的外端部与负压器相连。其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利用负压器产生的微负压来吸除渗出液,减少局部皮肤刺激、防止感染;且有效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缓解患者痛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吸收皮肤渗血渗液微负压贴膜
本技术属于医疗辅助器具
,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微负压吸除渗出液,减少局部皮肤刺激、防止感染,有效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缓解患者痛苦的可吸收皮肤渗血渗液微负压贴膜。
技术介绍
对于严重水肿病人、PICC穿刺漏病人以及引流管拔除后引流口渗液病人,穿刺处均有大量渗血、渗液外溢。然而,现在的临床护理操作中,暂时没有较理想的保护措施,只能任渗血、渗液外流,并利用(使用)纱布进行覆盖吸收。由于需要频繁的更换纱布,所以不但加大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容易刺激患者的局部皮肤、增加患者的痛苦,经常引发感染,影响治疗效果。故有必要对现有技术的皮肤渗血渗液吸收方式和装置予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利用微负压吸除渗出液,减少局部皮肤刺激、防止感染,有效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缓解患者痛苦的可吸收皮肤渗血渗液微负压贴膜。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可吸收皮肤渗血渗液微负压贴膜包括负压吸引碗,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吸引碗下部开口的外侧设置有透明贴膜,透明贴膜上设置有用于穿刺管穿过的密封豁口;透明贴膜下部的外侧设置有外圈固定贴;所述负压吸引碗的侧壁上设置有负压引流管,负压引流管位于负压吸引碗外侧的一端与负压器相连。所述负压吸引碗采用由外层碗和内层碗构成的双层结构,内层碗与外层碗之间形成有吸引腔;外层碗包括弧形外碗体,弧形外碗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引流口;内层碗包括弧形内碗体,弧形内碗体上设置有若干个吸引孔;所述负压引流管的一端与外层碗的引流口相连,且与所述吸引腔相连通;所述透明贴膜与外层碗弧形外碗体下部开口的外侧相连。以通过内层碗弧形内碗体上的若干个吸引孔,将患者皮肤层穿刺孔处的渗血、渗液吸入到内层碗与外层碗之间的吸引腔内,渗出液再经由与外层碗引流口相连的负压引流管、流入到负压器内。所述内层碗的弧形内碗体上设置的若干个吸引孔,为均匀布置的圆形吸引孔。所述内层碗的弧形内碗体上设置的若干个吸引孔,为均匀布置的蜂窝形吸引孔。以有效提高渗出液的透过率,增强吸收效果;同时,对于严重水肿、皮肤调节极差的患者,蜂窝形吸引孔的设计因蜂窝状结构均匀,故皮肤受力均匀,不会因局部压力增大而引起皮肤损伤。所述内层碗的材料为医用橡胶。以防止患者皮肤出现过敏现象,提升治疗舒适度。所述负压引流管的外端部与负压器的一端相连,负压器的另一端通过导流管与引流袋上部的入口相连;引流袋下部的出口设置有倾倒开关。以通过导流管将负压器内储积的渗出液排入到引流袋内,进行统一处理。所述导流管上、靠近负压器和引流袋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止逆夹。以有效防止引流袋内渗出液的回流。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由于本技术采用下部开口外侧设置有透明贴膜的负压吸引碗,透明贴膜上还设置用于穿刺管穿过的密封豁口;透明贴膜下部的外侧设置外圈固定贴;负压吸引碗的侧壁上设置负压引流管,负压引流管的外端部与负压器相连的结构形式,所以其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利用负压器产生的微负压来吸除渗出液,进而减少局部皮肤刺激、防止感染;并且,有效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缓解患者痛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正视图。图3是图2中的负压吸引碗的一种内部结构剖视图。图4是图3中的外层碗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中的内层碗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3中的内层碗的另外一种结构示意图。图中序号说明:1负压吸引碗、2透明贴膜、3外圈固定贴、4密封豁口、5穿刺管、6负压引流管、7负压器、8导流管、9止逆夹、10引流袋、11倾倒开关、12患者皮肤层、13外层碗、14内层碗、15吸引腔、16弧形外碗体、17引流口、18弧形内碗体、19圆形吸引孔、20蜂窝形吸引孔。具体实施方式根据图1~6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结构。该可吸收皮肤渗血渗液微负压贴膜包括负压吸引碗1,负压吸引碗1采用由外层碗13和内层碗14构成的双层结构,且内层碗14与外层碗13之间形成有吸引腔15。外层碗13由弧形外碗体16构成,弧形外碗体16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将吸引腔15内渗出液排出的引流口17;且根据具体的使用需要,引流口17可设置在外层碗13的顶部或侧部。布置在外层碗13内部的内层碗14由弧形内碗体18构成,弧形内碗体18上设置有若干个吸引孔。负压吸引碗1内层碗14的弧形内碗体18上设置的若干个吸引孔,为均匀布置的圆形吸引孔19(如图5所示)。能够理解的是,为了有效提高渗出液的透过率、增强吸收效果,内层碗14的弧形内碗体18上设置的若干个吸引孔,也可以采用均匀布置的蜂窝形吸引孔20(如图6所示)。同时,对于严重水肿、皮肤调节极差的患者,蜂窝形吸引孔20的设计因蜂窝状结构均匀,故皮肤受力均匀,不会因局部压力增大而引起皮肤损伤。出于防止患者皮肤出现过敏现象的目的,内层碗14的材料可采用医用橡胶,进而提升治疗舒适度。同时,外层碗13弧形外碗体16的内表面设置有聚四氟乙烯不粘涂层;内层碗14弧形内碗体18的内、外表面均设置有聚四氟乙烯不粘涂层,以提升微负压贴膜的使用寿命,确保吸收效果。负压吸引碗1外层碗13的弧形外碗体16下部开口的外侧,设置有用于观察微负压贴膜内渗液情况的环状透明贴膜2。环状透明贴膜2上,设置有用于穿刺管5穿过的密封豁口4;密封豁口4在使插入到患者皮肤层12下方的穿刺管5通过的同时,还起到封闭整个微负压贴膜内腔的作用。透明贴膜2下部的外侧,设置有一圈用于将微负压贴膜(此贴膜本身带有粘贴功能)固定在患者皮肤层12上的外圈固定贴3。负压吸引碗1外层碗13的引流口17上设置有负压引流管6,负压引流管6位于外层碗13内部的一端与吸引腔15相连通;而负压引流管6位于负压吸引碗1外层碗13外侧的一端,则与负压器7的一端相连接。根据使用需要,负压器7可以采用空腔结构的柔性椭球体,并通过按压来产生微负压。从而通过内层碗14弧形内碗体18上的若干个吸引孔,将患者皮肤层12穿刺孔处的渗血、渗液,吸入到内层碗14与外层碗13之间的吸引腔15内;之后,渗出液再经由与外层碗13引流口17相连接的负压引流管6、流入到负压器7内。负压器7的另外一端,则通过导流管8与引流袋10上部的入口相连接。为了有效防止引流袋10内渗出液的回流,导流管8上、靠近负压器7和引流袋10的两端部,分别活动设置有止逆夹9。并且,引流袋10下部的出口处,设置有倾倒开关11。进而通过导流管8将负压器7内储积的渗出液排入到引流袋10内,便于后续的统一处理。能够理解的是,负压吸引碗1的外层碗13和内层碗14双层结构的弧度,可根据具体的使用需要而改变(弧度可大可小);同时,负压引流管6两端与负压吸引碗1和负压器7的连接、以及导流管8两端与负压器7和引流袋10的连接,均采用可拆卸式的灵活连接方式。该可吸收皮肤渗血渗液微负压贴膜使用时,首先,利用透明贴膜2下部粘贴功能及外侧设置的外圈固定贴3,将微负压贴膜固定在患者皮肤层12上、穿刺管5引出的部位(有大量渗血、渗液外溢的穿刺孔处);同时,穿刺管5的预留段穿过环状透明贴膜2上设置的密封豁口4,以确保整个微负压贴膜内腔的封闭效果,利于渗出液的吸收。然后,通过负压吸引碗1下部开口外侧设置的环状透明贴膜2,来观察微负压贴膜内的渗液情况。当需要对渗出液进行吸收时,利用负压器7所产生的微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吸收皮肤渗血渗液微负压贴膜,包括负压吸引碗(1),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吸引碗(1)下部开口的外侧设置有透明贴膜(2),透明贴膜(2)上设置有用于穿刺管(5)穿过的密封豁口(4);透明贴膜(2)下部的外侧设置有外圈固定贴(3);所述负压吸引碗(1)的侧壁上设置有负压引流管(6),负压引流管(6)位于负压吸引碗(1)外侧的一端与负压器(7)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吸收皮肤渗血渗液微负压贴膜,包括负压吸引碗(1),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吸引碗(1)下部开口的外侧设置有透明贴膜(2),透明贴膜(2)上设置有用于穿刺管(5)穿过的密封豁口(4);透明贴膜(2)下部的外侧设置有外圈固定贴(3);所述负压吸引碗(1)的侧壁上设置有负压引流管(6),负压引流管(6)位于负压吸引碗(1)外侧的一端与负压器(7)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皮肤渗血渗液微负压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吸引碗(1)采用由外层碗(13)和内层碗(14)构成的双层结构,内层碗(14)与外层碗(13)之间形成有吸引腔(15);外层碗(13)包括弧形外碗体(16),弧形外碗体(16)的侧壁上设置有引流口(17);内层碗(14)包括弧形内碗体(18),弧形内碗体(18)上设置有若干个吸引孔;所述负压引流管(6)的一端与外层碗(13)的引流口(17)相连,且与所述吸引腔(15)相连通;所述透明贴膜(2)与外层碗(13)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辉姜桂春许洪涛郑丽媛吴吉祥王艳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省肿瘤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