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远程检测和保护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11120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7: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电池远程检测和保护控制系统,包括远程控制单元和数据存储服务系统;所述远程控制单元包括电量检测模块、温度传感模块、充放电监测模块、故障报警模块和通讯网络模块四个部分,对蓄电池内部状态进行估算和监控,保证了对蓄电池的远程管理和控制;数据存储服务系统,记录蓄电池上传的数据,提供对蓄电池的管理服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对蓄电池的远程检测和保护控制,同时辅助以电压检测电路保证了对蓄电池内部进行远程保护控制的可行性,加强了对蓄电池的远程检测管理能力。

A Battery Remote Detection and Protection Control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电池远程检测和保护控制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化学蓄电池技术,尤其是一种蓄电池远程检测和保护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电动汽车新能源电力和智能电网及能源互联网的不断进步,通过电化学蓄电池储能系统实现对储能变流器设备进行充放电和受控完成电力调节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由于各个蓄电池单体的本身物理及化学特性具有一定的差异,加上安装运行过程中环境维度的差别,使得蓄电池组串中的蓄电池产生电压、电量上的不一致性,影响了蓄电池组串整体的效率及利用率,也带来了安全隐患。故此,对蓄电池运行的实时监测、充放电电流控制、蓄电池组串各蓄电池单体的电压和电量等电能一致性均衡控制是储能系统安全、健康、高效运行的关键。但是由于大规模储能系统采用的蓄电池单体数量巨大,所以目前市面上使用的主流解决方案是针对这种情况,采取用于检测电池模块中的电池单体信息的电池模块管理单元BMU、电池簇管理单元BCMS、用于监测电池系统的BAMS,通过对充放电过程进行安全管理,从而实现对蓄电池保护控制的完成。这种方式对蓄电池的状态信息了解程度很高,但是由于电池模块管理单元BMU不具备检测驱动相应蓄电池组串直流电力线通断开关的控制能力,在蓄电池遇到危险状况时不能直接及时进行处置,大大增加了恶性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对蓄电池的状况无法进行远程了解,通过现有蓄电池管理系统BMS大多采用对于每一个蓄电池单体及并联多个蓄电池单体的蓄电池包进行实时监测并实时进行静态或动态电能均衡,却无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对比,让使用者随时了解蓄电池的工作状况。针对这种模式工作人员不可以及时了解蓄电池出现故障,也无法知晓出现故障的具体区域并及时进行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提供一种蓄电池远程检测和保护控制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一种蓄电池远程检测和保护控制系统,包括远程控制单元和数据存储服务系统;远程控制单元,包括电量检测模块、温度传感模块、故障报警模块和通讯网络模块,所述远程控制单元通过通讯网络模块与通信网络连接;所述电量检测模块,可以检测蓄电池所剩电量,并将数据通过通信网络上传到数据存储服务系统;所述温度传感模块,可以检测蓄电池工作温度,并将数据通过通信网络上传到数据存储服务系统;所述故障报警模块,可以在蓄电池工作出现故障时发出报警信号,并将报警信号通过通信网络上传到数据存储服务系统;数据存储服务系统,包括独立的服务器,通过通信网络与远程控制单元信号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远程控制单元还包括一种电压检测电路;所述电压检测电路,包括蓄电池BAT1、光电耦合器U1、光电耦合器U2、集成芯片U3、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容C1、电容C2和二极管D1;所述蓄电池BAT1的一端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均接电源电压,所述蓄电池BAT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1的第三引脚、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3引脚和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第2引脚均接地,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所述集成芯片U3的第4引脚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3的第2引脚与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3的第3引脚与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1的第1引脚和所述二极管D1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3的第5引脚与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第1引脚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3的第7引脚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4引脚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电源电压,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1引脚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接输入信号IN,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2引脚接地,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第3引脚接地,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第4引脚接输出信号OUT。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集成芯片U3的型号是PIC12F675,带有4路10bit的A/D转换,可以由外部提供A/D转换用的基准电压,主机不需要带A/D转换来测量电压。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光电耦合器U1、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型号均是PC817,使前端与负载完全隔离,增加了安全性,减小电路干扰,简化电路设计。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二极管D1是一种基准电压二极管,在电路中提供基准电压,从而完成信号的稳定输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远程控制单元还包括充放电监测模块,对蓄电池充放电进行电压自检测,实时监测蓄电池的充放电状态,与故障报警模块连接,一旦检测出蓄电池充放电发生故障,就通过故障报警模块发出报警信号。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数据存储服务系统还包括数据管理模块,对远程控制单元上传的数据进行记录,计算出充放电数据标准模板,作为蓄电池充放电工作状态的对比参照。有益效果:本技术能够解决现有的技术中需要等蓄电池组串出现问题之后才会发现,并且无法得知具体出现故障的位置的弊端,通过设置充放电监测模块实时监测蓄电池组串的充放电工作状态,可以直接通过电压检测电路完成对整个蓄电池组串的监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流程框图。图2是本技术的电压检测电路的原理图。图3是本技术的充放电检测故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一种蓄电池远程检测和保护控制系统,包括远程控制单元和数据存储服务系统;蓄电池信息展示模块,可以展示蓄电池的当前信息,包括剩余电量信息,实时温度信息;蓄电池充放电管理模块,可以对蓄电池充放电进行管理,包括在蓄电池充放电出现故障时控制蓄电池停止充放电工作;远程控制单元,包括电量检测模块、温度传感模块、故障报警模块和通讯网络模块;所述通讯网络模块,可以通过通信网络将远程控制单元与数据存储服务系统连接;所述电量检测模块,可以检测蓄电池所剩电量,并将数据进行上传记录,用户可以在;所述温度传感模块,可以检测蓄电池工作温度,并将数据进行上传记录;所述故障报警模块,可以在蓄电池工作出现故障时发出报警信号,并将报警信号进行上传;数据存储服务系统,包括独立的服务器,通过通信网络与远程控制单元信号连接。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远程控制单元还包括一种电压检测电路;所述电压检测电路,包括蓄电池BAT1、光电耦合器U1、光电耦合器U2、集成芯片U3、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容C1、电容C2和二极管D1;所述蓄电池BAT1的一端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均接电源电压,所述蓄电池BAT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1的第三引脚、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3引脚和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第2引脚均接地,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所述集成芯片U3的第4引脚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3的第2引脚与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3的第3引脚与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1的第1引脚和所述二极管D1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3的第5引脚与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第1引脚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3的第7引脚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4引脚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电源电压,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电池远程检测和保护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远程控制单元和数据存储服务系统;远程控制单元,包括电量检测模块、温度传感模块、故障报警模块和通讯网络模块,所述远程控制单元通过通讯网络模块与通信网络连接;数据存储服务系统,包括独立的服务器,通过通信网络与远程控制单元信号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电池远程检测和保护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远程控制单元和数据存储服务系统;远程控制单元,包括电量检测模块、温度传感模块、故障报警模块和通讯网络模块,所述远程控制单元通过通讯网络模块与通信网络连接;数据存储服务系统,包括独立的服务器,通过通信网络与远程控制单元信号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电池远程检测和保护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程控制单元还包括一种电压检测电路;所述电压检测电路,包括蓄电池BAT1、光电耦合器U1、光电耦合器U2、集成芯片U3、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容C1、电容C2和二极管D1;所述蓄电池BAT1的一端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均接电源电压,所述蓄电池BAT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1的第三引脚、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3引脚和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第2引脚均接地,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所述集成芯片U3的第4引脚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3的第2引脚与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3的第3引脚与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1的第1引脚和所述二极管D1的第2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锡卫
申请(专利权)人:富能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