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柔高可靠性焊接机器人用电源电缆及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10349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超柔高可靠性焊接机器人用电源电缆及制备方法,其包括电缆本体,电缆本体包括设置于电缆本体中心的抗拉单元,其朝向电缆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导体,其为在抗拉单元外缠绕经过多次复绞的细软铜线;紧保护层,其为导体外层绕包的一层薄型聚四氟乙烯膜;护套,其为紧保护层外以挤压方式加工而成,电缆制备方法参见说明书。该电缆能够承受焊接机器人工作时所需要的大电流承载能力,并有着良好的抗反复弯曲、扭转以及拖链行走能力,符合最新莱茵认证或UL认证对焊接机器人动力电源电缆的全部性能要求,可以达到和焊接机器人同使用寿命的高可靠性。

A Power Cable for Ultra-flexible and High Reliability Welding Robot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柔高可靠性焊接机器人用电源电缆及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缆
,尤其涉及一种超柔高可靠性焊接机器人用电源电缆及制备方法,其主要用于焊接机器人低压大电流电源传输线,为焊接机器人传输大功率电能,也可作为其他大功率设备的接地引接线。
技术介绍
焊接是装备制造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艺技术,随着我国汽车、船舶以及其他大批量工艺装备的发展,对于焊接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现在工艺装备的复杂性和质量可靠性,导致焊接时的工艺复杂性、劳动强度、质量可靠性等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大量的各种焊接机器人来降低人员强度,提高焊接质量和批次稳定性。焊接机器人在进行电焊作业时,需要短时间传导较大的功率,产生高温完成焊接作业。而这均需要焊接机器人配有一根能够传输低压大电流的大截面电源电缆。现在焊接机器人已发展到六轴联动,在有限的空间进行快速移动,而附带的大功率电源电缆将随着机器人的焊枪位置一起进行快速移动。由于焊接机器人使用空间小,要求快速多方向移动,并且传输脉冲形式的大电流,对其配套使用的电源电缆要求柔软、耐反复弯曲性好,传输脉冲大电流,能承受一定的机械应力和环境腐蚀等苛刻条件。目前国内使用的焊接机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柔高可靠性焊接机器人用电源电缆,其包括电缆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本体包括:设置于电缆本体中心的抗拉单元,其朝向电缆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导体,其为在抗拉单元外缠绕经过多次复绞的细软铜线;紧保护层,其为导体外层绕包的一层薄型聚四氟乙烯膜;护套,其为紧保护层外以挤压方式加工而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柔高可靠性焊接机器人用电源电缆,其包括电缆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本体包括:设置于电缆本体中心的抗拉单元,其朝向电缆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导体,其为在抗拉单元外缠绕经过多次复绞的细软铜线;紧保护层,其为导体外层绕包的一层薄型聚四氟乙烯膜;护套,其为紧保护层外以挤压方式加工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柔高可靠性焊接机器人用电源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拉单元为多股芳纶散纱绞合而成,所述抗拉单元紧密填充在电缆本体的中间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柔高可靠性焊接机器人用电源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为0.08mm的细软铜线或铜箔丝经过多次复绞而成,复绞采用同向复绞的方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柔高可靠性焊接机器人用电源电缆,其特征在于,将六根或者七根经过多次复绞的导体,采用与复绞方向相反的方向成缆缠绕在抗拉单元外。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柔高可靠性焊接机器人用电源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紧保护层为在导体外紧密绕包的一层0.05mm厚度的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时的搭盖率在18~25%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柔高可靠性焊接机器人用电源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为设置于紧保护层外的一层高强度高弹性的柔软耐油耐磨型聚氯乙烯或聚氨酯材料。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超柔高可靠性焊接机器人用电源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挤包的护套层厚度为1.2mm~1.5mm,护套材料的硬度在邵氏70A~75A之间,聚氯乙烯拉伸强度大于15MPa,断裂伸长率大于300%以上;聚氨酯拉伸强度大于30MPa,断裂伸长率大于500%以上。8.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超柔高可靠性焊接机器人用电源电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电缆的中心位置采用多股芳纶散纱绞合形成的填充芯作为增强抗拉单元,在生产大规格截面的电源电缆时,在芳纶散纱中填入少量的棉纱线作为填充,一般棉纱线的面积填充比例不超过抗拉单元面积的30%;S2、不同功率的焊接机器人将选用不同规格导体截面的电源电缆,以35mm2截面的电源电缆为例,首先采用22根0.08mm规格的细软铜丝或铜箔丝进行右向束绞,采用非退扭的高速绞线机来快速绞合,另外,在后续的多次同向复绞时,由于非退扭的绞合方式将导致前道工序绞合的导体会再次进行同向绞合,导致节距进一步变小,因此将22根0.08mm规格的细软铜丝或铜箔丝绞合时的节距采用18~20倍的大节径比进行绞合,绞合模具采用聚晶绞合模,模具尺寸与绞合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辉高作海霍崇暕张相强李芳耿烨韩宝忠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起帆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