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石漠化地区治理的震石鱼鳞坑及其建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098271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2: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石漠化地区治理的震石鱼鳞坑及其建造方法。该震石鱼鳞坑适用于坡度在25度以上的岩石裸露的山坡地上,设置方其设置方法是采用炮震方法,并在用炸药炸松土石表层后,可迅速使表层土石解体,之后把松散的碎石捡走,稍作处理,即可形成鱼鳞坑。在该过程中,主要是刨出石块,并将大石块摆放于鱼鳞坑外缘外侧,小石块紧靠大石块,其内为碎砾石,构成一个拦阻坝,而坑中可留有小砾石或粉渣。该方法省工省时,且有利于水土保持。

A Seismic Fish Scale Pit for Control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石漠化地区治理的震石鱼鳞坑及其建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生态环境领域的石漠化治理技术,尤指一种用于石漠化地区治理的震石鱼鳞坑及其建造方法。
技术介绍
石漠化地区属于水土流失的典型区域。其特点是,该区域植被稀少,地表的岩石是以石灰岩为主,且裸露率高,土壤瘠薄,贮水能力低,因而极易引起干旱缺水和水土流失。而鱼鳞坑是山区造林中一种常见的整地措施,其建造施工方法一般是利用铁锹在山坡土地上挖筑半圆形土坑,并在每个土坑内种植单株树木,就是土坡上挖出来半圆形的.或者是月牙形的土坑儿,然后把挖出来的土培到下边缘。但是由于石漠化地区岩石多而土壤少,该种施工方法局限性很大,挖土困难,无法充分实施。因而该地区的造林整地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方式进行。需要结合当地特殊情况,充分利用石缝、石沟、石坑、石槽等小生境,制造出实用的有当地特色的鱼鳞坑。因而,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采用特殊的震石鱼鳞坑的技术来进行石漠化山区坡面上的整地,以达到保持水土、蓄水保墒的作用,是石漠化地区造林整地的一种非常实用且简单易推广的整地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在于,能提供一种用于石漠化地区治理的震石鱼鳞坑及其建造方法。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石漠化地区治理的震石鱼鳞坑,该鱼鳞坑具有一炮震形成的坑体,该鱼鳞坑坑体位于下坡处外缘设有一拦阻坝体,该拦阻坝体是由内向外依次由小至大的碎石摆放而成,该鱼鳞坑坑体底部铺设有小砾石或粉渣,该鱼鳞坑边缘内侧的小尺寸的砾石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被风化,且受鱼鳞坑外侧石块阻挡不易流失,适宜野草生长,并且随着时间延长,外侧石块也会被风化,但其这时已被内侧野草蔓延覆盖,因而也不会出现流失的状况。其中较佳的,该震石鱼鳞坑是设于岩石裸露的山坡地上;且所述山坡地坡度在最好是25度以上。进一步的,该拦阻坝体最好是由内至外的截面由三个略成三角形并叠置的三部分构成,所述三部分是分别由小至大的三种碎石堆积而成。其可借助中间的由较小的碎石构成的三角状结构压制形成较稳定的坝体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于石漠化地区治理的震石鱼鳞坑建造方法,其包含步骤:步骤1:在石漠化坡上凿出炮眼;步骤2:在炮眼中内置雷管、导火线和硝酸铵炸药,填实土、石砾与地面平,进行引爆,把地面下直径约1m,深约0.4m范围内的岩石震破裂松动而不破坏地表;步骤3:把松散的碎石捡走,形成鱼鳞坑,并将刨出的石块于鱼鳞坑下坡处的外缘依石块大小由小至大由内向外摆放构建拦阻坝体。其中进一步的,所述拦阻坝体可由内至外的截面由三个略成三角形并叠置的三部分构成,三部分分别由尺寸由小至大的三种碎石堆积而成。较佳的,所述炮眼口径15-20cm,炮眼深度60-80cm,并且所述每个炮眼可放雷管1个,炸药100g-250g,使得炮震的震幅1.2-1.5m。并且可以使用硝酸铵炸药,其残留可作为养分。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在于,借助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震石鱼鳞坑是一种适用于石漠化地区治理的整地措施。该法适用于坡度在25度以上而且岩石裸露的山坡地。这类山坡地裸露岩石较多,土壤瘠薄,一般土鱼鳞坑无法使用。而本专利技术采用了爆破石块,修建震石鱼鳞坑的办法解决了上述问题。但也需要注意爆破石块的位置和方法,以免带来新的水土流失。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石漠化地区治理的震石鱼鳞坑结构示意图。其中:1砾石2小石块3大石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石漠化地区治理的震石鱼鳞坑,该震石鱼鳞坑设于岩石裸露的山坡地上,一般要求坡度在25度以上,具有一炮震形成的坑体,该鱼鳞坑坑体下坡处外缘外侧设有一拦阻坝体,该拦阻坝体,是由内向外依次由碎砾石1、小石块2及大石块3摆放而成,其中,粒径小于60mm的为碎砾石,粒径60mm-200mm的为小石块,而大于200mm的则为大石块,该鱼鳞坑坑体底部铺设有小砾石或粉渣。该拦阻坝体摆设时优选使截面上的碎砾石1、大石块3成三角形相邻堆积,而小石块2成倒三角形行压于其上,利用该结构,一方面使坝体牢固,另一方可防止碎砾石1被冲走,且有利于碎砾石1风化成土。本专利技术的该用于石漠化地区治理的震石鱼鳞坑建造方法是采用炮震方法,其是在石漠化山坡上,在土石表层凿出炮眼(炮眼位置既可以在纯石头表层,也可在土石混合表面,均可以炸松)。一般是按鱼鳞坑分布尺寸,采用的炮眼口径15-20cm,炮眼深度60-80cm进行爆破。其中每坑可放雷管1个,炸药(用硝铵炒出)150-250g,震幅1.2-1.5m。其中选用较小的炸药量,可对应较小的振幅,而选用较大的炸药量,则对应较大的振幅。具体依需要而定,主要是看是纯石头的,还是土石的。土石的可选用较小的,纯石头的可选用较大的,这是爆破熟手均可掌握的。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是用钢钎在修鱼鳞坑处凿深40cm洞,内置雷管、导火线和150g硝酸铵炸药,填实土、石砾与地面平,进行引爆,爆后,地表不被破坏。只是把地面下直径约1.2m,深约0.5m范围内的岩石震破裂松动。用炸药炸松土石表层后,可迅速使表层土石解体,之后把松散的碎石捡走,稍作处理,即可形成鱼鳞坑。在该过程中,主要是刨出石块,并将大石块3摆放于鱼鳞坑外缘外侧,小石块2紧靠大石块,其内为碎砾石1,构成一个拦阻坝,而坑中可留有小砾石或粉渣。经试验,炮震后(以炮眼深60cm为例),炮眼周围0-100cm土石的平均容量明显下降,其中0-20cm土石层下降最明显,为37.6%,其次为20-40cm土石层。60cm以下土石层容重则有所增加。经测试,本专利技术采用用炸药震松土石,每坑成本只需3元左右,投入小见效快。由于炮震的范围小,炸药用量低,因而只是震松表层土石,不会造成水土流失。而且,炮震用的炸药采用的是硝铵,其可以起到肥料的作用,可为后期鱼鳞坑内栽植提供有利条件。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石漠化地区治理的震石鱼鳞坑建造时,应该注意:(1)放炮时需要注意安全;(2)炮眼深度必须符合要求,以免出现过深导致地表难以震碎,或者因为过浅而达不到目的,且易炸飞地表,而造成人为水土流失情况。(3)炮眼需填实,否则放通天炮会造成浪费且不能有效建造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石漠化地区治理的震石鱼鳞坑。综上,本专利技术采用炮震方法在石漠化上坡上构建用于石漠化地区治理的震石鱼鳞坑,该方法有如下特点:(1)省工省时;(2)硝酸铵炸药爆炸后增强了土壤肥力,使树木快速生长;(2)本专利技术的震石鱼鳞坑震松土体较大,因而更易蓄水和适宜树木生长;1—2年内,鱼鳞坑边缘内侧,砾石风化,但受鱼鳞坑外侧石块阻挡不易流失,适宜野草生长,随着时间延长,外侧石块风化,但已被内侧野草蔓延覆盖,不再发生流失;(3)虽然由于炸药炸出的坑不标准,会使鱼鳞坑规格不统一,但并不影响使用。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未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石漠化地区治理的震石鱼鳞坑,其特征在于,该鱼鳞坑具有一炮震形成的坑体,该鱼鳞坑坑体位于下坡处外缘设有一拦阻坝体,该拦阻坝体是由内向外依次由小至大的碎石摆放而成,该鱼鳞坑坑体底部铺设有小砾石或粉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石漠化地区治理的震石鱼鳞坑,其特征在于,该鱼鳞坑具有一炮震形成的坑体,该鱼鳞坑坑体位于下坡处外缘设有一拦阻坝体,该拦阻坝体是由内向外依次由小至大的碎石摆放而成,该鱼鳞坑坑体底部铺设有小砾石或粉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石漠化地区治理的震石鱼鳞坑,其特征在于,该震石鱼鳞坑是设于岩石裸露的山坡地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石漠化地区治理的震石鱼鳞坑,其特征在于,所述山坡地坡度在25度以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石漠化地区治理的震石鱼鳞坑,其特征在于:该拦阻坝体由内至外的截面由三个略成三角形并叠置的三部分构成,所述三部分是分别由小至大的三种碎石堆积而成。5.一种用于石漠化地区治理的震石鱼鳞坑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步骤:步骤1:在石漠化坡上凿出炮眼;步骤2:在炮眼中内置雷管、导火线和硝酸铵炸药,填实土、石砾与地面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璐吴卿魏冲赵培李跃鹏刘辉肖连刚张攀段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