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间相沥青纤维上油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097908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2: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间相沥青纤维上油的方法,分两道上油,第一道上油为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修饰的表面润湿改性剂,上油接触长度为5‑20mm;第二道为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超细粉的水溶性胶体,利用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本身为原料制备,在第一道上油后进行第二道上油,第二道上油的接触长度为2‑10cm,两道油剂的温度都为10‑40ºC,沥青丝在两道油辊上的上油间隔为5‑30cm;上油后在收卷机上收卷,收卷速度为50‑300m/min。本发明专利技术经过两道上油后,中间相沥青纤维束的集束性好,在后续的氧化过程中可以充分氧化,经过400‑600ºC的低温炭化后丝束的集束性较好,提高其后续的高温热处理及编织的工艺性。

A Method of Oiling Mesophase Asphalt Fib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间相沥青纤维上油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设计一种适用于中间相沥青纤维集束的二级上油的方法。
技术介绍
油剂除了可以保护中间相沥青纤维的表面不受损伤,还起到集束、隔离分纤、抗静电等作用,其在炭化后可灰化并存在少量残留。对于中间相沥青纤维,少量的油剂残留物可以起到集束的作用,保证炭丝可以不经上浆直接收集在丝筒上。目前纺丝油剂主要是单一组分的硅基油剂,通过含硅残留物来实现丝与丝之间的点接触,但在后续的炭化过程中后侵蚀碳纤维的表面,不可避免地造成碳纤维表面结构的损伤,最终影响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的力学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间相沥青纤维上油的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设计两道上油优化中间相沥青纤维低温炭化后的集束性能并减少纤维的表面损伤。第一道为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修饰的表面润湿改性油剂,首先,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修饰的表面润湿改性剂,首先,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通过恒电位电解法制备,电压为1-5V,电解液为1-10mol/L的氨水溶液,电解体系的阳极是高纯石墨棒,阴极为Pt电极,电流强度为0.05-0.2mA,电解时间为1-3h,电解后通过10nm微孔过滤膜过滤,得到滤液,经过去离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间相沥青纤维上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两道上油,第一道为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修饰的表面润湿改性油剂,第二道为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超细粉的水溶性胶体;第一道上油为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修饰的表面润湿改性剂,上油接触长度为5‑20mm;第二道为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超细粉的水溶性胶体,利用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本身为原料制备,在第一道上油后进行第二道上油,第二道上油的接触长度为2‑10cm,两道油剂的温度都为10‑40ºC,沥青丝在两道油辊上的上油间隔为5‑30cm;上油后在收卷机上收卷,收卷速度为50‑300m/mi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间相沥青纤维上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两道上油,第一道为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修饰的表面润湿改性油剂,第二道为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超细粉的水溶性胶体;第一道上油为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修饰的表面润湿改性剂,上油接触长度为5-20mm;第二道为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超细粉的水溶性胶体,利用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本身为原料制备,在第一道上油后进行第二道上油,第二道上油的接触长度为2-10cm,两道油剂的温度都为10-40ºC,沥青丝在两道油辊上的上油间隔为5-30cm;上油后在收卷机上收卷,收卷速度为50-300m/mi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间相沥青纤维上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道上油为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修饰的表面润湿改性剂,制备过程如下:首先,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通过恒电位电解法制备,电压为1-5V,电解液为1-10mol/L的氨水溶液,电解体系的阳极是高纯石墨棒,阴极为Pt电极,电流强度为0.05-0.2mA,电解时间为1-3h,电解后通过10nm微孔过滤膜过滤,得到滤液,经过去离子水水洗干燥、真空干燥得到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固体,然后在其中加入质量浓度为0.5%-2%的油酸三乙醇胺皂配置水溶液,所配置溶液中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浓度为0.01-0.1mol/L,配置成第一道油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间相沥青纤维上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加入的油酸三乙醇胺皂配置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8%-2%。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中间相沥青纤维上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配置溶液中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水黄东叶崇刘玲曾超刘佳琪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东映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