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使用的伸缩式吸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9332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便于使用的伸缩式吸管,属于吸管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伸缩式吸管不方便插入容器、导致使用体验感较差的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便于使用的伸缩式吸管,包括内管以及外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两端分别为插入端和固定端,内管的两端分别为吸取端和配合端,吸取端自插入端插入外管并从固定端伸出,配合端呈胀口状,固定端呈缩口状,固定端的横截面尺寸不大于配合端的横截面尺寸,配合端的横截面尺寸不大于外管内壁的横截面尺寸,达到在插入容器时更加方便以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感的效果。

Easy-to-use telescopic stra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于使用的伸缩式吸管
本技术涉及吸管领域,特别涉及便于使用的伸缩式吸管。
技术介绍
吸管是插入盛有液体的容器中进而饮用容器中液体的工具,吸管分为单式吸管和伸缩式吸管两种类型,现有的伸缩式吸管包括内管以及外管,内管插接于外管内部且与外管滑动配合,当不需要使用吸管时,内管收缩于外管内部,减少空间占用率,当需要使用吸管时,将内管从外管里面拉出,将内管以及部分外管插入容器内即可。现有的伸缩式吸管均是以内管作为插入容器的一端,如申请号为201010232481.0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吸管,所述吸管由数个粗细不等的管体通过套节相套连接为一体,由此构成一个可以伸缩的整体结构。再如申请号为201410601229.0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新型吸管,包括上部吸管(即外管)和下部吸管(即内管),下部吸管用于插入容器,且上部吸管的下方设置有缩口,下部吸管的上方设置有胀口,下部吸管通过上方的胀口与下部吸管下方的缩口连接。以上所述的可以伸缩的吸管,其都是用内管作为插入端,而在使用之前,首先需要将内管从外管中拔出,然后再插入容器,使用过程复杂、较为不便,并且将内管从外管中拔出后,整个管体的长度较长,使用时一方面容易误伤使用者,另一方面在插入容器的过程中内管很容易回滑至外管内部,严重影响到吸管的正常使用,综上,使得使用者的使用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便于使用的伸缩式吸管,达到在插入容器时更加方便以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感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便于使用的伸缩式吸管,包括内管以及外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两端分别为插入端和固定端,内管的两端分别为吸取端和配合端,吸取端自插入端插入外管并从固定端伸出,配合端呈胀口状,固定端呈缩口状,固定端的横截面尺寸不大于配合端的横截面尺寸,配合端的横截面尺寸不大于外管内壁的横截面尺寸。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处于收缩状态时,内管收缩于外管内,且内管的配合端与外管的内壁滑动连接,当启用该吸管时,可以直接在收缩状态将外管的插入端插入容器,而不必先拔出内管,减少了一道使用程序,从而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感。由于外管的固定端为缩口状,且固定端的横截面尺寸不大于配合端的横截面尺寸,将插入端插入容器后,再将内管拔出,内管拔至极限位置时,胀口状的配合端被缩口状的固定端卡住,使得内管和外管不会脱节,这种先插后拔的设计相比于传统的先拔后插,首先不会由于吸管整体过长误伤使用者,其次在插入容器时直接将力作用于外管的插入端,不会出现在吸管的插入过程中发生回滑,进一步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感。较佳的,所述吸取端呈胀口状。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将外管的插入端插入容器时,胀口状的吸取端被固定端卡住不会掉落,从而确保能稳定使用。较佳的,所述内管的外壁与固定端的内壁滑动接触,配合端的外壁与外管的内壁滑动接触。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启用该吸管时,即将内管从外管内拔出,在拔出内管时,内管的外壁与固定端相对滑动,配合端的外壁相对外管的内壁滑动接触,因此在滑动的过程中,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相对滑动方向得以限制,使得滑动过程更加顺畅、不会出现卡顿、松动现象,进一步提高使用时的便利性。较佳的,所述内管的长度长于外管的长度,且内管收缩于外管内时,吸取端以及配合端均超出外管的两端。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内管的长度长于外管的长度,因此在将外管的插入端插入容器时,内管的配合端先与容器的封闭处接触,接触后配合端被推动回滑,使得插入端再与容器的封闭处接触,容器的封闭处二次受力,插入端的插入会更加顺畅,并且配合端位于插入端内部时,可以对插入端起到加强作用,防止插入端在插入容器的过程中因受力过大而出现弯折或折断,从而提高了插入端的使用强度。较佳的,所述外管靠近固定端的内壁设置有阻挡块。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插入端插入容器后需要引用容器内液体时,首先将内管从外管内向着远离插入端的一侧拔出,当拔至极限位置时,配合端的端口位于阻挡块和固定端端口之间,并且被阻挡块和固定端卡住,使得内管稳定地保持在使用状态,既不会回滑至外管内,也不会与外管发生脱节,从而提高了使用时的稳定性。较佳的,所述阻挡块包括相互正对设置的两组。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相互正对的两组阻挡块使得内管的配合端端口位置受到的限滑作用力较为均匀,使得吸管在使用时更加稳定。较佳的,所述阻挡块为外管的外壁向内挤压形成的阻挡块。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吸管是整体尺寸较小的用品,因此在外管的内壁制造阻挡块难度较大,而通过在外管的外表面向内挤压形成阻挡块,即可以直接在外管的外表面进行制造,从而大大降低了制造难度。并且阻挡块是外管的内壁向内挤压形成的,因此阻挡块与外管是一体成型的,使得阻挡块与外管之间的固定效果较为稳定,进而提高了阻挡块对内管的限滑稳定性。较佳的,所述插入端斜切有插入尖头。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插入尖头的设置减少了插入端的接触面积,便于将插入端插入封闭的容器中。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相对滑动的内管和外管,并且在外管的端部设置插入端,使得吸管在使用时可以直接在收缩状态下插入容器,使用更加方便;2、通过设置阻挡块进一步提高吸管在使用时内管和外管之间的限滑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局部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收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内管;11、吸取端;12、配合端;2、外管;21、固定端;22、插入端;221、插入尖头;23、阻挡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一种便于使用的伸缩式吸管,结合图1和图2,包括滑动插接的内管1和外管2,内管1的两端分别为吸取端11和配合端12,外管2的两端分别为固定端21和插入端22,此处所说的两端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两端,而是指两端附近。内管1的配合端12滑动连接于外管2的内部,使得内管1可以在外管2内滑动伸缩。由于吸管的插入端22设置于外管2上,因此可以直接在吸管处于收缩状态时将插入端22插入容器中,插入后再将内管1从外管2内滑动抽出,相较于现有的吸管将插入端22设置于内管1上,本技术在使用时不必先拔出内管1,一方面在插入容器时更加方便、并且不存在出现插入时回滑的现象,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吸管过长误伤使用者的现象发生。如图2所示,吸取端11、配合端12均为胀口状,固定端21为缩口状,固定端21的横截面尺寸不大于吸取端11以及配合端12的横截面尺寸,因此内管1会稳定地在外管2内部滑动,而不会与外管2发生脱节。结合图2和图3,固定端21的内壁横截面尺寸与内管1的外壁横截面尺寸相适配,使得内管1的外壁与固定端21的内壁滑动接触。配合端12的外壁横截面尺寸与外管2的内壁横截面尺寸相适配,使得配合端12的外壁与外管2的内壁滑动接触。因此在滑动内管1时,可以使得内管1在外管2内稳定、顺畅地滑动,防止出现卡顿现象。如图4所示,内管1的长度长于外管2的长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使用的伸缩式吸管,包括内管(1)以及外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2)的两端分别为插入端(22)和固定端(21),内管(1)的两端分别为吸取端(11)和配合端(12),吸取端(11)自插入端(22)插入外管(2)并从固定端(21)伸出,配合端(12)呈胀口状,固定端(21)呈缩口状,固定端(21)的横截面尺寸不大于配合端(12)的横截面尺寸,配合端(12)的横截面尺寸不大于外管(2)内壁的横截面尺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使用的伸缩式吸管,包括内管(1)以及外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2)的两端分别为插入端(22)和固定端(21),内管(1)的两端分别为吸取端(11)和配合端(12),吸取端(11)自插入端(22)插入外管(2)并从固定端(21)伸出,配合端(12)呈胀口状,固定端(21)呈缩口状,固定端(21)的横截面尺寸不大于配合端(12)的横截面尺寸,配合端(12)的横截面尺寸不大于外管(2)内壁的横截面尺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使用的伸缩式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取端(11)呈胀口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使用的伸缩式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1)的外壁与固定端(21)的内壁滑动接触,配合端(12)的外壁与外管(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泉雨铮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