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层路基动力变形特性模拟测试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087213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2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铁路施工建设装置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红层路基动力变形特性模拟测试系统,包括直线轨道、底板、两个移动车、两塑形板以及前侧板和后侧板,底板位于两直线轨道下方,塑形板与移动车转动连接,移动车设有轨道制动机构以及塑形板制动器;前侧板、后侧板、底板和两塑形板围合形成用于填置红层路基的敞口填料空间,塑形板、前侧板和后侧板上分别设有若干层应力应变传感器。借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红层路基动力变形特性模拟测试系统,试验者可以快速完成红层路基层状岩土的模拟,并实时观测各层土体的应力应变情况,从而通过模拟实现快速了解红层路基力学变形特性。

A Simulated Test System for Dynamic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d Bed Subgra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红层路基动力变形特性模拟测试系统
本技术属于铁路施工建设装置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红层路基动力变形特性模拟测试系统。
技术介绍
我国高速铁路“四纵四横”的部署,几乎通过了所有特殊土区域。红层是指外观以红色调为主的陆相碎屑沉积地层。红层具有遇水软化、崩解、失水收缩、开裂等特殊的工程特性,属典型的易滑地层。在雨季,红层地区经常发生数量众多的滑坡灾害。列车通过以红层为路基的线路时,列车荷载对路基的动力作用主要发生在基床部分。动应力、动位移和加速度是研究路基动态响应的主要参数。现场测试是研究线路整体结构动力特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对确定铁路路基结构的力学性质和变形特性、验证设计参数的合理性,进而对设计进行优化,有着其他试验手段和理论计算无法替代的作用。但由于试验费用很高,并且实验周期长,现场测试的方法在铁路建设中很少被采用,而现有的层状岩体模拟实验模型制作过程又较为繁琐,且不能快速了解层间受力变形情况。因此为了验证在列车荷载条件下对红层路基的影响,设计一种能够快速了解红层路基力学变形特性(层间受力变形情况)的模拟测试系统成为了时下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层路基动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红层路基动力变形特性模拟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直线轨道、底板、两个能够在所述直线轨道上移动的移动车、两个分别由所述移动车驱动并能够沿所述底板的左右方向移动的塑形板以及分别位于所述底板前后两侧的前侧板和后侧板,所述直线轨道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铁轨构件,所述底板位于两所述直线轨道下方,所述塑形板与所述移动车转动连接,所述移动车设有用于制动的轨道制动机构以及用于阻止所述塑形板相对于所述移动车转动的塑形板制动器;所述前侧板、所述后侧板、所述底板和两所述塑形板围合形成用于填置红层路基的敞口填料空间,所述塑形板、所述前侧板和所述后侧板上分别设有若干层应力应变传感器。

【技术特征摘要】
1.红层路基动力变形特性模拟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直线轨道、底板、两个能够在所述直线轨道上移动的移动车、两个分别由所述移动车驱动并能够沿所述底板的左右方向移动的塑形板以及分别位于所述底板前后两侧的前侧板和后侧板,所述直线轨道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铁轨构件,所述底板位于两所述直线轨道下方,所述塑形板与所述移动车转动连接,所述移动车设有用于制动的轨道制动机构以及用于阻止所述塑形板相对于所述移动车转动的塑形板制动器;所述前侧板、所述后侧板、所述底板和两所述塑形板围合形成用于填置红层路基的敞口填料空间,所述塑形板、所述前侧板和所述后侧板上分别设有若干层应力应变传感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层路基动力变形特性模拟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层路基动力变形特性模拟测试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直线轨道底部且用于支撑所述直线轨道的轨道支撑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底板底部且用于支撑所述底板的轨道底板支撑机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层路基动力变形特性模拟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支撑机构包括至少两个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包括与所述底板相连的柱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柱体底部并与所述柱体螺纹连接的地脚。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红层路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维刚梅晓腾张骞李萌陈甜甜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铁道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