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挤压轮以及运用该挤压轮的挤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082470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6: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挤压轮以及运用该挤压轮的挤压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挤压轮形变后与转动轮之间产生间隙,无纺布的带液量较高,生产速度较低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挤压轮,包括用于抵接在转动轮上的轮体和固定连接在轮体两端的转动轴,所述轮体中部半径大于轮体两端半径,所述轮体沿其轴心方向向两端延伸,半径逐渐减小;通过将轮体两端的半径减小,减小了挤压轮形变后与转动轮中部间隙的产生,减少了无纺布带液量,减少了无纺布的烘干时间,提高了生产速度。

An extrusion wheel and an extrusion device using the extrusion whe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挤压轮以及运用该挤压轮的挤压装置
本技术涉及纺织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挤压轮以及运用该挤压轮的挤压装置。
技术介绍
水刺无纺布是将高压微细水流喷射到一层或多层纤维网上,使纤维相互缠结在一起,从而使纤网得以加固而具备一定强力,得到的织物即为水刺无纺布。在水刺无纺布的生产过程中,需要通过挤压装置挤出上浆后的水刺无纺布。如图8所示,一种挤压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转动轮,所述转动轮沿其轴心方向转动连接在机架上,所述机架上设有平行于转动轮用于抵接在转动轮上的挤压轮,所述挤压轮沿其轴心转动连接在机架上。如图9所示,当挤压轮与转动轮经过长期挤压后,挤压轮的两端与转动轮的两端抵接,挤压轮的中部与转动轮的中部相互远离,挤压轮与转动轮之间产生较大的间隙,间隙内的无纺布难以受到挤压轮与转动轮的挤压力,无纺布仍有较大的带液量,无纺布需要较长的烘干时间,减低了生产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挤压轮,通过将轮体两端的半径减小,减小了挤压轮形变后与转动轮中部间隙的产生,减少了无纺布带液量,减少了无纺布的烘干时间,提高了生产速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挤压轮,包括用于抵接在转动轮上的轮体和固定连接在轮体两端的转动轴,所述轮体中部半径大于轮体两端半径,所述轮体沿其轴心方向向两端延伸,半径逐渐减小。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轮体的中部半径较大,两端半径较小,挤压轮经过挤压后,挤压轮中部与转动轮中部之间的间隙减小,间隙内的无纺布能够受到挤压轮与转动轮的压力,减少了无纺布带液量,减少了无纺布的烘干时间,提高了生产速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轮体上套设有硬质层,所述轮体通过硬质层抵接在转动轮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硬质层能够抵接在无纺布上,当挤压轮受到向靠近转动轮方向的挤压力后,硬质层的添加减小了挤压轮形变的产生,增大了无纺布受到的挤压力,使得无纺布上能够挤出更多的水分,提高了生产速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硬质层为外端为圆柱状,所述硬质层靠近转动轮的一侧均抵接在转动轮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挤压轮未形变时,硬质层仍能够紧密地抵接在转动轮上,减小了转动轮与硬质层之间间隙的产生,减少了无纺布的带液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硬质层内开设有用于放置轮体的嵌槽,所述嵌槽为圆柱状,所述轮体的两端与嵌槽的内壁分离。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轮体受力形成时,轮体的两端形变程度较大,轮体的两端能够在间隙内偏移,使得硬质层的两端仍能够抵接在转动轮上,减小了硬质层与转动轮之间间隙的产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轮体中部的半径略大于嵌槽内壁的半径,所述轮体两端的半径小于嵌槽内壁的半径,所述轮体抵接在嵌槽的内壁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轮体能够卡紧在硬质层内,增加了轮体与硬质层之间的约束,减小了硬质层沿其轴心方向滑移的可能,增加了硬质层的稳定形,同时也方便了硬质层的装卸。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轮体包括中部圆柱状的固定部和固定连接在固定部两端圆台状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靠近固定部的一端半径与固定部的半径相同,所述固定部抵接在嵌槽的内壁上,所述转动轴固定连接在连接部远离固定部的一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柱状的固定部的设置,增大了轮体与因质层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了硬质层沿其轴心方向滑动的可能,增加了硬质层的稳定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部侧面的截面为弧形,所述连接部的外端向外凸起。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挤压轮在挤压形变后,连接部的外端能够不断抵接在硬质层靠近转动轮的一侧,减小了硬质层向靠近转动轮一侧弯曲的可能,减小了硬质层与转动轮之间间隙产生的可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部的外端沿其轴心方向固定连接有抵接块,所述嵌槽的内壁上开设有抵接槽,所述抵接块抵接在抵接槽的内壁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接块能够抵接在抵接槽内,抵接块能够带动硬质层转动,减小了硬质层与轮体相对转动的可能,使得挤压轮与硬质层能够稳定挤压无纺布。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挤压装置,通过在机架上装如上述的挤压轮,减小了间隙的产生,减小了挤压轮形变后与转动轮中部间隙的产生,减少了无纺布带液量,减少了无纺布的烘干时间,提高了生产速度。一种挤压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转动轮,所述转动轮沿其轴心方向转动连接在机架上,所述机架上设有挤压轮,所述挤压轮沿其轴心转动连接在机架上,所述挤压轮靠近转动轮的一侧抵接在转动轮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过长期的使用后,挤压轮内的轮体发生形变,但固定部的形变较小,固定部驱动硬质层的形变再次减小,减小了硬质层与转动轮之间的间隙,使得从转动轮与挤压轮之间穿过的无纺布能够有较少的带液量,无纺布需要较少的烘干时间,增加了设备的工作效率。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圆柱状的固定部与向外端半径逐渐减小的连接部的设置,使得挤压轮在挤压过程中,轮体能够不断抵接在嵌槽的内壁上,减小了轮体外的硬质层与转动轮之间间隙的产生,减少了无纺布带液量,减少了无纺布的烘干时间,提高了生产速度。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的立体图;图2为实施例一的爆炸图;图3为图1的A-A向视图;图4为图3的B处放大图;图5为实施例二部分剖视后的立体图;图6为实施例二间隙生成时转动轮与挤压轮的位置图;图7为实施例二间隙生成时转动轮与挤压轮的爆炸图;图8为现有技术的立体图;图9为现有技术间隙生成时转动轮与挤压轮的位置图。附图标记:1、挤压轮;2、轮体;3、硬质层;4、固定部;5、连接部;6、抵接块;7、转动轴;8、嵌槽;9、抵接槽;10、机架;11、转动轮;12、电机;13、皮带;14、辅助轮;15、水池;16、间隙。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7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挤压轮1,包括内侧的轮体2和外侧的硬质层3,轮体2包括中部的固定部4和固定连接在固定部4两端的连接部5,固定部4与连接部5一体形成,固定部4为圆柱状,连接部5为圆台状,连接部5靠近固定部4的一端半径与固定部4相同,连接部5的外端半径较小,连接部5的侧面为圆弧面,连接部5的侧面向外凸起,连接部5的外侧还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抵接块6,抵接块6与固定部4沿连接部5轴心方向上的长度相同,若干个抵接块6围绕固定部4的轴心均匀固定连接在固定部4上,轮体2的两端还设有固定连接在连接部5远离固定部4一侧的转动轴7。轮体2的外侧套设有硬质层3,硬质层3为空心圆柱状,硬质层3内沿其轴心方向开设有嵌槽8,嵌槽8为圆柱状,嵌槽8的半径略小于固定部4的半径,轮体2能够沿硬质层3的轴心方向滑移连接在嵌槽8内,嵌槽8的内壁上沿其轴心方向开设有用于抵接块6放置的抵接槽9,抵接块6能够沿抵接槽9的长度方向滑移连接在抵接槽9内;当轮体2放置在硬质层3内后,固定部4能够紧密抵接在嵌槽8的内壁上,抵接块6能够抵接在抵接槽9内,连接部5的远离固定部4的一端半径较小,连接部5与嵌槽8的内壁相分离。实施例二:如图5所示,一种挤压装置,包括机架10,机架10的下端能够放置在地面上,机架10右端设有如实施例一所描述的一个挤压轮1,挤压轮1能够沿其轴心方向转动连接在机架10上,机架10上设有一个抵接在挤压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挤压轮(1),包括用于抵接在转动轮(11)上的轮体(2)和固定连接在轮体(2)两端的转动轴(7),其特征在于:所述轮体(2)中部半径大于轮体(2)两端半径,所述轮体(2)沿其轴心方向向两端延伸,半径逐渐减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挤压轮(1),包括用于抵接在转动轮(11)上的轮体(2)和固定连接在轮体(2)两端的转动轴(7),其特征在于:所述轮体(2)中部半径大于轮体(2)两端半径,所述轮体(2)沿其轴心方向向两端延伸,半径逐渐减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挤压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轮体(2)上套设有硬质层(3),所述轮体(2)通过硬质层(3)抵接在转动轮(11)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挤压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层(3)为外端为圆柱状,所述硬质层(3)靠近转动轮(11)的一侧均抵接在转动轮(11)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挤压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层(3)内开设有用于放置轮体(2)的嵌槽(8),所述嵌槽(8)为圆柱状,所述轮体(2)的两端与嵌槽(8)的内壁分离。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挤压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轮体(2)中部的半径略大于嵌槽(8)内壁的半径,所述轮体(2)两端的半径小于嵌槽(8)内壁的半径,所述轮体(2)抵接在嵌槽(8)的内壁上。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挤压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兵
申请(专利权)人:南六企业平湖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