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细菌培养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8193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6:21
可调节细菌培养箱,包括培养箱体,培养箱体的内部连接数个支撑隔板,支撑隔板上开设数个透气孔,培养箱体的内侧底部连接恒温加热装置,培养箱体的内部安装循环导气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培养箱体的内部增设了循环导气装置,循环导气装置能够利用导风管和第一低速风机将积聚在培养箱体内侧上部的热空气缓慢导入到培养箱体的下部,被导入到培养箱体下部的热空气会上升,经过支撑隔板上的透气孔回到培养箱体的上部,形成循环,从而能够使培养箱体内部的温度更加均匀,有利于对细菌的培养。

Adjustable bacterial incub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节细菌培养箱
本技术涉及一种细菌培养箱,更确切的说是一种可调节细菌培养箱。
技术介绍
现有的细菌培养箱一般需要内部保温,由于热空气会上升,细菌培养箱内部的热量会积聚在细菌培养箱的内侧上部,导致细菌培养箱内部温度不均匀,位于细菌培养箱上部的温度较高,位于细菌培养箱下部的温度较低,影响对细菌的培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节细菌培养箱,能够利用导风管和第一低速风机将积聚在培养箱体内侧上部的热空气缓慢导入到培养箱体的下部,被导入到培养箱体下部的热空气会上升,经过支撑隔板上的透气孔回到培养箱体的上部,形成循环,从而能够使培养箱体内部的温度更加均匀,有利于对细菌的培养。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可调节细菌培养箱,包括培养箱体,培养箱体的内部连接数个支撑隔板,支撑隔板上开设数个透气孔,培养箱体的内侧底部连接恒温加热装置,培养箱体的内部安装循环导气装置,所述循环导气装置包括均流箱体和导风管,均流箱体位于培养箱体的内侧上部,均流箱体为空心的箱体结构,均流箱体的底部连接数个导流管,导流管的一端内部与均流箱体的内部连通,导流管的另一端与培养箱体的内部连通,箱门的内部一侧连接导风管,导风管的中心轴处于竖直状态,导风管的内部安装第一低速风机,第一低速风机能够带动导风管内部的气体流动,导风管的上端与均流箱体的内部连通,导风管的下端延伸到培养箱体的内侧底部,导风管的下端与培养箱体的内侧底部空间连通。为了进一步实现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培养箱体的一侧安装第二低速风机,第二低速风机的出气口与培养箱体的内部连通,第二低速风机的进气口与气瓶,第二低速风机的出气管吹向恒温加热装置的上表面。所述培养箱体为一侧开口的箱体结构,培养箱体的一侧安装箱门,箱门的一侧与培养箱体的一侧铰接,箱门嫩巩固将培养箱体的开口封闭。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在培养箱体的内部增设了循环导气装置,循环导气装置能够利用导风管和第一低速风机将积聚在培养箱体内侧上部的热空气缓慢导入到培养箱体的下部,被导入到培养箱体下部的热空气会上升,经过支撑隔板上的透气孔回到培养箱体的上部,形成循环,从而能够使培养箱体内部的温度更加均匀,有利于对细菌的培养。第一低速风机能够使导风管内部的气流更加平缓的流动,从而避免速度过高的气流对培养皿上的细菌造成影响。本技术的均流箱体能够利用数个导流管在更大的范围内吸收培养箱体上部积聚的热空气从而更加有利于将培养箱体上部积聚的热空气导入到培养箱体的底部。本技术的透气孔能够方便被导入到培养箱体下部的热空气上升,方便培养箱体内部形成热空气的循环。本技术循环导气装置与恒温加热装置相结合,循环导气装置能够使培养箱体内部的温度更加均匀,从而使恒温加热装置侦测的培养箱体内部的温度更加精确,从而使恒温加热装置能够更好地控制培养箱体内部的温度。本技术还具有结构简洁紧凑、制造成本低廉和使用简便的优点。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标注部件:1均流箱体2导流管3导风管4第一低速风机5恒温加热装置6第二低速风机7支撑隔板8透气孔9培养箱体10箱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可调节细菌培养箱,如图1所示,包括培养箱体9,培养箱体9的内部连接数个支撑隔板7,支撑隔板7上开设数个透气孔8,培养箱体9的内侧底部连接恒温加热装置5,培养箱体9的内部安装循环导气装置,所述循环导气装置包括均流箱体1和导风管3,均流箱体1位于培养箱体9的内侧上部,均流箱体1为空心的箱体结构,均流箱体1的底部连接数个导流管2,导流管2的一端内部与均流箱体1的内部连通,导流管2的另一端与培养箱体9的内部连通,箱门10的内部一侧连接导风管3,导风管3的中心轴处于竖直状态,导风管3的内部安装第一低速风机4,第一低速风机4能够带动导风管3内部的气体流动,导风管3的上端与均流箱体1的内部连通,导风管3的下端延伸到培养箱体9的内侧底部,导风管3的下端与培养箱体9的内侧底部空间连通。本技术在培养箱体9的内部增设了循环导气装置,循环导气装置能够利用导风管3和第一低速风机4将积聚在培养箱体9内侧上部的热空气缓慢导入到培养箱体9的下部,被导入到培养箱体9下部的热空气会上升,经过支撑隔板7上的透气孔8回到培养箱体9的上部,形成循环,从而能够使培养箱体9内部的温度更加均匀,有利于对细菌的培养。第一低速风机4能够使导风管3内部的气流更加平缓的流动,从而避免速度过高的气流对培养皿上的细菌造成影响。本技术的均流箱体1能够利用数个导流管2在更大的范围内吸收培养箱体9上部积聚的热空气从而更加有利于将培养箱体9上部积聚的热空气导入到培养箱体9的底部。本技术的透气孔8能够方便被导入到培养箱体9下部的热空气上升,方便培养箱体9内部形成热空气的循环。本技术循环导气装置与恒温加热装置5相结合,循环导气装置能够使培养箱体9内部的温度更加均匀,从而使恒温加热装置5侦测的培养箱体9内部的温度更加精确,从而使恒温加热装置5能够更好地控制培养箱体9内部的温度。所述培养箱体9的一侧安装第二低速风机6,第二低速风机6的出气口与培养箱体9的内部连通,第二低速风机6的进气口与气瓶,第二低速风机6的出气管吹向恒温加热装置5的上表面。在恒温加热装置5初始进行加热时,由于培养箱体9内部的温度较低,恒温加热装置5的加热功率会保持在较高的状态,使恒温加热装置5会产生温度较高的气流,温度较高的气流会对培养皿上的细菌造成影响,本技术的第二低速风机6能够在恒温加热装置5初始加热时,向恒温加热装置5表面输送室外温度较低的空气,从而与恒温加热装置5产生的热气流混合,以更加温和的热气流对培养箱体9内部进行加热。所述培养箱体9为一侧开口的箱体结构,培养箱体9的一侧安装箱门10,箱门10的一侧与培养箱体9的一侧铰接,箱门10嫩巩固将培养箱体9的开口封闭本技术的箱门10可以方便培养箱体9的封闭。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可调节细菌培养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培养箱体(9),培养箱体(9)的内部连接数个支撑隔板(7),支撑隔板(7)上开设数个透气孔(8),培养箱体(9)的内侧底部连接恒温加热装置(5),培养箱体(9)的内部安装循环导气装置,所述循环导气装置包括均流箱体(1)和导风管(3),均流箱体(1)位于培养箱体(9)的内侧上部,均流箱体(1)为空心的箱体结构,均流箱体(1)的底部连接数个导流管(2),导流管(2)的一端内部与均流箱体(1)的内部连通,导流管(2)的另一端与培养箱体(9)的内部连通,箱门(10)的内部一侧连接导风管(3),导风管(3)的中心轴处于竖直状态,导风管(3)的内部安装第一低速风机(4),第一低速风机(4)能够带动导风管(3)内部的气体流动,导风管(3)的上端与均流箱体(1)的内部连通,导风管(3)的下端延伸到培养箱体(9)的内侧底部,导风管(3)的下端与培养箱体(9)的内侧底部空间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可调节细菌培养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培养箱体(9),培养箱体(9)的内部连接数个支撑隔板(7),支撑隔板(7)上开设数个透气孔(8),培养箱体(9)的内侧底部连接恒温加热装置(5),培养箱体(9)的内部安装循环导气装置,所述循环导气装置包括均流箱体(1)和导风管(3),均流箱体(1)位于培养箱体(9)的内侧上部,均流箱体(1)为空心的箱体结构,均流箱体(1)的底部连接数个导流管(2),导流管(2)的一端内部与均流箱体(1)的内部连通,导流管(2)的另一端与培养箱体(9)的内部连通,箱门(10)的内部一侧连接导风管(3),导风管(3)的中心轴处于竖直状态,导风管(3)的内部安装第一低速风机(4),第一低速风机(4)能够带动导风管(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庆华冯军
申请(专利权)人:枫木年轮生物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