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甜味物质背景下酸味物质感官酸度的测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073669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3: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食品测量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甜味物质背景下酸味物质感官酸度的测定方法。该方法包括:(1)分别测定酸味物质在5个不同浓度甜味物质背景下的识别阈值和差别强度值;(2)根据(1)中的差别阈值,得到酸味物质在5个不同浓度甜味物质背景下的增长系数;(3)以甜味物质浓度为横坐标,分别识别阈和增长系数值为纵坐标,进行拟合,得到相应的计算公式;(4)结合识别阈和增长系数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到任意浓度甜味物质背景下的任意浓度酸味物质的感官酸度。该测定方法解决了目前食品领域中甜味和酸味物质共存的情况下无法量化描述酸味物质感官酸度变化的技术问题,能够对其进行精确量化测定。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Sensory Acidity of Acidic Substances in the Background of Sweet Substanc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甜味物质背景下酸味物质感官酸度的测定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食品测量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甜味物质背景下酸味物质感官酸度的测定方法。
技术介绍
人的基本味觉主要包括酸味、甜味、苦味、咸味和鲜味,针对任何食品(单一味物质溶液除外),其味觉属性都是由多种味觉混合而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味觉属性不是多种单一味觉的简单叠加,而是多种单一味觉交互响应之后得到的综合属性。在食品科学领域中,最常见的味觉交互响应实例应属“糖酸比”,即甜味和酸味物质共存时会由于交互作用引发两种味觉感受发生变化。合适的“糖酸比”能够赋予水果、饮料、菜肴等食品以丰富、愉悦的甜酸口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就目前而言,当甜味物质存在的情况下,人们仅仅知道人感受酸味物质的感官酸度会发生升高或降低的变化趋势(不同的甜味物质和酸味物质的变化趋势不同)。进一步地,对于酸味物质具体精确的感官酸度变化程度以及变化规律尚属空白。从而导致在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过程中,人们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进行研究与试验,最终得到准确的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甜味物质背景下酸味物质感官酸度的测定方法,该方法能够解决目前食品领域中甜味和酸味物质共存的情况下无法量化描述酸味物质感官酸度变化的技术问题,能够对其进行精确量化测定,减少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精力和财力消耗。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甜味物质背景下酸味物质感官酸度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分别测定0.5%,1%,2%,4%和6%浓度甜味物质背景下酸味物质的识别阈值和差别强度值;步骤二、根据步骤一中得到的差别强度值,计算得到酸味物质在0.5%,1%,2%,4%和6%浓度甜味物质背景下的增长系数值;步骤三、以甜味物质浓度为横坐标,酸味物质的识别阈值为纵坐标,进行拟合,得到酸味物质的识别阈值的计算公式为:C酸识=a*ln(C甜)+b公式(1)其中,C甜是甜味物质的浓度,a和b是常数;步骤四、以甜味物质浓度为横坐标,酸味物质的增长系数值为纵坐标,进行拟合,得到酸味物质的增长系数值的计算公式为:W酸=c*ln(C甜)+d公式(2)其中,C甜是甜味物质的浓度,c和d是常数;步骤五、结合公式(1)和公式(2),可以得到任意浓度甜味物质背景下的任意浓度酸味物质的感官酸度计算公式为:其中,C甜是甜味物质的浓度,C酸是酸味物质的浓度,A酸是酸味物质的感官酸度,a、b、c和d是常数。进一步地,所述甜味物质为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半乳糖、异麦芽酮糖、低聚木糖、低聚果糖、L-阿拉伯糖、木糖醇、乳糖醇、甘露醇、山梨糖醇、赤藓糖醇、异麦芽酮糖醇、三氯蔗糖、甜菊糖苷、阿斯巴甜、糖精钠、纽甜、甜蜜素、安赛蜜中的任意一种。所述酸味物质为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富马酸、乳酸、磷酸、乙酸、盐酸中的任意一种。其中,测定0.5%,1%,2%,4%和6%浓度甜味物质背景下酸味物质的识别阈值和差别强度值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以0.5%浓度的甜味物质水溶液为溶剂,以酸味物质为溶质,采用三点检验法测定酸味物质的识别阈值,记为C1-1;步骤二、以0.5%浓度的甜味物质水溶液为溶剂,以酸味物质为溶质,以酸味物质的识别阈值为第一个感官酸度差别强度点,采用成对比较法连续测定酸味物质的9个差别强度值,分别记为C1-2、C1-3、……、C1-10;步骤三、分别以1%,2%,4%和6%浓度甜味物质水溶液为溶剂,以酸味物质为溶质,重复步骤一和步骤二,测定酸味物质在1%,2%,4%和6%浓度甜味物质背景下的识别阈值和差别强度值,分别记为C2-1至C2-10、C3-1至C3-10、C4-1至C4-10和C5-1至C5-10。计算得到酸味物质在0.5%,1%,2%,4%和6%浓度甜味物质背景下的增长系数值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按照(C1-1-C1-0)/C1-0、(C1-2-C1-1)/C1-1、(C1-3-C1-2)/C1-2、……、(C1-10-C1-9)/C1-9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W1-1、W1-2、……、W1-9共计9个增长系数;步骤二、计算W1-1、W1-2、……、W1-9共计9个增长系数的几何平均数,即为酸味物质在0.5%浓度甜味物质背景下的增长系数值W1;步骤三、重复步骤一和二,即可得到酸味物质在1%,2%,4%和6%浓度甜味物质背景下的增长系数值W2、W3、W4和W5。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相比于目前食品领域中甜味和酸味物质共存的情况下无法量化描述酸味物质感官酸度变化的技术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点和进步:1、采用本专利技术中的方法可以明确得到甜味物质存在情况下,酸味物质的感官酸度具体变化规律,能够得到具体的感官酸度值,而不是现有技术中只能得到感官酸度升高或降低的趋势。2、基于更准确的感官酸度测定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能更好地为科学研究及企业产品开发提供基础。附图说明图1为不同浓度蔗糖背景下柠檬酸识别阈值的拟合曲线图。图2为不同浓度蔗糖背景下柠檬酸增长系数值的拟合曲线图。图3为不同浓度木糖醇背景下苹果酸识别阈值的拟合曲线图。图4为不同浓度木糖醇背景下苹果酸增长系数值的拟合曲线图。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甜味物质背景下酸味物质感官酸度的测定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
技术实现思路
、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专利技术。为更好地阐述本专利技术,下面通过实施例来说明。实施例1:该实施例以蔗糖为甜味物质,以柠檬酸为酸味物质。步骤1、以0.5%浓度的蔗糖水溶液为溶剂,以柠檬酸为溶质,采用三点检验法测定柠檬酸的识别阈值,记为C1-1。步骤2、以0.5%浓度的蔗糖水溶液为溶剂,以柠檬酸为溶质,以柠檬酸的识别阈值为第一个感官酸度差别强度点,采用成对比较法连续测定柠檬酸的9个差别强度值,分别记为C1-2、C1-3、……、C1-10。步骤3、分别以1%,2%,4%和6%浓度蔗糖水溶液为溶剂,以柠檬酸为溶质,重复步骤1和步骤2,测定柠檬酸在1%,2%,4%和6%浓度蔗糖背景下的识别阈值和差别强度值,分别记为C2-1至C2-10、C3-1至C3-10、C4-1至C4-10和C5-1至C5-10,结果如表1至表5所示。表10.5%浓度蔗糖背景下柠檬酸的识别阈值和差别强度值结果C1-1C1-2C1-3C1-4C1-5C1-6C1-7C1-8C1-90.0067%0.0079%0.0092%0.0109%0.0128%0.0144%0.0169%0.0190%0.0223%表21%浓度蔗糖背景下柠檬酸的识别阈值和差别强度值结果C2-1C2-2C2-3C2-4C2-5C2-6C2-7C2-8C2-90.0072%0.0081%0.0095%0.0112%0.0126%0.0141%0.0166%0.0187%0.0210%表32%浓度蔗糖背景下柠檬酸的识别阈值和差别强度值结果C3-1C3-2C3-3C3-4C3-5C3-6C3-7C3-8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甜味物质背景下酸味物质感官酸度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分别测定0.5%,1%,2%,4%和6%浓度甜味物质背景下酸味物质的识别阈值和差别强度值;步骤二、根据步骤一中得到的差别强度值,计算得到酸味物质在0.5%,1%,2%,4%和6%浓度甜味物质背景下的增长系数值;步骤三、以甜味物质浓度为横坐标,酸味物质的识别阈值为纵坐标,进行拟合,得到酸味物质的识别阈值的计算公式为:C酸识=a*ln(C甜)+b                                       公式(1)其中,C甜是甜味物质的浓度,a和b是常数;步骤四、以甜味物质浓度为横坐标,酸味物质的增长系数值为纵坐标,进行拟合,得到酸味物质的增长系数值的计算公式为:W酸=c*ln(C甜)+d                                    公式(2)其中,C甜是甜味物质的浓度,c和d是常数;步骤五、结合公式(1)和公式(2),可以得到任意浓度甜味物质背景下的任意浓度酸味物质的感官酸度计算公式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甜味物质背景下酸味物质感官酸度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分别测定0.5%,1%,2%,4%和6%浓度甜味物质背景下酸味物质的识别阈值和差别强度值;步骤二、根据步骤一中得到的差别强度值,计算得到酸味物质在0.5%,1%,2%,4%和6%浓度甜味物质背景下的增长系数值;步骤三、以甜味物质浓度为横坐标,酸味物质的识别阈值为纵坐标,进行拟合,得到酸味物质的识别阈值的计算公式为:C酸识=a*ln(C甜)+b公式(1)其中,C甜是甜味物质的浓度,a和b是常数;步骤四、以甜味物质浓度为横坐标,酸味物质的增长系数值为纵坐标,进行拟合,得到酸味物质的增长系数值的计算公式为:W酸=c*ln(C甜)+d公式(2)其中,C甜是甜味物质的浓度,c和d是常数;步骤五、结合公式(1)和公式(2),可以得到任意浓度甜味物质背景下的任意浓度酸味物质的感官酸度计算公式为:其中,C甜是甜味物质的浓度,C酸是酸味物质的浓度,A酸是酸味物质的感官酸度,a、b、c和d是常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甜味物质为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半乳糖、异麦芽酮糖、低聚木糖、低聚果糖、L-阿拉伯糖、木糖醇、乳糖醇、甘露醇、山梨糖醇、赤藓糖醇、异麦芽酮糖醇、三氯蔗糖、甜菊糖苷、阿斯巴甜、糖精钠、纽甜、甜蜜素、安赛蜜中的任意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酸味物质为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富马酸、乳酸、磷酸、乙酸、盐酸中的任意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测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师一毛岳忠程时文秦玉梅韩剑众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商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