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7247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3: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热管,其包括一第一管体以及至少一第二管体。第一管体具有一蒸发部、一绝热部及一冷凝部。蒸发部、绝热部及冷凝部相互连通以定义出一中空腔室。第一管体于该热管的轴向方向上的二端部皆为封闭。第二管体设置于该中空腔室。第二管体具有一容置空间及一第一毛细结构。第一毛细结构设置于容置空间靠近蒸发部的一端。第一管体的中空腔室主要为蒸汽通道,而该第二管体主要为工作流体通道,该热管以蒸汽压力差驱动蒸汽于该第一管体内由该蒸发部往该冷凝部移动,并驱动工作流体于该第二管体内由该冷凝部往该蒸发部流动。

heat pi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管本专利技术是一件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日为2014年11月28日,申请号为201410706245.6,专利技术名称为:热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管,特别涉及一种利用蒸汽压力差驱动工作流体的热管。
技术介绍
公知的热管主要由一封闭金属管体、其内的毛细芯结构及填充于金属管体内的热传流体所组成,并于金属管体内保持适当真空度,以降低热管启动温差。利用热管的蒸发端部(Evaporator)设置于热源,使热源产生的热将管内的流体(液相)蒸发吸热(潜热)而汽化(汽相),所产生的蒸汽由蒸汽压力差驱动流向热管的冷凝部(Condenser),蒸汽于冷凝部释放潜热即冷凝回复成液相,再通过毛细力驱动经毛细芯结构返回蒸发部热管即通过上述结构迅速地将热传导出去。由于热管构造简单且具有高传导性能、低热阻等优点,早已应用于电子或其它不同散热领域中。然而,由于电子应用产品持续朝可携式、轻薄化、4K影像、4G传输、高附加功能发展,使得发热量随之提高,公知的热管已无法满足此高热量与高热通量需求,因而必须进一步提升热管性能,例如通过改良毛细芯的制作方式,或者利用复合式毛细结构,以提升毛细结构体的毛细力。然而,该些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管,包括:一第一管体,具有一蒸发部、一绝热部及一冷凝部,该蒸发部、该绝热部及该冷凝部相互连通以定义出一中空腔室,该第一管体于该热管的轴向方向上的二端部皆为封闭;以及至少一第二管体,设置于该中空腔室并且该第二管体仅位于部分的该冷凝部与全部的该绝热部或者该第二管体位于部分的该蒸发部、部分的该冷凝部与全部的该绝热部,该第二管体具有一容置空间及一第一毛细结构,该第一毛细结构设置于该容置空间靠近该蒸发部的一端并且该第一毛细结构于该第二管体外形成以控制该第一毛细结构的形状、孔隙率与渗透度;其中,该第一管体的该中空腔室为蒸汽通道,而该第二管体为工作流体通道,该热管以蒸汽压力差驱动蒸汽于该第一管体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管,包括:一第一管体,具有一蒸发部、一绝热部及一冷凝部,该蒸发部、该绝热部及该冷凝部相互连通以定义出一中空腔室,该第一管体于该热管的轴向方向上的二端部皆为封闭;以及至少一第二管体,设置于该中空腔室并且该第二管体仅位于部分的该冷凝部与全部的该绝热部或者该第二管体位于部分的该蒸发部、部分的该冷凝部与全部的该绝热部,该第二管体具有一容置空间及一第一毛细结构,该第一毛细结构设置于该容置空间靠近该蒸发部的一端并且该第一毛细结构于该第二管体外形成以控制该第一毛细结构的形状、孔隙率与渗透度;其中,该第一管体的该中空腔室为蒸汽通道,而该第二管体为工作流体通道,该热管以蒸汽压力差驱动蒸汽于该第一管体内由该蒸发部往该冷凝部移动,并驱动工作流体于该第二管体内由该冷凝部往该蒸发部流动,其中,该第一管体还包括一第二毛细结构,该第二毛细结构设置于该中空腔室靠近该蒸发部,该第二毛细结构延伸至该第二管体外,该第一毛细结构与该第二毛细结构相连接或有部分相互重叠;其中,至少部分的该第一毛细结构与延伸至该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世霖陈秋恭吴斯文王体军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