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清淤绞吸挖泥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4833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1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清淤绞吸挖泥船,属于航道疏浚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挖泥船,所述挖泥船上固定连接有主流管,主流管呈直线状,所述主流管的一端与挖泥船连通,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有与主流管连通的缓流管,所述缓流管呈圆柱螺旋线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下对长距离的疏浚吹填施工中,挖泥船上的泥泵有可能超负载运转的技术问题,达到了能够增加泥浆流动受到的阻力,以保证泥泵正常工作的效果,应用于挖泥船中。

High-efficiency silt-clearing cutter suction dred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清淤绞吸挖泥船
本技术涉及大功率绞吸挖泥船吹填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高效清淤绞吸挖泥船。
技术介绍
沿海大中城市通过圈围及吹填浅海滩涂的方式,不断形成新的陆域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此过程在疏浚工程中称为吹填造陆。目前国内吹填造陆施工以绞吸挖泥船为主。现有吹填工程随着吹填技术的发展也越发复杂,不同吹距、不同挖深以及各种不同工况下,需要完成吹填任务的难度加大,船舶施工的适应性能也越发增强。虽然船舶性能在增加,但仍然会存在现有船舶不能完成某种特定工况条件下施工任务的情况。因此,针对上述情况,在现有设备、施工方法及工艺研究方面需进行一些创新,以确保完成既定吹填施工任务。现有吹填疏浚工程开挖深度越来越大,因此需要采用大功率绞吸挖泥船,所谓的大功率就目前的挖泥船而言一般指5000kW以上的绞刀功率。因为大功率绞吸挖泥船工程流量较大,施工效率高,开挖深度大,适配管路长的特点。在对长距离的疏浚吹填施工中,由于开挖深度较深,所以只能投入大功率绞吸挖泥船进行施工,但是大功率绞吸挖泥船存在最短排距的问题,船舶无法在超短排距施工条件下直接连接主流管进行吹填,其原因是管路阻力过小,泥浆朝向岸边的喷射过于顺畅和快速,以至于船载泥泵的柴油机负荷过高,会出现超负荷,影响设备正常运行,出现震车现象,对船舶稳定生产,发挥正常生产能力极为不利。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清淤绞吸挖泥船,其通过呈圆柱螺旋线状的缓流管实现增大管路阻力,并增加了泥浆行程,使得泥泵能够在额定功率下持续稳定的输出功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清淤绞吸挖泥船,包括挖泥船,所述挖泥船上固定连接有主流管,主流管呈直线状,所述主流管的一端与挖泥船连通,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有与主流管连通的缓流管,所述缓流管呈圆柱螺旋线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泥浆会在主流管中顺畅的流动,主流管中的泥浆经过泥泵施压后会进入缓流管内部,由于缓流管呈圆柱螺旋线状,所以当泥浆进入缓流管后,泥浆的流动方向发生改变,且泥浆的水平高度也在不断改变,这就使得缓流管内泥浆流动受到的阻力增大,而且圆柱螺旋线状的缓流管能够增大泥浆的流动形成,这也能够增加泥泵对泥浆施压使泥浆流动时受到的阻力,这样以来,泥泵就能够在额定功率下稳定持续的运转,减小了泥泵出现超负荷现象的可能。较佳的:缓流管以及主流管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盘,缓流管上的连接板固设于缓流管端部的外侧壁上,主流管上的连接板固设于主流管端部的外侧壁上,相邻的两个连接盘之间螺栓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便于缓流管在主流管上的安装与拆卸,便于缓流管的维护和更换,同时,还能够根据工况的不同,在缓流管的端部连接更多的缓流管,进一步增加泥浆流动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增加泥浆的行程,以满足更多不同工况或者泥泵的需求。较佳的:所述缓流管不与主流管连接的端部可拆卸连接有扰流管,扰流管呈正弦曲线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泥浆在缓流管内流动至扰流管内后,流动的方向以及水平高度的变化又会发生改变,泥浆流动受到的阻力也会随之增加,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扰流管内泥浆流动受到的阻力,使得泥泵能够在额定功率下正常运转,且正弦曲线状的扰流管较圆柱螺旋线状的缓流管更为扁平,能够更加稳定的放置在地上或其他支撑平面上,使泥浆的喷射范围更加稳定。较佳的:扰流管的两端均固设有连接板,连接板固设于扰流管端部的外侧壁上,扰流管上的连接板与缓流管上的连接板螺栓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根据工况自行调整缓流管和扰流管的数量,例如岸边地面的平整区域较多,则可以选用较多数量的扰流管,这样可以把扰流管稳定的放置在地面上,使泥浆的喷射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当地面条件较不平整,不适用于较多扰流管的铺放时,则可以选用较多数量的缓流管,这样一来,就能够时泥浆的喷射在多种工况下都能够保持稳定。较佳的:所述扰流管不与缓流管连接的端部可拆卸连接有缩口管,缩口管的内径沿缩口管与扰流管连接的端部向缩口管的另一端缩小,且缩口管不与扰流管连接的端部的内径大于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缩口管内部为泥浆预留的流动空间呈圆台状,且缩口管不与扰流管连接的端部的内径小于缩口管另一端的内径,所以泥浆在通过缩口管不与扰流管连接的端口时,由于伯努利原理,泥浆流动产生的压力会减小,即泥泵对泥浆施压使泥浆流动时受到的阻力会增加,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加泥浆流动受到的阻力,使得泥泵能够在正常的功率范围内工作。较佳的:所述扰流管的外管壁上套设有圆柱螺旋线状的保护杆,所述保护杆的侧壁与扰流管的外管壁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扰流管直接与缩口管连接,且缩口管内泥浆流动受到的阻力会因为伯努利原理增大,所以扰流管内的泥浆流动时也会受到更大阻力,这会给扰流管的侧壁带来较大的作用力,通过与扰流管侧壁抵接的保护杆,能够加强扰流管侧壁的强度,减小扰流管侧壁受泥浆冲击开裂的可能,延长了扰流管的使用寿命。较佳的:所述缩口管不与扰流管连接的端部设有硬质合金层,所述硬质合金层位于缩口管的内壁上,且硬质合金层将缩口管端部的内壁完全覆盖。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泥浆中会携带部分砂石等硬质物体,泥浆在经过缩口管不与扰流管连接的端部向外界喷射时,由于缩口管不与扰流管连接的端部的内径较小,根据伯努利原理,泥浆的流速会增加,这就使得泥浆中的砂石等硬质物体的运动速度增加,也就使得砂石经过缩口管的端部时对缩口管端部的损伤增大,通过增加硬质合金层能够增强缩口管不与扰流管连接的端部的耐磨性,延长了缩口管的使用寿命。较佳的:所述缩口管不与扰流管连接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扰流圆筒,缩口管与扰流圆筒连接的端部位于扰流圆筒内部,且缩口管的轴线不与扰流圆筒的轴线共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经过缩口管喷射设出的泥浆流速较快,所以直接让泥浆经过缩口管向外喷射会使泥浆的喷射面积过大,不利于后期处理,由于缩口管与扰流圆筒连接的端部位于扰流圆筒内部,且缩口管的轴线不与扰流圆筒的轴线共面,所以泥浆在从缩口管内喷射到扰流圆筒的内壁上时,泥浆会沿扰流圆筒的内壁呈近似圆柱螺旋线的螺旋轨迹状移动,这样能够通过扰流圆筒对泥浆施加阻碍作用,减小泥浆喷射到外界后形成的喷射面积。综上所述,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与主流管连接的缓流管能够使从主流管中流出的泥浆的流动方向改变,同时能够改变泥浆的水平高度,增加了泥浆流动时受到的阻力,且增加了泥浆的行程,能够减小泥泵穿线超负载的可能,能够使泥泵正常运转;2.通过保护杆能够保护扰流管,由于扰流管管与缩口管连通,缩口管会使泥浆流动受到的阻力增大,所以泥浆对扰流管的侧壁施加的压力会增加,通过保护杆减小了扰流管侧壁开裂的可能;3.由于缩口管的轴线不与扰流圆筒的轴线共面,所以缩口管内流出的泥浆会冲击在扰流圆筒的内壁上,并沿扰流圆筒的侧壁流出扰流圆筒以外,通过扰流圆筒对泥浆施加减速效果,使得泥浆喷射到外界时的喷射面积更小,便于后期的清理。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的轴测图;图2是图1中为表示主流管与缓流管之间的连接方式的A部放大图;图3是图1中为表示缓流管与扰流管之间的连接方式的B部放大图;图4是图1中为表示扰流管与缩口管之间的连接方式的C部放大图;图5是为表示实施例中缩口管与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清淤绞吸挖泥船,包括挖泥船(1),其特征在于:所述挖泥船(1)上固定连接有主流管(2),主流管(2)呈直线状,所述主流管(2)的一端与挖泥船(1)连通,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有与主流管(2)连通的缓流管(3),所述缓流管(3)呈圆柱螺旋线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清淤绞吸挖泥船,包括挖泥船(1),其特征在于:所述挖泥船(1)上固定连接有主流管(2),主流管(2)呈直线状,所述主流管(2)的一端与挖泥船(1)连通,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有与主流管(2)连通的缓流管(3),所述缓流管(3)呈圆柱螺旋线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清淤绞吸挖泥船,其特征在于:缓流管(3)以及主流管(2)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盘,缓流管(3)上的连接板(6)固设于缓流管(3)端部的外侧壁上,主流管(2)上的连接板(6)固设于主流管(2)端部的外侧壁上,相邻的两个连接盘之间螺栓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清淤绞吸挖泥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缓流管(3)不与主流管(2)连接的端部可拆卸连接有扰流管(4),扰流管(4)呈正弦曲线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清淤绞吸挖泥船,其特征在于:扰流管(4)的两端均固设有连接板(6),连接板(6)固设于扰流管(4)端部的外侧壁上,扰流管(4)上的连接板(6)与缓流管(3)上的连接板(6)螺栓连接。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宇王庆阳王翠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中海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