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厌氧消化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04721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1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泥处理装置,具体为污泥厌氧消化处理装置,解决现有装置效率低,停留时间长,占地面积大,脱水性能差的问题,方案:热解柱内设盘管,下口部与污泥进口连,上口部与消化柱上部连,热解柱下部设热水进口,顶部设热水出口;消化柱内设水套层,与热水循环管路连接,消化柱底部设配水漏斗和配水板,下部开回流进口,中部开回流出口,顶部开排气口,上部与浓缩柱上部的中心筒连接,中心筒下部设散水器,浓缩柱下部设污泥斗,连通污泥排出口,上部设澄清液排出口。优点:厌氧处理反应连续,效率高;强制循环厌氧菌,加快反应速率,停留时间短;厌氧反应理效果好,有害物去除率高;废气可回收利用;污泥含水率低;占地面积小,能耗低。

Sludge Anaerobic Digestion Processing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污泥厌氧消化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泥处理装置,具体为污泥厌氧消化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水处理设施的普及,污水处理效率的提高和污水处理程度的深化,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急剧增加。据估算,目前我们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排放(干重)大约为130万吨,而且年增长率大于10%。与污泥产量连年递增趋势相背的是我国污泥处理率极低。传统的污泥处理技术中,厌氧消化与浓缩脱水、好氧消化相比,在实现污泥减量、稳定、无害化的同时,更重要的具有低耗、产能的优势,但传统厌氧消化存在消化速率低、停留时间长(20~30d)、处理效率低(挥发性固体VS的去除率30~40%)等缺点。虽然预处理技术与协同消化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污泥厌氧消化水解阶段进程和克服的污泥C/N比低、含固率高的缺点,但是终究没有突破污泥作为非牛顿流态,在厌氧消化过程中传质效率低这一技术瓶颈。因此,设计一种厌氧消化速率高,停留时间短,占地面积小,脱水性能好的污泥厌氧消化处理装置是十分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现有污泥厌氧消化装置处理效率低,停留时间长,占地面积大,脱水性能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污泥厌氧消化处理装置。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污泥厌氧消化处理装置,包括热解柱、消化柱、浓缩柱;所述热解柱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设置有污泥进料口和热解柱进水口,所述热解柱顶部设置有热解柱出水口,所述热解柱内由下向上设置有螺旋状盘管,所述螺旋状盘管下端与污泥进料口连接,所述热解柱内还设置有温度检测器;所述消化柱内壁设置有水套层,将消化柱分隔成中心部的反应区和外部环绕的加热区,所述加热区下部设有消化柱进水口,上部设有消化柱出水口,所述消化柱进水口与热解柱顶部的热解柱出水口连接,所述消化柱进水口和消化柱出水口分别与回流管路连接,所述加热区内还设置有温度检测器,所述反应区底部设有消化柱回流进口,中部设有消化柱回流出口,所述反应区底部还设有配水漏斗,所述配水漏斗上口部与反应区内壁密封连接,下口部与消化柱回流进口连接,所述配水漏斗内间隔设置有多层配水板,所述配水板上均布有配水孔,所述反应区顶部开有排气口;所述浓缩柱上部设有中心筒,所述中心筒上口部密封,并与消化柱反应区上部贯通连接,所述中心筒下口部设有喇叭口状散水器,所述浓缩柱下部设有污泥斗,所述污泥斗下口部引出浓缩柱并设有总排泥口,所述浓缩柱上部侧壁设有澄清液排出口。热解柱设螺旋状盘管,可将污泥由下向上通入,并且在热解柱内通入>95℃的热水对螺旋状盘管内的污泥进行预处理。处理后的污泥由螺旋状盘管上端通入消化柱,热水由消化柱进水口通入加热区对消化柱内进行恒温加热,最后由消化柱出水口流入回流管路。消化柱反应区下部由消化柱回流进口和消化柱回流出口构成强制循环,并通过配水漏斗和配水板均匀配水,对反应区内的污泥进行厌氧分解,厌氧反应产生的气体由反应区顶部的排气口排出,反应后的污泥由消化柱上部进入浓缩柱,并通过中心筒、散水器均匀散布在污泥斗内,反应完的污泥由污泥斗下口部经总排泥口排出,上部的澄清液由澄清液排出口排出浓缩柱。热解柱和消化柱加热区内的温度检测器用于监控温度,以便实时控制热水流量。本技术与现有污泥厌氧消化处理装置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污泥厌氧处理反应连续,处理效率高;2、消化柱内可强制循环高活性厌氧菌群,加快污泥厌氧反应速率,缩短停留时间;3、热解柱、消解柱通过热解和消化提高厌氧反应的处理效果,污泥中有害物质去除率高,产生的废气可收集用于照明或燃气,实现资源回收利用;4、处理后的污泥含水率低;5、整体结构占地面积小,能源消耗降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1-热解柱,2-消化柱,3-浓缩柱,4-污泥进料口,5-热解柱进水口,6-热解柱出水口,7-螺旋状盘管,8-温度检测器,9-水套层,10-消化柱进水口,11-消化柱出水口,12-消化柱回流进口,13-消化柱回流出口,14-配水漏斗,15-配水板,16-排气口,17-中心筒,18-散水器,19-污泥斗,20-总排泥口,21-澄清液排出口。具体实施方式污泥厌氧消化处理装置,包括热解柱1、消化柱2、浓缩柱3;所述热解柱1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设置有污泥进料口4和热解柱进水口5,所述热解柱1顶部设置有热解柱出水口6,所述热解柱1内由下向上设置有螺旋状盘管7,所述螺旋状盘管7下端与污泥进料口4连接,所述热解柱1内还设置有温度检测器8;所述消化柱2内壁设置有水套层9,将消化柱2分隔成中心部的反应区和外部环绕的加热区,所述加热区下部设有消化柱进水口10,上部设有消化柱出水口11,所述消化柱进水口10与热解柱1顶部的热解柱出水口6连接,所述消化柱进水口10和消化柱出水口11分别与回流管路连接,所述加热区内还设置有温度检测器8,所述反应区底部设有消化柱回流进口12,中部设有消化柱回流出口13,所述反应区底部还设有配水漏斗14,所述配水漏斗14上口部与反应区内壁密封连接,下口部与消化柱回流进口12连接,所述配水漏斗14内间隔设置有多层配水板15,所述配水板15上均布有配水孔,所述反应区顶部开有排气口16;所述浓缩柱3上部设有中心筒17,所述中心筒17上口部密封,并与消化柱2反应区上部贯通连接,所述中心筒17下口部设有喇叭口状散水器18,所述浓缩柱3下部设有污泥斗19,所述污泥斗19下口部引出浓缩柱3并设有总排泥口20,所述浓缩柱3上部侧壁设有澄清液排出口21。具体使用时,将热水循环管路分别与热解柱进水口5、热解柱出水口6、消化柱进水口10、消化柱出水口11连接,在消化柱回流进口12与消化柱回流出口13之间设置强制循环泵。待处理的污泥由热解柱1下部的污泥进料口4通入,沿着螺旋状盘管7自下而上通入,并且在热解柱1内通入>95℃的热水对螺旋状盘管7内的污泥进行预处理。处理后的污泥由螺旋状盘管7上端通入消化柱2,热水由消化柱进水口10通入加热区对消化柱2内进行恒温(35℃)加热,最后由消化柱出水口11流入回流管路。消化柱2反应区下部由消化柱回流进口12和消化柱回流出口13构成强制循环,并通过配水漏斗14和配水板15均匀配水,对反应区内的污泥进行厌氧分解,厌氧反应产生的气体由反应区顶部的排气口16排出,反应后的污泥由消化柱2上部进入浓缩柱3,并通过中心筒17、散水器18均匀散布在污泥斗19内,反应完的污泥由污泥斗19下口部经总排泥口20排出,上部的澄清液由澄清液排出口21排出浓缩柱3。热解柱1和消化柱2加热区内的温度检测器8用于监控温度,以便实时控制热水流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泥厌氧消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热解柱(1)、消化柱(2)、浓缩柱(3);所述热解柱(1)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设置有污泥进料口(4)和热解柱进水口(5),所述热解柱(1)顶部设置有热解柱出水口(6),所述热解柱(1)内由下向上设置有螺旋状盘管(7),所述螺旋状盘管(7)下端与污泥进料口(4)连接,所述热解柱(1)内还设置有温度检测器(8);所述消化柱(2)内壁设置有水套层(9),将消化柱(2)分隔成中心部的反应区和外部环绕的加热区,所述加热区下部设有消化柱进水口(10),上部设有消化柱出水口(11),所述消化柱进水口(10)与热解柱(1)顶部的热解柱出水口(6)连接,所述消化柱进水口(10)和消化柱出水口(11)分别与回流管路连接,所述加热区内还设置有温度检测器(8),所述反应区底部设有消化柱回流进口(12),中部设有消化柱回流出口(13),所述反应区底部还设有配水漏斗(14),所述配水漏斗(14)上口部与反应区内壁密封连接,下口部与消化柱回流进口(12)连接,所述配水漏斗(14)内间隔设置有多层配水板(15),所述配水板(15)上均布有配水孔,所述反应区顶部开有排气口(16);所述浓缩柱(3)上部设有中心筒(17),所述中心筒(17)上口部密封,并与消化柱(2)反应区上部贯通连接,所述中心筒(17)下口部设有喇叭口状散水器(18),所述浓缩柱(3)下部设有污泥斗(19),所述污泥斗(19)下口部引出浓缩柱(3)并设有总排泥口(20),所述浓缩柱(3)上部侧壁设有澄清液排出口(2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泥厌氧消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热解柱(1)、消化柱(2)、浓缩柱(3);所述热解柱(1)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设置有污泥进料口(4)和热解柱进水口(5),所述热解柱(1)顶部设置有热解柱出水口(6),所述热解柱(1)内由下向上设置有螺旋状盘管(7),所述螺旋状盘管(7)下端与污泥进料口(4)连接,所述热解柱(1)内还设置有温度检测器(8);所述消化柱(2)内壁设置有水套层(9),将消化柱(2)分隔成中心部的反应区和外部环绕的加热区,所述加热区下部设有消化柱进水口(10),上部设有消化柱出水口(11),所述消化柱进水口(10)与热解柱(1)顶部的热解柱出水口(6)连接,所述消化柱进水口(10)和消化柱出水口(11)分别与回流管路连接,所述加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锋倪宝云闫泽飞马莉闫雯茜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市润民环保节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