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枢纽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3890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良的枢纽机构,包括一第一本体、一第二本体、二弹性组件及二抗力臂体,第一本体具有第一耳部,第二本体具有第二耳部,第一耳部跨设于第二耳部侧,第二本体转动地枢设于第一本体的一端,弹性组件两端分别施力于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上,弹性组件为一扭转弹簧,弹性组件内缘设置有一套筒,抗力臂体连接于第一本体上,二抗力臂体一端枢设于二弹性组件上;由此,抗力臂体可将弹性组件所产生的作用力恰当地分散于第一本体上,以有效地避免弹性组件的作用力集中于第一本体的某一处,致使不当应力破坏第一本体结构。(*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良的枢纽机构,尤指一种装设于相对转动 的两物体间,以提供稳定的转动定位的机构。
技术介绍
枢纽机构广泛地应用于各领域中,通常用于两物体之间的连接, 并使两物体可作彼此相对的旋转运动,以进行开关动作,如具有门板 的家俱等,再者,可于枢纽机构加设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组件,以使枢纽机构更进一步地于旋转运动中具有各种诸如自动回归、多段或 无段式定位及承受负重等功能,由此可更进一步地将枢纽机构应用于 显示器等装置的调整定位。然而,枢纽机构中常装设有弹性组件以衍生出其它作动方式及调 整定位等功能,但是,弹性组件若应用不当,亦同时会造成组件承受 不当应力,致发生本体结构破坏、作动不确实或机件间产生不必要的 磨耗,进而縮短产品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一 种改良的枢纽机构,避免枢纽因装设弹性组件,而承受不当应力破坏。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改良的枢纽机构,包括一 第一本体; 一第二本体,其转动地枢设于该第一本体的一端;二弹性组件,其两端分别施力于该第一本体及该第二本体上;以及二抗力臂 体,其连接于该第一本体上,该二抗力臂体一端枢设于该二弹性组件 上。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该抗力臂体可将该弹性组件 所产生的作用力恰当地分散于该第一本体上,以有效地避免该弹性组 件的作用力集中于该第一本体的某一处,致使过大的不当应力破坏该 第一本体结构,或造成作动不确实及机件间产生不必要的磨耗现象。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及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供参考与说明用, 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改良的枢纽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技术的改良的枢纽机构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技术的改良的枢纽机构的作动示意图(一); 图4为本技术的改良的枢纽机构的作动示意图(二)。图中符号说明10第一本体11第一基部12第一耳部121第一枢孔20第二本体21第二基部22第二耳部221第二枢孔30活动座体31活动部32第三耳部321第三枢孔40弹性组件 41套筒50抗力臂体51第四耳部511第四枢孔52第五耳部521第五枢孔53第六耳部531第六枢孔60第一锁接件61头部62轴部63垫圈70第二锁接件71头部72轴部73垫圈80杆体卯固定件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改良的枢纽机构,包括 一第一本体10、 一第二本体20、 二活动座体30、 二弹性组件40、 二 抗力臂体50、 二第一锁接件60、 二第二锁接件70及多个固定件90。该第一本体IO具有一呈平板状的第一基部11,该第一基部ll两 侧成型有二个第一耳部12,该二个第一耳部12相对垂直于该第一基部 11,该第一耳部12两端相对向外平行伸出该第一本体IO边缘,该第 一耳部12两端各具有一第一枢孔121。该第二本体20具有一第二基部21,该第二基部21呈平板状,该 第二基部21两侧成型有二第二耳部22,该第二耳部22相对垂直于该 第二基部21,且该第二耳部22 —端伸出该第二基部21的一端边缘, 而另一端与该第二基部21的另一端边缘齐平,该第二耳部22伸出该 第二基部21边缘的一端具有一第二枢孔221,该第二枢孔221为将圆 孔外形的两边削平的非圆形通孔。该第一本体10的第一耳部12跨设于该第二本体20的第二耳部22 内侧,且该第一耳部12的一端的第一枢孔121与该第二耳部22的第 二枢孔221相对应设置。该二活动座体30各具有一活动部31,该活动部31可以螺丝等连 接组件锁接承载物体,该活动部31上具有一向上垂直延伸成型的第三 耳部32,该第三耳部32具有一第三枢孔321,该第三枢孔321相对应 设置于该第一耳部12的另一端的第一枢孔121。该二弹性组件40为一扭转弹簧,其对应于该第一枢孔121及该第 二枢孔221上,该二弹性组件40的一端可转动地插设于该第二本体20 的第二耳部22上,该二弹性组件40的另一端顶抵于该第一本体10的 第一基部11边缘上,由此,该弹性组件40两端的弹力分别作用于该 第一本体10及该第二本体20上,以使该第一本体10可在该第二本体 20上具有自动回归的作动功效。该二抗力臂体50以螺丝等连接组件锁接于该第一本体10上,该 抗力臂体50 —端具有一第四耳部51,该第四耳部51具有一第四枢孔 511,该第四枢孔511枢设于该弹性组件40侧,该二抗力臂体50具有 第五耳部52及第六耳部53,该第五耳部52于该第四耳部51的相对平 行方向延伸成型,且具有一第五枢孔521,该第六耳部53于该第四耳 部51相对垂直方向延伸成型,且具有一第六枢孔531。该第六耳部53 的第六枢孔531以螺丝等连接组件锁接于该第一基部11上,该第五耳 部52跨设于该第一耳部12外侧,并以螺丝等连接组件锁接该第五枢孔521于该第一耳部12上。该二第一锁接件60为螺栓,其具有一头部61及一轴部62,该头 部61抵靠于该第一耳部12外侧,该轴部62的外形为相对应于该第二 枢孔221的非圆形轴体,该二第一锁接件60分别穿设枢接该二第一耳 部12的第一枢孔121、该二第二耳部22的第二枢孔221及该二弹性组 件40,以令该第一本体10于该第二本体20上作相对的旋转运动,且 通过该第一锁接件60及该第二枢孔221的非圆形的外形配合,以产生 传动于其它组件的力矩效应。该第一锁接件60的轴部62上套设一套 筒41,且该套筒41连同该轴部62设置于该弹性组件40内缘,以防止 该第一本体10及该第二本体20转动时,该弹性组件40与该第一锁接 件60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磨耗。该二第二锁接件70具有一头部71及一轴部72,该头部71抵靠于 该第一耳部12外侧,该轴部72穿设枢接该二第一耳部12的第一枢孔 121及该二第三耳部32的第三枢孔321,以令该活动座体30可在该第 一本体IO上作相对的旋转运动。所述的固定件90为相对应于该第一锁接件60及该第二锁接件70 的螺帽,所述的固定件90各自锁接结合该二第一锁接件60及第二锁 接件70。该第一耳部12外侧设置有二杆体80,该二杆体80两端分别枢接 于第一锁接件60及该第二锁接件70的头部61、 71,并于该二杆体80 与该第一锁接件60的头部61及该第二锁接件70的头部71外侧,分 别再以枢接的方式盖置可转动的垫圈63、 73。该第一耳部12、第二耳部22、第三耳部32、第四耳部51、第五 耳部52及第六耳部53侧,可更进一步依实际需求设置至少一垫圈, 以产生防止磨耗等功能。请参阅图3及图4,通过上述组件的组成,可令该第一本体10于 该第二本体20上作预期的旋转运动,当第一本体10受外力转动时, 该弹性组件40会产生反作用力,以令该第一本体10于外力消除时可 自动回归于原来位置,且利用该第二枢孔221及该第一锁接件60的轴 部62的非圆形外形,可带动该二杆体80作动,同时传动于该第二锁 接件70,继而令该第二本体20与该活动座体30产生同步的旋动,以 产生预期的旋转作动效果。经由本技术所能产生的特点及功效如后该抗力臂体50可将 该弹性组件40所产生的作用力,通过该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良的枢纽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本体;    一第二本体,其转动地枢设于该第一本体的一端;    二弹性组件,其两端分别施力于该第一本体及该第二本体上;以及    二抗力臂体,其连接于该第一本体上,该二抗力臂体一端枢设于该二弹性组件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俊龙
申请(专利权)人:富鸿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