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栓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36892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1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取栓支架,包括:网状支架、弹簧、芯轴与外管;所述网状支架一端的网格间隙小于另一端的网格间隙;所述网状支架网格间隙大的一端固定于外管中;所述芯轴贯穿整个外管与网状支架;所述网状支架网格间隙小的一端顶部设置有弹簧。该血管取栓支架结构设置通过能力好,支架操作性强,不易移位,抓捕血栓范围广,取出血栓不易脱落,直径可调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取栓支架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取栓支架。
技术介绍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清除血栓速度快慢是一项关键指标。如果抢救不及时、治疗缓慢,很有可能影响愈后效果。但是传统的化学药物溶栓效果比较慢,无法满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的速度要求,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脑中风患者非死即残。目前颅内血栓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药物溶栓和机械取栓。药物溶栓治疗是把溶栓剂注入病变所在的血管内的病灶附近,在病灶局部瞬间地形成很高的溶栓剂浓度,加快血栓溶解速度,进而增加血管再通的机会,并通过独特显影技术实时对手术操作全称实施监控。根据临研究结果表面,静脉溶栓应在发病3小时内进行,动脉溶栓时间窗为6小时之内。由于药物溶栓治疗时间窗较短,而且溶栓治疗只适用于体积较小的血栓,对大体积血栓栓塞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最终大约只有3%~5%的患者适合做药物溶栓治疗。所谓机械取栓就是用取栓支架将阻塞血管的栓子取出体外。目前国内还鲜有国内公司的上市产品,机械取栓器械市场中还主要以美敦力、强生等国外公司的产品为主。根据调查,我国目前每年有300万的新增脑血栓群体,而急性脑血栓占脑卒中的比例也由55.8%上升到81.6%,成为脑部第一大疾病。血管的再通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机械取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捕捉取栓、抽吸取栓、旋切取栓等。捕捉取栓在取大块血栓时效果最好,但是容易造成血管壁上的斑块和破碎的血栓块脱落后流向远端血管造成新的栓塞,一旦堵塞重要的分支血管,将会引起严重的医疗事故,而且在取栓时经常会存在取栓不彻底、有残留的问题,很容易导致二次急性血栓的形成。抽吸取栓在取小块栓子时效果较好,在取大块血栓时为了防止堵塞,抽吸管需要反复捣碎血栓后再抽吸,过程麻烦而且很容易损伤血管。旋切取栓对血管壁造成的损伤较大,很容易引起并发症。目前的取栓装置在取栓过程中血管壁上的斑块和破碎的血栓块很容易脱落,流向远端血管,造成新的栓塞。据报道,约有70%的血管介入取栓手术中观察到了有血栓碎片和碎块流向远端血管,这增加了患者血管再栓塞的风险。公开号为CN105476689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取栓支架装置,包括取栓支架、输送导丝、导向导丝和标记环,近端取栓支架、远端保护支架呈两端封口的网状结构;公开号为CN104000635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取栓器及其取栓装置,该取栓装置包括导引导丝、推送杆、外鞘管和相对于外鞘管移动的内管;专利号为US9,510,855B的美国专利也公开了一种可用于血管的取栓装置,其包括骨架,骨架可由形状记忆合金丝编织而成,以捕获血栓。但这些取栓装置必须在微导管的配合下才能通过病变,且在目标血管位置释放后支架打开的直径无法调节,特别是在通过局部狭窄病变时,捕获的血栓由于固定不牢固容易脱落。公开号为CN20433700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调控颅内血管取栓设备,有调节导丝、取栓器、外固定鞘,取栓器一端与外固定鞘通过固定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头端显影通过固定器固定连。但该取栓支架为单一编制,径向力较大容易刮伤血管,远端空隙较大,小的血栓容易脱落,支架表面涂覆的显影材料容易脱落,圆锥形的支架设计与血管接触面积有限。目前市场上最受欧美医生接受的颅内急性血栓取出系统是美国EV3公司的SolitaireFR系统,该系统采用的是圆筒支架捕捉取栓的方式,通过微导管将器械在病变位置释放后套住血栓,然后将器械和血栓一起收入内径更大的导引导管内后撤出体外。但是,据临床反映,使用该器械取栓时,由于远端支架为开口设计对血栓的抓捕力较弱,血栓极易在回收过程中从取栓器上脱落,需要反复捕获,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又延长了手术时间,还增加了远端血管堵塞的风险因此,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取栓支架,该取栓支架柔顺性好,直径可调节且具有较强的捕抓力。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取栓支架,包括:网状支架、弹簧、芯轴与外管;所述网状支架一端的网格间隙小于另一端的网格间隙;所述网状支架网格间隙大的一端固定于外管中;所述芯轴贯穿整个外管与网状支架;所述网状支架网格间隙小的一端顶部设置有弹簧。优选的,还包括第一显影环与第二显影环;所述第一显影环设置于网状支架与外管之间;所述第二显影环设置于网状支架与弹簧之间。优选的,所述网状支架网格间隙小的部分横向间距为1~5mm;所述网状支架网格间隙大的部分横向间距为网状支架间隙小的部分横向间距的1.2~3倍。优选的,所述弹簧不与网状支架接触的一端采用顺滑材质闭合,且所述顺滑材质的顶部为圆弧状。优选的,所述网状支架为由超弹丝编织而成的正反螺旋交错的支架结构。优选的,所述超弹丝包括X光下可见的金属材料。优选的,所述网状支架的网格单元由网丝围成;所述网丝包括2股或2股以上的单丝,且2股或2股以上的单丝相互缠绕。优选的,所述2股或2股以上的单丝相互缠绕形成疏密相间的网丝格单元。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取栓支架,包括:网状支架、弹簧、芯轴与外管;所述网状支架一端的网格间隙小于另一端的网格间隙;所述网状支架网格间隙大的一端固定于外管中;所述芯轴贯穿整个外管与网状支架;所述网状支架网格间隙小的一端顶部设置有弹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芯轴在外管中的移动,使取栓支架可根据病变部位血管的直径进行调节,提高了取栓支架与病变血管的匹配性;同时,网状支架的网格间隙由近端至远端逐渐缩小,疏密相配合的网格设计,保证支架能快速嵌入血管内的同时增加了支架与血栓的结合和捕捞能力;再者增加远端支架网格的密度,可有效防止碎小的血栓栓子从支架上脱落;最后支架的远端设置有弹簧,增加了取栓支架的柔顺性减少支架在穿越血管时对血管壁的损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取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定位点处超弹丝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编织网状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取栓支架取栓过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取栓支架,包括:网状支架、弹簧、芯轴与外管;所述网状支架一端的网格间隙小于另一端的网格间隙;所述网状支架网格间隙大的一端固定于外管中;所述芯轴贯穿整个外管与网状支架;所述网状支架网格间隙小的一端顶部设置有弹簧。参见图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取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网状支架,2为芯轴,3为外管,4为显影环,5为弹簧。所述网状支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网状支架即可,并无特殊的限制,本技术中所述网状支架的网格单元由网丝围成,所述网丝优选为由1股或1股以上的单丝缠绕形成,更优选为2股或2股以上的单丝缠绕形成;所述网丝优选由单丝缠绕形成疏密相间的网丝格单元构成;所述网状支架优选由具有记忆能力、弹性的合金材料和/或高分子材料形成;为了提高网状支架的整体显影性,所述网状支架优选包括X光下可见的金属材料,更优选为金、铂、钽、铂铱合金与硫酸钡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网状支架可为管材切割得到,也可由超弹丝编织而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网状支架、弹簧、芯轴与外管;所述网状支架一端的网格间隙小于另一端的网格间隙;所述网状支架网格间隙大的一端固定于外管中;所述芯轴贯穿整个外管与网状支架;所述网状支架网格间隙小的一端顶部设置有弹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网状支架、弹簧、芯轴与外管;所述网状支架一端的网格间隙小于另一端的网格间隙;所述网状支架网格间隙大的一端固定于外管中;所述芯轴贯穿整个外管与网状支架;所述网状支架网格间隙小的一端顶部设置有弹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显影环与第二显影环;所述第一显影环设置于网状支架与外管之间;所述第二显影环设置于网状支架与弹簧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支架网格间隙小的部分横向间距为1~5mm;所述网状支架网格间隙大的部分横向间距为网状支架间隙小的部分横向间距的1.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玉麟牛冬子刘宝瑞石全李委委
申请(专利权)人:鼎科医疗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