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高明山专利>正文

自压、自给式各向承载静压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3604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用于高速重载,高精度的静压轴承,对其工作要求是要有外部的液压供给系统和相应的冷却条件,对于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特征是:借助使用机械的转动条件,带动轴承内的转子泵,产生循环的供油系统。带动窄叶泵产生循环冷却系统,实现自压自给的双路循环。用锥体滑动面作为承载滑动界面,可以实现重载和各向承载受力。在没有外部的供油和冷系统时,自压自给各向承载独立完成各项性能。(*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轴承,特别是利用自压自给的方法产生承载油膜,能高速、重载、高精度的承受各向受力载荷。液体静压轴承是利用外部的供油装置,将具有一定压力的油供给轴承,形成静压承载油膜,在没有外部的供油条件时,系统是不能工作。而且只具有单方向的承载能力。体积大、约束多、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借助使用机械的转动条件,自压、自给、自冷独立完成性能的各向承载轴承。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是,利用使用机械的转动条件,带动轴承内的摆线转子泵转动,产生压力油供轴承内外套的锥体滑面上,承受各受力方向上的载荷,并利用轴承的内侧空间油池与端盖油池连通储油循环。轴承的外侧连接窄叶泵作为冷却系统,对轴承外套及端盖油池中的油冷却。本专利技术将在下列实施例的附图中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2是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3是冷却系统窄叶片泵的结构4是图1Ⅰ、Ⅱ的局部放大5是在使用条件下的一个范例结构1所示,轴承内的转子泵是一对摆线针齿啮合齿轮,转子21是短幅外摆线等距线齿形,比定子4′少一齿,定子4′是园弧针齿齿形,比转子21多一齿,转子21转动时是以定子4′的齿数为基数。在本结构上,定子4′与轴承外套4为一体属于不转动部分。转子21是被左内套8和右内套2用铆钉9固定在一起,连同轴外套4夹持在中间,转动时,转子21以偏心距e为半径绕定子4′作轴反向的行星转动,遂一压迫每齿间的封闭容积产生压力油,通过定子齿尖上单向元件c中的孔11,钢珠12克服弹簧13的弹力,流向油孔20到由轴承外套4和左右内套8.2组成的锥体滑面上流经出口25后,受环槽26的分配在园周面上形成承载油膜,在摩擦副界面上轴承内外套滑动,用自压方法实现了静轴承的工作条件。两个螺旋挡卷1旋紧固定在轴承外套4的两端,将左内套8,右内套2固定一定间隙的中间位置上,有承载油膜通过此间隙,回流到左右内套8.2空腔的油池E中、同时对有承载压力时防止张口变形。水密封卷3紧围在轴承外套4锥体空腔的外园上,与间隔墙28形成一个Ω型的水冷室。骨架油密封圈7和19分别固定在螺旋挡圈1上,对左右内套8.2启密封作用,骨架密封圈7上有胶堵6,在排放油时可以打开。图中a是除去骨架密封圈7的局部剖视。b是除去左内套8的局部剖视。见图1和图2,从静压轴承的结构和原理上可以看到,转子泵在正反转时都相同的工作特性。图2转子泵齿间黑点表示两个方向上压力区,每个齿间都配有油孔10和两外侧的内油池E相通,转子21受偏心距e的控制对配油孔10依次顺序开关,开时是轴承中心减去偏心距e所包围面积内的配油孔10不被转子21的侧平面堵死,齿间容积变大吸入润滑油,关时是轴承中心加偏心距e所包围面积范围内的配油孔10被转子21的侧平面挡住,齿间容积变小,产生压力油打开单向元件c流向锥体滑动面,再由回油孔14流到外油池一部分,另一部分由滑动间隙泄漏到内油E池中、外油池F和内油池E用回油孔14连通循环,并通过Ω型冷却室冷却,图上各箭头所指方向是一组任选定的,当改变转动方向时箭头所改变为一个相反的方向,转子示供给锥体滑动面的油路方向不变。见图1和图3中所描述的冷却系统,是依靠轴承一则的窄叶泵来完成,窄叶泵是由壳体16,叶片17,定子圈24,转子体22,侧法兰18组成,同样具有正反转相同的特性。O密封圈23,对壳体16、转子体22密封、孔33是泵吸入、排出冷却液的通道,空腔32和轴承外套4上的孔29连通冷却轴承外套4,和外接孔31连通冷却液在外油池F的水道F′中循环,循环是靠相邻外接孔30上相同通道交替。紧固螺钉15将窄叶片泵固定在轴承上,偏心距e′的转子体22对中心的偏心量,转子体22用热缩法与右内套2联接在一起。见图1、图4,ⅠⅡ是图1的局部放大,Ⅰ是螺旋挡圈1与轴承外套4的联接放大,当螺旋挡圈1与轴承外套4旋紧定位后,防止松动在螺丝处压一点27,就可变为永久定位。Ⅱ是单向元件c与定子4′的联接放大图,当把单向元件c装入定子4′时,需要固定,将c′点压后固定。见图5是与本专利技术的轴承配合使用的外部条件上结构要求,端盖34内分成两条Ω型的循环通道、F是轴承外油池通道、储存油并在通道循环,循环时在轴承外套的两个油孔14、14′中交替变换方向、在正反转变换时改变流向。F′是循环水道,对油进行冷却降温与窄叶泵的孔30、31联通循环,外盖35封端盖34的两条循环通道,并吸收热量在散热筋上散热,风扇36转动时用风量增加散热速度。这是一种使用自压自给式各向承载静压轴承的外部条件,其结构形式根据条件自行选择。权利要求1.能独立完成压力供给系统,冷却系统,有各向承载能力的静压轴承,在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征是,轴承外套4与左内套8、右内套2形成一个锥体滑动面,和自身成为一体的压力泵,对锥体滑动面产生承载油膜,又与自身为一体的冷却泵,对系统循环进行冷却。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压自给各向承载的静压轴承,其特征是,左内套8、和右内套2连接在一起与轴承外套4,形成一个锥体滑面,承载各向受力。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其特征是,轴承外套4与左右内套8、2自身成为一体的压力泵,对锥体滑动面产生承载油膜。全文摘要用于高速重载,高精度的静压轴承,对其工作要求是要有外部的液压供给系统和相应的冷却条件,对于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是借助使用机械的转动条件,带动轴承内的转子泵,产生循环的供油系统。带动窄叶泵产生循环冷却系统,实现自压自给的双路循环。用锥体滑动面作为承载滑动界面,可以实现重载和各向承载受力。在没有外部的供油和冷系统时,自压自给各向承载独立完成各项性能。文档编号F16C37/00GK1057097SQ9110394公开日1991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1991年6月8日 优先权日1991年6月8日专利技术者高明山 申请人:高明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能独立完成压力供给系统,冷却系统,有各向承载能力的静压轴承,在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征是,轴承外套4与左内套8、右内套2形成一个锥体滑动面,和自身成为一体的压力泵,对锥体滑动面产生承载油膜,又与自身为一体的冷却泵,对系统循环进行冷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明山
申请(专利权)人:高明山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64[中国|宁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