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控制电路和开关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33495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4 06: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信号控制电路和开关电源,其中,该开关电源可以具有前级输出端和后级输出端,该信号控制电路可以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一二极管D1、第三三极管Q3、辅助电源VCC、第五电阻R5、第一节点A和第七电阻R7。在信号控制电路中,通过将第七电阻R7串联在第一节点A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之间,这就使得即使第一二极管D1的最大导通压降大于第三三极管Q3的击穿电压,也能够通过第七电阻R7将输入至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的电压拉低,使得第三三极管Q3能够正常动作,保证了信号控制的准确性。

Signal Control Circuit and Switching Power Supp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信号控制电路和开关电源
本技术涉及开关电源保护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信号控制电路和开关电源。
技术介绍
开关电源具有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常见于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军工设备、LED照明设备中。在传统的应用于开关电源的信号控制电路中,元器件容易因为工作温度和自身器件特性等因素而产生电学特性的变化,从而会影响信号控制的精准度。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信号控制电路和开关电源,以提高信号控制的精准度。一种信号控制电路,应用于开关电源,所述第一开关电源包括前级信号输出端和后级信号输出端;所述信号控制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一二极管D1、第三三极管Q3、辅助电源VCC、第五电阻R5、第一节点A和第七电阻R7;其中,所述前级信号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第一节点A连接;所述辅助电源VCC通过依次串联的所述第五电阻R5、第一节点A和第七电阻R7连接至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后级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至地线GND;以及在所述前级信号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信号时,所述电阻R7用于使所述第一节点A的电压小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击穿电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级信号输出端包括第一前级信号输出端和第二前级信号输出端;所述信号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三极管Q2和第二二极管D2;其中,所述第一前级信号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二前级信号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至所述地线GND;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至所述第一节点A;以及在所述第一前级信号输出端和/或所述第二前级信号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信号时,所述电阻R7用于使所述第一节点A的电压小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击穿电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号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三电阻R3;其中,所述第二前级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三电阻R3串联至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号控制电路还包括第四电阻R4和第二电容C2;其中,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三电阻R3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之间的电路上,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地线GND;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三电阻R3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之间的电路上,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地线GND。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号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R1;其中,所述第一前级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阻R1串联至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号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电阻R2和第一电容C1;其中,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电阻R1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之间的电路上,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地线GND;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电阻R1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之间的电路上,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地线GND。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号控制电路还包括第六电阻R6和第三电容C3;其中,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七电阻R7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之间的电路上,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地线GND;所述第三电容C3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七电阻R7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之间的电路上,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地线GND。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大于等于12V。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五电阻R5的阻值大于等于10kΩ;所述第六电阻R6的阻值大于等于10kΩ;所述第七电阻R7的阻值大于等于10kΩ。一种开关电源,包括前级信号输出端和后级信号输出端;以及上述的信号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前级信号输出端和后级信号输出端连接。在上述信号控制电路中,通过将第七电阻R7串联在第一节点A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之间,这就使得即使第一二极管D1的最大导通压降大于第三三极管Q3的击穿电压,也能够通过第七电阻R7将输入至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的电压拉低,使得第三三极管Q3能够正常动作,保证了信号控制的准确性。附图说明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信号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信号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号控制电路,该信号控制电路可以被应用在开关电源中。其中,该开关电源可以具有前级输出端和后级输出端,该信号控制电路可以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一二极管D1、第三三极管Q3、辅助电源VCC、第五电阻R5、第一节点A和第七电阻R7。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1,前级信号输出端可以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可以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可以与第一节点A连接;辅助电源VCC可以通过依次串联的第五电阻R5、第一节点A和第七电阻R7连接至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可以与后级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可以连接至地线GND。前级信号输出端可以控制后级信号输出端的输出。当外界信号正常时,前级信号输出端可以输出一个低电平至第一三极管Q1,此时由于是低电平故第一三极管Q1不工作,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对地为高阻态。辅助电源VCC可以通过第五电阻R5给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提供电压,使得第三三极管Q3被击穿,也即使得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对地为低阻态。而当外界信号异常时,前级信号输出端可以输出一个高电平至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使得第一三极管Q1被击穿,也即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对地为低阻态。此时,第一二极管D1可以将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电压拉低,使得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对地之间变为高阻态。然而,在传统技术中,当外界信号异常时,如果在某种条件下(如工作温度因素)第一二极管D1的最大导通压降大于第三三极管Q3的击穿电压,就会使得即使前级信号输出端输出的是高电平,第三三极管Q3仍然会被击穿,使得信号控制失效。为了进行详细解释,不妨假设第一二极管D1的最大导通压降可能由于温度影响而变为0.8V,而此时第三三极管Q3的击穿电压为0.7V,当外界信号异常时,由于第三三极管Q3的击穿电压0.7V<第一二极管D1的最大导通压降0.8V,此时本应不该被击穿的第三三极管Q3仍然被击穿,使得信号控制失效。而在本技术所提供的信号控制电路中,通过将第七电阻R7串联在第一节点A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之间,这就使得即使第一二极管D1的最大导通压降大于第三三极管Q3的击穿电压,也能够通过第七电阻R7将输入至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的电压拉低,使得第三三极管Q3能够正常动作,保证了信号控制的准确性。请继续参阅图1,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信号控制电路,在一个实施例中,前级信号输出端还可以包括第一前级信号输出端和第二前级信号输出端;信号控制电路还可以包括第二三极管Q2和第二二极管D2。其中,第一前级信号输出端可以连接至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二前级信号输出端可以连接至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信号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开关电源,所述开关电源包括前级信号输出端和后级信号输出端;所述信号控制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一二极管D1、第三三极管Q3、辅助电源VCC、第五电阻R5、第一节点A和第七电阻R7;其中,所述前级信号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第一节点A连接;所述辅助电源VCC通过依次串联的所述第五电阻R5、第一节点A和第七电阻R7连接至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后级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至地线GND;以及在所述前级信号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信号时,所述电阻R7用于使所述第一节点A的电压小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击穿电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信号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开关电源,所述开关电源包括前级信号输出端和后级信号输出端;所述信号控制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一二极管D1、第三三极管Q3、辅助电源VCC、第五电阻R5、第一节点A和第七电阻R7;其中,所述前级信号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第一节点A连接;所述辅助电源VCC通过依次串联的所述第五电阻R5、第一节点A和第七电阻R7连接至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后级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至地线GND;以及在所述前级信号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信号时,所述电阻R7用于使所述第一节点A的电压小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击穿电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级信号输出端包括第一前级信号输出端和第二前级信号输出端;所述信号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三极管Q2和第二二极管D2;其中,所述第一前级信号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二前级信号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至所述地线GND;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至所述第一节点A。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号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三电阻R3;其中,所述第二前级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三电阻R3串联至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号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控制电路还包括第四电阻R4和第二电容C2;其中,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进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普德新星电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