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布式蓄电池内阻采集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31306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4 04: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分布式蓄电池内阻采集模块,包括激励电路,隔离电容,电压采集电路,电流采集电路,电池,激励电路与隔离电容连接,隔离电容的与电池连接,激励电路用于产生正弦信号,隔离电容用于隔离直流信号;电压采集电路与电池连接,电压采集电路用于采集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电压差;电流采集电路与电池连接且还与使用电池供电的负载连接,电流采集电路用于采集负载的使用电流;激励电路发生正弦信号,正弦信号通过隔离电容与电池连接,使电池两端无直流信号;通过电流采集电路采集使用电池进行供电的负载的电流值,以及通过电压采集电路采集电池的正负极之间的电压差值,进而根据采集到的电压差值与电流值,计算出电池的内阻值。

A Distributed Battery Internal Resistance Acquisition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布式蓄电池内阻采集模块
本技术涉及电池内阻采集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分布式蓄电池内阻采集模块。
技术介绍
电池内阻值是电池的重要参数之一,它是代表着电池的状态、功率、寿命等关键指标的重要标志。在实验室中,对于电池的内阻值检测有交流压降内阻测量法、直流放电内阻测量法等多种检测方法,通常具有很高的准确度。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获取电池内阻通常是采用查表法,即在实验室测定电池在各种不同环境、状态下的内阻值,做成表格,实际使用时,需要获取电池内阻时直接查表,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电池内阻精度高,但是不够灵活。在电池因损坏等因素造成的内阻变化时,例如,电池与铜鼻连接松动发生时,通过查表对电池内阻的估算的误差极大,显然满足不了人们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电路简单,成本低,体积小的分布式蓄电池内阻采集模块。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分布式蓄电池内阻采集模块,包括激励电路,隔离电容,电压采集电路,电流采集电路,电池,其中,所述激励电路与所述隔离电容连接,所述隔离电容的与所述电池连接,所述激励电路用于产生正弦信号,所述隔离电容用于隔离直流信号;所述电压采集电路与所述电池连接,所述电压采集电路用于采集所述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电压差;所述电流采集电路与所述电池连接且还与使用所述电池供电的负载连接,所述电流采集电路用于采集所述负载的使用电流。本技术所述的分布式蓄电池内阻采集模块,其中,所述激励电路包括信号发生器,第一可变电阻,第二可变电阻,第三可变电阻;所述信号发生器的D_ADJ2端连接有第一电阻且D_ADJ1端连接有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可变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可变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可变电阻的第三端连接有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信号发生器的SQUARE端连接,所述第一可变电阻的第三端与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信号发生器的S_ADJ1端与所述第二可变电阻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可变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可变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有第四电阻,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信号发生器的S_ADJ2端与所述第三可变电阻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三可变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有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可变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信号发生器的SINE端与所述隔离电容连接,所述隔离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接地。本技术所述的分布式蓄电池内阻采集模块,其中,所述电压采集电路包括第一电压差分放大器,所述第一电压差分放大器的同向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压差分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压差分放大器的输出端为所述电压采集电路采集到的电压信号输出端。本技术所述的分布式蓄电池内阻采集模块,其中,所述电流采集电路包括电流传感器,第二电压差分放大器U3;所述第二电压差分放大器U3的同向输入端与所述电流传感器的GND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压差分放大器U3的反向输入端与所述电流传感器的OUT端连接,所述电流传感器的I_lin2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流传感器的I_lin1端为所述电池的正极输出端且与所述负载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压差分放大器U3的输出端为所述电流采集电路采集到的电流信号输出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激励电路发生正弦信号,正弦信号通过隔离电容与电池连接,使电池两端无直流信号;通过电流采集电路采集使用电池进行供电的负载的电流值,以及通过电压采集电路采集电池的正负极之间的电压差值,进而根据采集到的电压差值与电流值,计算出所采集的电池的内阻值;实现电路简单,成本低,体积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图1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分布式蓄电池内阻采集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分布式蓄电池内阻采集模块如图1所示,包括激励电路10,隔离电容C4,电压采集电路20,电流采集电路30,电池BAT1,激励电路10与隔离电容C4连接,隔离电容C4的与电池BAT1连接,激励电路10用于产生正弦信号,隔离电容C4用于隔离直流信号;电压采集电路20与电池BAT1连接,电压采集电路20用于采集电池BAT1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电压差;电流采集电路30与电池BAT1连接且还与使用电池BAT1供电的负载连接,电流采集电路30用于采集负载的使用电流;激励电路10发生正弦信号,正弦信号通过隔离电容C4与电池BAT1连接,使电池BAT1两端无直流信号;通过电流采集电路30采集使用电池BAT1进行供电的负载的电流值,以及通过电压采集电路20采集电池BAT1的正负极之间的电压差值,进而根据采集到的电压差值与电流值,计算出所采集的电池BAT1的内阻值;实现电路简单,成本低,体积小。如图1所示,激励电路10包括信号发生器U1,第一可变电阻P1,第二可变电阻P2,第三可变电阻P3;信号发生器U1的D_ADJ2端连接有第一电阻R1且D_ADJ1端连接有第二电阻R2,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可变电阻P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一可变电阻P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可变电阻P1的第三端连接有第三电阻R3,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信号发生器U1的SQUARE端连接,第一可变电阻P1的第三端与电源的正极连接;信号发生器U1的S_ADJ1端与第二可变电阻P2的第三端连接,第二可变电阻P2的第一端与电源的正极连接;第二可变电阻P2的第二端连接有第四电阻R4,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信号发生器U1的S_ADJ2端与第三可变电阻P3的第三端连接,第三可变电阻P3的第一端连接有第五电阻R5,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电源的正极连接;第三可变电阻P3的第二端接地;信号发生器U1的SINE端与隔离电容C4连接,隔离电容C4的另一端与电池BAT1的正极连接,电池BAT1的负极接地;电路简单,成本低,体积小,使用ICL8038信号发生器U1,精度高,运行稳定。如图1所示,电压采集电路20包括第一电压差分放大器U2,第一电压差分放大器U2的同向输入端与电池BAT1的正极连接,第一电压差分放大器U2的反向输入端与电池BAT1的负极连接,第一电压差分放大器U2的输出端为电压采集电路20采集到的电压信号输出端;使用INA117电压差分放大器可消除孤立的输入侧电源及其相关的脉动,噪声和静态电流使得电压差值的测量精度更高。如图1所示,电流采集电路30包括电流传感器U4,第二电压差分放大器U3;第二电压差分放大器U3的同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布式蓄电池内阻采集模块,包括激励电路,隔离电容,电压采集电路,电流采集电路,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励电路与所述隔离电容连接,所述隔离电容的与所述电池连接,所述激励电路用于产生正弦信号,所述隔离电容用于隔离直流信号;所述电压采集电路与所述电池连接,所述电压采集电路用于采集所述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电压差;所述电流采集电路与所述电池连接且还与使用所述电池供电的负载连接,所述电流采集电路用于采集所述负载的使用电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布式蓄电池内阻采集模块,包括激励电路,隔离电容,电压采集电路,电流采集电路,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励电路与所述隔离电容连接,所述隔离电容的与所述电池连接,所述激励电路用于产生正弦信号,所述隔离电容用于隔离直流信号;所述电压采集电路与所述电池连接,所述电压采集电路用于采集所述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电压差;所述电流采集电路与所述电池连接且还与使用所述电池供电的负载连接,所述电流采集电路用于采集所述负载的使用电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蓄电池内阻采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励电路包括信号发生器,第一可变电阻,第二可变电阻,第三可变电阻;所述信号发生器的D_ADJ2端连接有第一电阻且D_ADJ1端连接有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可变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可变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可变电阻的第三端连接有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信号发生器的SQUARE端连接,所述第一可变电阻的第三端与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信号发生器的S_ADJ1端与所述第二可变电阻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可变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可变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有第四电阻,所述第四电阻的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时雨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安正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