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抽油机井提效助采管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2840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4 0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抽油机井提效助采管柱,包括油管,还包括设于油管内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实心抽油杆、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抽油泵和筛管,实心抽油杆穿过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后与抽油泵柱塞连接。在不改变抽油机井采油系统构成的前提下,通过井下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实现低液量、深泵挂油井采油过程中抽油机悬点载荷有效降低,达到提高机采系统运行效率的目的。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在上下端面液柱压力差、实心抽油杆活塞运动效应作用下,将油管内油水混合液体生成微分散油、水气泡状态,在上部油管杆环空内形成微分散气泡段塞流,降低油管内液柱密度、载荷;在抽油机悬点载荷有效降低的同时,实现机采井辅助采油兼顾机采系统高效、低耗运行。

A Pipe String for Effectiveness Improvement in Pumping Wel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抽油机井提效助采管柱
本技术属于采油
,具体涉及一种抽油机井提效助采管柱。
技术介绍
国内大多数低渗透油田随着勘探开发的逐渐推进,开发油层系逐渐下移,但由于大多数机采油井动液面低,泵挂深度大,导致在抽油机运行过程中,油管内液柱载荷大;为了满足油井正常生产,需要配置大型号、大功率的抽油机、电动机,机采过程中无功能耗大;同时由于油管内液柱压力大,加剧了抽油泵漏失,降低了抽油泵泵效及运行效率。为了解决深井,尤其是深泵挂机采井能耗高的问题,常见的措施是油井配套气举阀,利用油井油套环空伴生气,通过连接在油管2上的气举阀,使伴生气进入油管,降低油管内液体的密度、液柱载荷,实现抽油机悬点载荷的有效降低,达到助采的目的。但这种措施方式应用的前提是油井伴生气量大,因此局限性较大,同时配套气举阀成本高,不利于技术推广应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深泵挂、低液量机采井系统效率低的问题,近年来有人提出了油井泡排采油工艺,但是需要移除地面抽油机系统,重新配套压缩机等地面设备装置系统以及泡排药剂,对于目前已经安装了抽油机的油井,技术应用成本显著升高,无法大面积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在不改变现有抽油机采油系统基础上,提供一种抽油机井提效助采管柱。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抽油机井提效助采管柱,包括油管,还包括设于油管内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实心抽油杆、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抽油泵和筛管,所述实心抽油杆穿过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后与抽油泵柱塞连接。所述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包括中空壳体,所述中空壳体中心设有抽油杆连接孔,所述中空壳体下端面设有进液孔,所述中空壳体上端面设有出液孔,所述中空壳体内从上至下设有多个孔板。所述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通过设于油管内的内锁紧机构与油管固定锁紧。所述多个孔板从上至下孔径依次减小,孔板间距从上至下孔径依次增大。所述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的中空壳体设有缩颈结构,所述内锁紧机构为与缩颈结构配合的卡座。所述出液孔孔径为微米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不改变抽油机井采油系统构成的前提下,通过配套井下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实现低液量、深泵挂油井采油过程中抽油机悬点载荷有效降低,达到提高机采系统运行效率的目的,为机采井提效助采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下面将结合附图做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示意图;图2是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的进液孔示意图;图3是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的出液孔示意图;图4是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与内锁紧机构的一种连接示意图。图中:1、实心抽油杆;2、油管;3、套管;4、油管杆环空;5、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6、游动阀;7、泵筒;8、固定阀;9、筛管;10、射孔孔眼;11、人工井底;12、中空壳体;13、进液孔;14、抽油杆连接孔;15、出液孔;16、卡座。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抽油机井提效助采管柱,包括油管2,还包括设于油管2内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实心抽油杆1、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5、抽油泵和筛管9,所述实心抽油杆1穿过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5后与抽油泵柱塞连接。如图1所示。实心抽油杆1与井口光杆连接,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5与实心抽油杆1连接,下入油管2预定位置,实心抽油杆1与管式抽油泵柱塞连接,抽油机带动光杆、实心抽油杆1上下往复运动,使抽油泵正常工作,地层产液由射孔孔眼10、筛管9进入抽油泵固定阀8,在上冲程时,井筒内油水混合液进入泵筒7,在下冲程中,泵筒7内油水混合液通过游动阀6进入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5下部的油管杆环空4中。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5在上下端面液柱压力差、实心抽油杆1活塞运动效应作用下,将油管2内油水混合液体生成微分散油、水气泡状态,在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5上部油管2杆环形空间内形成微分散气泡段塞流,降低油管2内液柱密度、载荷;在抽油机悬点载荷有效降低的同时,实现机采井辅助采油兼顾机采系统高效、低耗运行。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抽油机井提效助采管柱,所述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5包括中空壳体12,所述中空壳体12中心设有抽油杆连接孔14,所述中空壳体12下端面设有进液孔13,所述中空壳体12上端面设有出液孔15,所述中空壳体12内从上至下设有多个孔板。如图2、图3所示。其中,所述多个孔板从上至下孔径依次减小,孔板间距从上至下孔径依次增大。所述出液孔15孔径为微米级。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5在上下端面液柱压力差、实心抽油杆1活塞运动效应作用下,利用孔板喷射法和超声振荡法两种微米级油水气微分散流体生成方法,将油管2内油水混合液体生成微分散油、水气泡状态,在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5上部油管2杆环形空间内形成微分散气泡段塞流,降低油管2内液柱密度、载荷。实施例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抽油机井提效助采管柱,所述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5通过设于油管2内的内锁紧机构与油管2固定锁紧。如图1所示,油管2外为套管3,套管3下部有射孔孔眼10,下端为人工井底11。管柱中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5与实心抽油杆1连接下入油管2预定位置后,通过油管2内预先设定的内锁紧机构,实现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5与油管2固定锁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5的中空壳体12设有缩颈结构,所述内锁紧机构为与缩颈结构配合的卡座16。如图4所示。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这种抽油机井提效助采管柱,在不改变抽油机井采油系统构成的前提下,通过配套井下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5,实现低液量、深泵挂油井采油过程中抽油机悬点载荷有效降低,达到提高机采系统运行效率的目的,为机采井提效助采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以上例举仅仅是对本技术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凡是与本技术相同或相似的设计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抽油机井提效助采管柱,包括油管(2),油管(2)下端连接有筛管(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油管(2)内的实心抽油杆(1)、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5),所述实心抽油杆(1)穿过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5)后与抽油泵柱塞连接;所述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5)包括中空壳体(12),所述中空壳体(12)中心设有抽油杆连接孔(14),所述中空壳体(12)下端面设有进液孔(13),所述中空壳体(12)上端面设有出液孔(15),所述中空壳体(12)内从上至下设有多个孔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抽油机井提效助采管柱,包括油管(2),油管(2)下端连接有筛管(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油管(2)内的实心抽油杆(1)、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5),所述实心抽油杆(1)穿过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5)后与抽油泵柱塞连接;所述微分散气泡发生装置(5)包括中空壳体(12),所述中空壳体(12)中心设有抽油杆连接孔(14),所述中空壳体(12)下端面设有进液孔(13),所述中空壳体(12)上端面设有出液孔(15),所述中空壳体(12)内从上至下设有多个孔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抽油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大建周志平甘庆明陆梅刘涛刘天宇石海霞张岩呼苏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